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第十二個烈士紀念日
在又一個共同緬懷英烈的日子
我們選擇了聆聽
——聆聽六位健在的抗戰老英雄
他們並非名錄上的烈士
但他們每一個人
都曾無數次與“烈士”的身份擦肩而過
他們身上所承載的
正是當年千千萬萬中國軍人
為了家國存亡
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共同抉擇
他們是行走的“豐碑”
碑文就是身上的傷痕
——刀痕、槍傷、彈片的印記
在微距鏡頭下
如峽谷般深峻
如江流般蜿蜒
投身抗戰時
他們年紀最大的不過17歲
最小的還未滿13歲
從東北抗聯的地下情報員
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戰士
再到鐵道遊擊隊的隊員……
他們的身影
遍佈林海雪原、丘陵平原
他們用青春血肉
築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防線
國慶前夕
新華社記者為他們
拍下了下面這些照片
照片中
老英雄與自己身着戎裝的老照片
靜靜相望
他們解開衣釦
讓記者記錄下他們身上
血與火的烙印
趙學志,1927年生,1942年加入魯南鐵道大隊(鐵道遊擊大隊),分配在長槍隊,在魯中、魯南及魯西南地區進行抗日活動,曾參與護送中央領導同志通過日寇封鎖線。
這是98歲的抗戰老戰士趙學志與自己年輕時的戎裝照合影(9月15日攝)。
這是彈片在趙學志的背部留下的傷痕(9月15日攝)。
許鶴,1927年生,1944年參加新四軍。抗戰時期,參加過三垛河伏擊戰等戰鬥。
這是98歲的抗戰老戰士許鶴與自己年輕時的戎裝照合影(9月24日攝)。
這是子彈在許鶴腿部留下的傷痕(9月24日攝)。
孫金成,1928年生,1941年參加新四軍。抗戰時期,孫金成多次參加反掃蕩,敵後襲擾日軍。
這是97歲的抗戰老戰士孫金成與自己年輕時的戎裝照合影(9月24日攝)。
這是子彈在孫金成臀部留下的貫穿傷痕(右上)和彈片在肋部留下的傷痕(左下)(9月24日攝)。
王成斌,1928年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膠東軍區學兵團,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司令員。抗戰時期,王成斌先後多次參加反掃蕩和伏擊戰,進出敵偽各據點襲擾捕俘。
這是97歲的抗戰老戰士王成斌與自己年輕時的戎裝照合影(9月15日攝)。
這是彈片在王成斌腹部留下的傷痕(9月15日攝)。
宋金堦,1929年生,1944年參加八路軍,成為部隊的衞生員。在抗戰時期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他利用家傳的中醫知識,救治部隊中的傷病員。
這是96歲的抗戰老戰士宋金堦與自己年輕時的戎裝照合影(9月25日攝)。
這是彈片在宋金堦腹部留下的傷痕(9月25日攝)。
王濟堂,1930年生。1943年,13歲的王濟堂成為一名東北抗聯戰士,從事蒐集、傳遞情報等地下工作,代號“小貓”。他幾次傳遞關鍵情報,讓東北抗聯隊伍提前轉移,避免了損失。
這是95歲的抗戰老戰士王濟堂與自己年輕時的戎裝照合影(9月26日攝)。
這是侵華日軍的刺刀在王濟堂眉骨處留下的傷痕(9月26日攝)。
這些傷痕
像溝壑
每一道都是不屈的傲骨
像山川
每一座都是不朽的豐碑
它們早已超越肉體
昇華為守護這片土地的山川與江河
無聲地見證着往昔的烽火激蕩
也溫柔地凝望著今日的
山河無恙
↓聽抗戰老戰士講述“傷痕”往事↓
統籌:宋為偉 韓芳
記者:邢廣利 金立旺 殷剛 才揚
編輯:杜瀟逸
新華社攝影部 軍分社
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 擁軍優撫司
黑龍江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江蘇省退役軍人事務廳
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