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節氣,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
在這個美好的季節,秫熟稻香、牛羊成群、瓜果飄香,廣袤的鄉村處處透着豐收的喜悅。
“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共同奔向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的節日祝賀和誠摯問候裏,有對豐收的禮讚、對耕耘的致敬,更有對未來的祈願。
大江南北,希望的田野上鋪展多彩畫卷。不懈耕耘,豐收的味道更加雋永、綿長。
共繪“豐”景,不負辛苦耕耘
秋高雲淡,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勃利縣的玉米地裏一派繁忙景象。大型收割機往來穿梭,飽滿的玉米棒被自動精準收入機身。脫粒後,金燦燦的玉米粒源源不斷涌入隨行的運糧車。
在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友誼分公司第七管理區,大型收穫機車在收穫玉米(2025年9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徐宏宇攝)
“今年我們這裡的玉米畝産預計突破1噸,比往年提高了10%。豐收背後,是我們全程做好田間管理的努力,也有科學種植技術的全程賦能。”勃利縣恒山玉米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單慶東説。
從去年秋收後,這家合作社就開展秸稈全量翻埋作業,為今年春季作物生長築牢墑情基礎;種植環節精選優質玉米品種,搭配無人機飛防、“一噴多促”等現代化植保手段,還推廣應用了大壟密植技術。
人們在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黑龍江省主場活動上游覽(2025年9月23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當秋風吹過黃河入海口的田野,豐收的景象同樣在大豆地裏舖展。連片的大豆正逐漸由綠變黃,植株健壯、豆莢飽滿,長勢很是喜人。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種糧大戶袁訓國撥開濃密的葉片,仔細查看大豆結莢情況。“咱們這地,以前種別的豆子一畝收300斤就不錯了,現在你看這長勢,畝産預計能超600斤!”
這幾年,當地加強了對大豆等油脂油料作物的種植引導,在擴大種植面積的同時,也引導農戶引進良種、落實良法,努力走出大面積單産提升之路。
“提升單産沒有捷徑。就拿田間管理來説,從精細整地、藥劑拌種,到精量播種、封閉除草,再到分期追肥、精準調控……我們不折不扣地把技術措施落實到每一個環節。”袁訓國説。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富錦市拍攝的星空下的穀子(2025年9月17日攝,堆棧合成照片)。新華社發(曲玉寶攝)
在去年糧食産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階的基礎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産量1.4萬億斤左右的預期目標。高基數上要實現穩産增産,難度可想而知。加上今年局地遭受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影響,穩産增收面臨更大挑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各地在繼續嚴守耕地紅線、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同時,大力推進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通過抓單産提升促進增産。
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紅星農場第一管理區有機大豆田裏,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大馬力機車開展有機大豆二次中耕作業(2025年7月7日攝)。新華社發(侯越攝)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上半年遭遇嚴重春旱,300多萬畝小麥麵臨“乾渴”。省水利廳派出抗旱工作組赴臨汾、運城等地指導工作,啟動春澆春灌抗旱保糧春季行動;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澆水抗旱……齊心協力的付出,換來當地夏糧的穩産豐收。
聯合收割機在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曲村麥田裏收割小麥(2025年5月28日攝)。新華社發(薛俊攝)
“多虧了黨和政府支持,去年就在我們田裏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今年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又多次指導春澆抗旱作業。”運城市解州鎮曲村種糧大戶董會龍説。夏糧收穫之後,董會龍把800多畝地都復播了玉米,如今長勢也不錯。
努力增收,提升農民獲得感
五穀豐登,是秋天對大地的回饋。對億萬農民而言,增收才是真豐收。優化收糧服務、及時啟動最低收購價預案等,是保障農民利益的重要舉措。
在江西,早稻收購已進入尾聲,中稻收購即將開啟。記者在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有限公司看到,機械臂有序掃過裝滿糧食的貨車,精準測算車輛大小後,開始隨機抽樣檢測糧食品質。不久後,雜質、整精米率、水分等一項項數據,都在休息室內的屏幕上呈現出來。
“以前賣糧要花好幾天時間在現場‘排長龍’,如今在線上取號、提前預約,大夥分時段賣糧,很快就能收到賣糧錢。”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糧農劉獻梅今年種了9700多畝水稻,他説,如今賣糧各環節中的機械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賣一車糧的時間從過去動輒一兩天縮減到如今一個多小時。
為了收好糧,各地糧庫都提前做好充足準備。中央儲備糧南昌直屬庫副總經理劉國軍説,他們在“軟硬體”上都打足提前量,一方面中儲糧集團江西分公司今年全面採用“惠三農”App預約售糧,售糧農戶可以在手機上就近選擇售糧庫點;另一方面,直屬庫租用的南昌縣涇口糧食管理所涇口糧站今年剛投入使用,倉容明顯增大,可以實現對當地糧食應收盡收。
