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間“孵化”無限未來——從2025“頂孵”大會感受上海科創脈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4 10:29:3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有限空間“孵化”無限未來——從2025“頂孵”大會感受上海科創脈動

字體:

  東海之畔,潮聲澎湃;上海臨港,湖水漣漪。連續第三年的金秋九月,頂尖孵化器大會如約而至。

  500余名嘉賓、160余個科創項目、8場高質量論壇對話和項目交流活動……全球各地的孵化器從業者、投資者、科學家,帶着前沿成果和前瞻眼光,登陸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這片開放創新熱土。

  幫助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跨越最危險的“死亡谷”,變成現實生産力,科技孵化器發揮着重要作用。2023年以來,頂尖孵化器大會在臨港連續三年舉辦,從行業論壇升級為科創風向標。通過這個&&,可以感受上海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脈動,也能夠觀察到全球創新生態的嬗變。

  育新:“把不確定性外包給孵化器”

  “創業團隊什麼都缺,但最怕的是不確定性。”紅與藍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戰武在2025“頂孵”大會開幕式上的這句話,道出了硬科技創業者的共同“心結”。

  2022年,楊戰武帶着寬禁帶半導體團隊,遷入位於臨港的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看中的並非低廉的工位租金,而是一份可被量化的“確定性”:國家級戰略定位,真金白銀的流片補貼,與晶圓廠、封測廠、工程分析中心同處15分鐘車程的物理半徑,臨港科投和司南孵化器牽線落地的3000萬元早期市場化融資……

  短短三年,紅與藍微電子完成從“設計—樣片—工業級量産”的三級跳,2025年入選上海市專精特新企業,拳頭産品打入多家中外知名企業。楊戰武把這段經歷概括為“把不確定性外包給孵化器”,團隊只專注芯片的研發迭代以及産品力的不斷躍遷。

  從半導體到生物醫藥,從人工智能到人形機器人,在諸多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中,都活躍着科技孵化器的身影。在不確定性之中,科技孵化器為初創企業提供了寶貴的確定性,讓産學研合作的步伐更加輕盈,讓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更加暢通。

  以正在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上海為例,截至2024年底,全市擁有各類孵化載體580家,孵化企業與團隊超2.3萬家。2023年11月以來,上海聚焦大模型、光電量子、人形機器人、半導體等前沿賽道,陸續啟動12家高質量孵化器建設,在關鍵環節、關鍵賽道形成超常的創新密度,培育科創“核爆點”。

  “科技型企業孵化器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趙超凡在大會上&&。面對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工信部正在推進一系列舉措,前瞻布局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孵化器,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做強孵化合作的生態體系。

  革新:陪伴初創企業,收穫“成長紅利”

  作為“頂孵”大會的“回頭客”,上海極洞科技今年帶來的展品是“衛星雷視導航智控傳感器”。在輔助駕駛、低空經濟備受矚目的當下,這款小小的“黑盒子”,引發許多人駐足交流。

  目前,極洞科技已入駐位於上海松江的G60衛星互聯網創新中心。“除了辦公租金的減免,孵化器還在政策支持和産業場景對接上,給我們提供了諸多幫助。近期公司剛剛完成一筆近千萬級的天使輪融資,資金將用於産品的批量生産。”極洞科技創始人趙群河説。

  “連續三年舉辦‘頂孵’大會,我們清晰地看到,‘孵化’的內涵正深刻演變,不再局限於空間或基礎服務,而是演進為一種生態構建過程。”臨港集團副總經濟師、臨港科投董事長翁巍説,順應這種變革,今天的孵化器“不能滿足於做房東,而是要陪伴初創企業,提供更好的專業輔導。在這一過程中,孵化器不僅是‘指導員’,還是‘服務員’甚至‘救護員’,幫助初創企業少走彎路、存活率更高,體現專業價值”。

  ——堅持專業化的方向。司南半導體超級孵化器、司南生命科技超級孵化器、司南腦機智能超級孵化器……以“司南”為名,臨港科投打造了系列專業孵化器,分別瞄準不同的領域。

  2025年啟用的司南腦機智能超級孵化器位於上海“大虹橋”區域,地處全國首個腦機接口未來産業集聚區“腦智天地”的核心地段。其與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步行可達,為腦機接口技術的臨床轉化搭建了“零距離”對接通道。

  “司南孵化器重點聚焦腦機接口産業裏的‘嚴肅醫學’方向。這類技術的落地,必須依託成熟、豐富的臨床資源。”司南腦機智能超級孵化器執行總經理高志軍告訴記者,華山醫院作為國內神經外科領域的頂尖醫療機構,每年開展約2萬例神經外科手術,積累了海量臨床病例與診療經驗,為腦機接口設備從實驗室走向臨床應用提供重要支撐。

