不是“複製”故宮,他們在翻譯故事丨《我們的故宮》第一集-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10/11 12:39:54
來源:新華社

不是“複製”故宮,他們在翻譯故事丨《我們的故宮》第一集

字體:

“來都來了,不得看看真東西?”

“數字展,不就是看照片?”

當你走進博物館

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疑問?

當這個問題拋給故宮人

我們會得到怎樣的回答呢⬇️

當盤龍從藻井“飛”下

祥雲在身邊流轉

千年前古畫中的駿馬對你眨眼

那一秒,故宮不再只是紅墻黃瓦

它,“活”了過來

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主任蘇怡認為,數字化並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是用戶思維的具象化——有人來故宮,會想拍一張好看的照片,想發一條打卡朋友圈,想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與故事。數字化不是取代“真東西”,而是一個入口:先把人吸引過來,再把他們帶回文物本身。

在數字化的路上,故宮已經探索了近三十年。如今,數信部裏這群在故宮裏最懂數字技術、在數字技術中最懂故宮的人,還想“建造”一個數字孿生版的故宮,讓故宮在雲端實現“永生”。

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紋”以載道——故宮博物院沉浸式數字體驗展》用光影與算法重新解構文物紋飾,在流動的線條與圖案中,你可以感受到極致的中式美學。

在蘇怡看來,數信部的工作更像是“轉譯”——把厚重的歷史、珍貴的文物與專業的研究成果,通過數字技術,以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大眾。讓大家先感受到好玩,再一步步去探索背後的文化。

數字化也讓文物以更多形式走向大眾。過去,《清明上河圖》只能靠手工臨摹。現在有了數字採集與高清影像,我們得以走進畫中的世界,甚至用刺繡、舞&劇或動畫去重新講述它。

當越來越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再現、分享——故宮也成為了“我們的故宮”。

《我們的故宮》第一集,新華社記者張揚走進故宮博物院的“數字世界”,探訪一支讓文物“動”起來的團隊。在沉浸式數字體驗中,看見古老宮殿的“新生”。

《我們的故宮》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