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企業如何更好出海?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的“民營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培訓班”在浙江寧波舉辦,多位專家與130余家企業負責人共商民營企業出海方略。
“在當今形勢下,是否出海已經無需討論,關鍵是去哪,怎麼去。”培訓班上,多位企業負責人道出一致訴求。
出口管制、境外投資管理、外匯管理、知識産權、輿情風險……當前,民營企業出海客觀上面臨多種難點挑戰。授課過程中,專家就民營企業關心的問題一一作出講解。
在全球化坐標上,民營企業應當遵循怎樣的發展邏輯?
“民營企業要做到視野的全球化。”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胡宏偉&&,出海企業需要通過經濟合作、文化融合等途徑,更好連接中國與國外市場。
“民營企業出海,絕不能懷有短視的投機主義思維,而要用長期主義的眼光來深耕國外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胡宏偉説。
涉外知識産權風險,是民營企業出海過程中需要防範的重點。中國貿促會商事法律服務中心主任蔡晨風建議,要高度重視知識産權保護,在海外市場做好專利和商標等的知識産權布局;與目標市場國的知識産權代理機構或律師建立&&,打造服務網絡。
在交流環節,多家民營企業分享出海經驗、提出相關建議。
對於樹立自身技術優勢,深耕精細化工的天津利安隆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謝金桃感觸深刻。“知識産權是我們在國際市場樹立品牌、贏得信任的重要憑證。”謝金桃説,“只有守住技術與工藝的‘命脈’,並同步推進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民營化工企業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走得更遠、更穩。”
“必須把企業發展戰略與國家戰略緊密綁定。”天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明&&,作為鉛酸電池和低速動力電池領域的龍頭企業,無論是市場布局、技術研發還是産能布局、供應鏈構建、品牌傳播,都要立足全球視野統籌規劃,在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中持續錘煉核心能力,不斷提升企業的全球資源整合力、市場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民營企業出海,離不開政策保障。培訓中,浙江、廣東等省份發展改革部門相關負責人分享支持民營企業出海相關政策舉措,圍繞健全政策體系、優化&&建設、強化風險防控等方面,力爭為民營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搭建全方位、立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
“需要聚焦企業出海全鏈條的痛點難點,打造海外綜合服務體系。”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浙江健全以“一個&&、全球布局、集成服務、跟蹤監測”為重點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線上搭建浙江省海外綜合服務&&,線下建設“浙企出海服務港(站)”,推進各項“出海服務一件事”。
為民營企業營造優質出海環境,需要深化國際規則機制“軟聯通”。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廣東正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試點、中外律所聯營試點,加強涉外法治建設,創新優化涉港澳商事案件管轄、法律適用、訴訟服務等多項機制,打造涉外法治高地。
交流分享中,多位民營企業負責人對怎樣出海有了更深的思考,政府支持民營企業出海的發力方向也漸漸清晰。
培訓班學員&&,要以此次培訓為契機,立足自身競爭優勢、拓展國際視野,不斷提升自身出海競爭力,為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魏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