  ——提供生態型的服務。接力資本合夥人、接力科創總經理吳秀娟&&,孵化器最早提供物理空間,主要做“房東”,後面慢慢增加一些基礎服務,比如工商註冊、政策申報等。再後來開始提供增值服務,比如法律、融資等。“最近幾年新的孵化器正在演變出更多範式如‘投資+孵化’,力圖為初創企業構建完整的創新生態。從招募項目到發掘項目,越來越往技術早期探索,同時也越來越專業。”

  位於上海嘉定的南翔生命元谷是“孵投聯動”的代表。“我們團隊都是生物醫學背景,多年來聚焦精準醫學領域。從和科學家接觸開始,就要判斷這項科研成果能不能做成一個産品。這其中,除了投入時間、服務、團隊,還要投入經驗、資金,去陪伴呵護企業的成長。”南翔生命元谷常務副總經理王睿説。

  生態型的服務離不開生態夥伴的加入。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孵化器自有和合作的孵化基金規模超過270億元。

  “今天的科技創新不再是單一技術的線性突破,而是系統性、生態化的創新工程。”上海銀行業務總監、浦東分行行長朱守元&&,科技創新始於成果轉化,成於金融賦能。上海銀行與高質量孵化器的深度合作,就是要讓金融服務“前移一步”,走進創新的源頭,陪伴企業走好“最先一公里”。

  ——拓展全球化的視野。兩年前的首屆“頂孵”大會上,“國際創新協同孵化聯盟”應運而生,首批13位夥伴成員攜手同行;兩年來,聯盟已擁有24家海內外孵化器成員。本次大會上,聯盟持續擴容,加拿大YEDI孵化器等新一批9家全球孵化器機構加入聯盟。

  “聯盟承擔着連接全球創新資源、促進跨境孵化合作的重要職能。上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非常期待未來能在上海、在中國尋找到更多合作機會。”加拿大YEDI孵化器院長馬拉特·雷辛&&。

  與此同時,大會還舉行了“國際創新協同孵化聯盟”與“華東科技企業孵化器協作網絡”的互通儀式。上海市科技創業中心主任黃麗宏&&,希望通過合作打破地域限制、拓寬國際網絡,實現國內外孵化理念與模式的深度交融、資本與技術的高效對接,為長三角及全國科創增添強勁新動能。

  創新:與區域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

  “六年前,臨港還是一片灘塗;今天,這裡已成創業熱土。”在大會現場,上海臨港集團董事長於勇説,臨港正加快集聚一批高水平科創&&、高質量孵化器,持續強化源頭創新、應用創新、孵化轉化,吸引更多創新機構和青年人才選擇臨港,成就未來奇蹟。

  統計數據顯示,六年來臨港新片區經濟發展呈現強勁態勢: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7.6%,規上工業總産值年均增長28.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均增長25.7%。經營主體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新增近10萬家,累計達到15.6萬家。

  亮眼數字背後,是“孵化器—加速器—特色産業園”的三級跳鏈條。以集成電路為例,司南半導體孵化器提供包括EDA工具在內的一站式&&;從孵化器畢業的企業進入加速器,可享受中試、封測、車規認證等服務;量産階段直接對接“東方芯港”特色園區,實現“樓上創新、樓下代工”。

  放眼上海全域,孵化器與區域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案例不勝枚舉:

  位於浦東的張江科學城是1995年滬上首家孵化器誕生地。目前,這裡已擁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163家,孵化企業數量接近2500家。“超前”“超硬”已經成為張江科學城孵化載體的重要標籤。

  位於閔行的“大零號灣”原是上海交通大學周圍的工業邊角地,通過“城市更新+科創孵化”一體化改造,老舊倉庫變身共享實驗室,一條“硬科技孵化帶”與國家級高新區形成無縫銜接。

  位於徐匯的“模速空間”,2023年啟動時僅用38天就讓1.3萬平方米樓宇空間變為開發者們“拎包入住”的高品質産業載體。如今,這裡已吸引超過100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在此辦公,帶動周邊落地200多家AI企業、100余家投資機構。

  《2025年上海市孵化器生態白皮書》顯示,上海的孵化器中,圍繞生物醫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三大先導産業集聚的在孵企業佔比近21%,科技服務業在孵企業佔比近30%。“通過孵化器把‘熱帶雨林式’生態做出來,産業自然就枝繁葉茂。”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翟金國&&,上海將着力建設專業化、品牌化、市場化的孵化器,為全國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大會落幕,但孵化不停、創新不息。從“空間租賃”到“生態運營”,從“企業孵化”到“生産力培育”,從“單點突破”到“區域躍升”,中國孵化器的故事,在東海之濱書寫新的篇章。(記者 姜微 何欣榮 郭慕清)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