在江蘇連雲港市連雲區的中央儲備糧連雲港直屬庫糧食收購作業區,工作人員用傳輸機傳送小麥入庫(2025年6月18日攝)。新華社發(王健民攝)
近年來,我國健全補貼、價格、保險“三位一體”支持政策體系,穩定實施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穀補貼、玉米大豆生産者補貼,連續提高小麥最低收購價、早秈稻最低收購價,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現全面覆蓋,穩住了農民種糧的基本收益。
為了促進農民增收,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一方面加大農民穩崗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支持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富民産業,促進農民就近就業增收。
在地處關中平原北部的陜西省淳化縣的一處智慧果園裏,紅彤彤的蘋果已挂滿枝頭。不遠處,淳化縣城關街道土官村村民王龍等果農們忙着將早熟新品種蘋果分揀、打包、裝箱,陸續發往全國各地。“這段時間,我們每天的摘果收入在120元以上。”王龍説。
在陜西省渭南市白水縣秋林蘋果專業合作社,工人打包裝箱“瑞雪”蘋果(2025年1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土官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宏偉説,為了將蘋果産業做大做強,村裏引進龍頭企業建起了智慧果園,通過對氣候、蟲情、土壤墑情等的實時監測,對蘋果進行精細管理。
“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瑞雪等優良品種陸續‘入園’了,果農們也在逐步進行品種改良。村裏計劃推動蘋果種植、銷售、深加工一條龍發展,讓果農們既豐産也增收。”劉宏偉説。
點亮希望,向着持續的豐收奮進
木鼓舞、蘆笙舞、侗族大歌輪番上演,打穀子比賽、稻田抓魚、抓鴨等活動匯聚了不少歡聲笑語……在貴州省榕江縣計劃鄉加宜村,前不久舉行了月亮山首屆農民豐收節。
“以前我們窮得抬不起頭來啊。”計劃鄉副鄉長陳林告訴記者。這裡曾是深度貧困的地方。過去的千百年來,加宜村和附近幾個村沿襲着“樓上住人、樓下養畜”的混居習慣,村莊環境很差。
脫貧攻堅後,當地逐步推動樓房改造、道路硬化、産業引進,讓加宜村從無人問津變為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農村,鄉親們的生活也換了模樣。
人們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舞陽街道上柏村“鐵路公社咖啡”打卡游玩(2025年9月20日攝)。這座由廢棄鐵路改造而成的鄉村咖啡館,已成為承載文化社交功能、留存城市發展記憶的文旅消費新地標。新華社發(謝尚國攝)
近年來,榕江“村超”流量注入鄉村。每逢賽事和節假日,加宜村民宿入住率高達90%以上,帶動村內農特産品銷售累計增收10萬餘元。游客越來越多,村裏準備將閒置的吊腳樓改造成更多民宿。“日子越過越好了!”陳林高興地説。
農民豐收,不僅是農業豐産、農民收入增加。近年來不斷推進的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建設等,給農民增添了獲得感,也吸引着人才、資金等共同建設鄉村。
在浙江紹興柯橋區湖塘街道興華村,隨着“千萬工程”東風吹來,村子面貌悄然煥新——危房拆除了,道路拓寬了。村莊環境不斷改善,鄉村産業步入正軌,村子有了吸引力,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來到興華村工作、生活。
“90後”沈建強5年前回到家鄉興華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這幾年他帶領村民發展菌菇産業,推動村集體經濟增收與村民致富。
“鄉村要振興,未來一定要有更多的青年人到鄉村來。”令沈建強欣喜的是,如今村裏“90後”年輕人越來越多,給村子帶來新視野、新業態、新活力,成為鄉村未來發展的希望。
在浙江省東陽市皇野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現代農事服務中心,全自動智能水稻育秧生産線在製作秧盤(2025年3月13日攝)。新華社發(包康軒 攝)
農民豐收,並不是只要眼前的豐收,而是要不斷夯實“三農”發展的基礎,爭取持續、長久的豐收。
近年來,我國紮實推進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在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在應對極端天氣、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增添了底氣;
堅持用現代設施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服務農業,2024年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建立健全防止返貧致貧的監測和幫扶體系,目前已累計識別幫扶600多萬監測對象穩定消除了返貧致貧的風險,脫貧人口務工就業規模穩定在3000萬人以上,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的底線;
因地制宜推進鄉村産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農産品加工業企業營收達18萬億元左右,鄉村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農村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舞陽街道上柏村油菜種植基地,無人機在進行植保作業(2025年3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謝尚國攝)
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強化農業科技裝備支撐,着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扎紮實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牢記囑託,億萬人民攜手同心奮進,必將使廣袤鄉村煥發新的勃勃生機,繪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未來。
文字記者:新華社記者
視頻記者:房寬
海報設計:謝悅
統籌:金地、胡璐、樊雨晴、肖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