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晨光還未喚醒老城的街道,熱西提·依米提的店裏,大馕的麥香已伴隨着熱氣嫋嫋升騰。這是屬於新疆庫車大馕的清晨,也是當地人的生活日常。
在新疆庫車市,馕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熱西提在自家馕店中打馕。王菲攝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馕。”一句新疆諺語,道出了馕在各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在新疆200多種馕裏,庫車大馕被譽為“馕中之王”,它大如車輪,平均直徑超過半米。
在新疆庫車市,熱西提在自家馕店中將剛剛烤好的馕拿出店外進行售賣(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耿馨寧攝
烤制庫車大馕比烤制其他品種的馕更考驗技術,其馕坑口徑和爐壁比常見的馕坑更大,烤馕師傅幾乎要將半個身子探進馕坑內,才能將馕貼進去。待麵糰發酵到合適的程度,師傅把麵糰搟成圓餅,再撒上洋蔥碎、胡蘿蔔碎、黑種草子、紅花等,並用馕針扎上起到透氣作用的花紋。隨後,師傅托起馕坯在手中邊拋邊轉,讓其變大變薄,再利用馕托把馕穩穩貼在馕坑內壁。一系列操作之後,才能烤出一個大而薄、脆而香的庫車大馕。
在新疆庫車市,熱西提在往馕胚上撒放香料(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今年65歲的熱西提是傳統麵食製作技藝(馕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從18歲起,便和父親學習打馕技藝,從祖輩手中繼承下來的絕活兒,如今又傳授給了兒子。每天光顧熱西提馕店的顧客絡繹不絕,有當地百姓,也有慕名而來的四海游客。一天下來,熱西提和兒子及徒弟打出的一兩千張庫車大馕,全都銷售一空。
在新疆庫車市,熱西提的兒子阿里木江·熱西提(左)在自家馕店中打馕(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胥曉璇攝
打馕是個技術活兒,更是個體力活兒。每天凌晨,熱西提和家人便要開啟一天的忙碌。如今年歲已大,熱西提已不再經常盤坐在馕坑邊打馕,而是負責售賣、配送。街坊鄰居時不時來熱西提的馕店買馕,大人還在熱絡地跟熱西提聊着天,迫不及待的小孩子已掰下一塊新鮮出爐的馕,滿足地大口嚼着。熱西提有時也會騎着電動車給一些小區配送熱馕。
在新疆庫車市,熱西提在自家馕店中製作馕胚(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胥曉璇攝
熱西提和老伴兒熱汗古麗·買買提坐在店舖門口,一邊招呼生意,一邊折着用來裝馕的大紙箱,總有游客來買上十個八個裝入紙箱,這份馕香也隨之飄向四海。
在新疆庫車市,熱西提的女兒裏切木·熱西提用馕針在馕上扎出花紋(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胥曉璇攝
2020年,熱西提曾作為展演嘉賓,遠赴廣州參加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中華絕技”的現場展演,他的打馕“絕技”贏得陣陣喝彩。自此,熱西提大力推廣庫車大馕,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庫車大馕,更加深入了解新疆。今年春節,熱西提又登上當地春晚舞&,向線上線下的觀眾展示他的打馕技藝。
熱西提(左三)作為展演嘉賓參加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中華絕技”現場展演後拍照留念(資料照片,庫車市融媒體中心提供)。
在新疆,馕不只是果腹的食物,更是聯結生活與傳承的紐帶。走在街頭,隨處可見提着馕的行人,每家馕店都在忙碌着把打包好的馕發往全國各地。
在距離熱西提馕店不遠處的景區——庫車大馕城,以馕文化為主題,融合民俗表演、非遺展示、美食體驗於一體,開設了文創銷售、馕文化體驗、特色餐飲等服務。今年暑期旅游旺季,該景區月均接待游客近兩萬人次。
在新疆庫車市,熱西提在自家馕店外賣馕(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從庫車老街的馕店,到位於烏魯木齊的大巴扎步行街,馕正以更鮮活的姿態走進大眾視野。馕的造型和口味琳瑯滿目,是游客必帶的伴手禮,用馕做容器的咖啡、酸奶成了年輕游客們追捧的“網紅搭配”。
而多種多樣的馕造型文創産品,在大巴扎步行街更是隨處可見。遠遠看去,戴着維吾爾花帽的游客,背上背着一張圓圓的庫車大馕,走近一瞧,原來是一個毛茸茸的背包。印着“有了窩窩馕,一年不窩囊”字樣的窩窩馕造型抱枕讓人忍不住想和它來張闔影。“長”了眼睛和嘴巴的小馕冰箱貼、盲盒也透着俏皮可愛,游客紛紛搶購。
在烏魯木齊大巴扎步行街一家文創店,游客選購有關馕主題的文創産品(8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菲攝
畢業於新疆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羅月,是“阿凡提馕家族”文創店的産品經理、設計師。在她手中,當地百姓餐桌上的必備主食,搖身一變成為“時尚單品”。羅月介紹:“我們目前在大巴扎步行街已經開了四家直營店,今年暑期單店銷售已超過10萬元。”
一張庫車大馕,裹着熱西提這樣老傳承人的堅守,也藏着新時代的創新與活力。它伴着天山的風、古城的月從千年絲路走來,在今日的煙火氣裏氤氳,煥發着新生。(王菲 耿馨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