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長江之畔的湖北武漢,處處涌動着轉型發展的蓬勃生機。“十四五”以來,武漢錨定“三大優勢轉化”,在轉型突圍中重塑自身新時代之“重”。5年間,全市經濟實現複元打平、重回主賽道、跨越2萬億的轉折性跨越,總量穩居全國城市前十、中部第一。眼下,這片孕育辛亥首義的熱土,正以科技自立自強重塑發展優勢、以“五型”樞紐鏈結雙循環、以生態底色繪就綠色轉型新路,為中部崛起注入澎湃動能。
構建“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
8月底,在武漢未來科技城武漢夢芯科技有限公司的無塵實驗室內,一枚指甲大小的北斗芯片,正接受-40℃至85℃的穩定性測試。“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新一代AI融合定位芯片,尺寸較同類産品小50%,功耗降低40%,信號捕獲速度卻提升20倍。”公司董事長韓紹偉説。
這一技術突破的背後,是武漢把科教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的鮮活注腳。近3年,當地科研團隊突破了“北斗+AI”領域十余項“卡脖子”技術,北斗星地協同增強定位技術等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應用於南水北調、雅萬高鐵等國內外重大工程。
92所高校、141萬大學生、4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武漢的科創底氣,源於得天獨厚的科教人才優勢。如何讓實驗室“科技種子”在産業土壤扎根?武漢的答案是:以機制創新打通“産學研用”鏈條,推動科研成果落地。
“起步階段,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以‘撥轉股’的方式及時提供資金支持;産業化過程中,又借助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對接了3家重要客戶。”武創航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邰鑫來感慨,短短兩年,公司團隊已擴展至三四十人,年訂單量增長了4至5倍。
武漢産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李錫玲介紹,作為省市重點打造的新型研發機構,武創院構建“早期撥款轉股權+中期風險投資+成熟期産業資本介入”的孵化機制,助力“科技種子”扎根産業土壤。
截至今年8月,武創院已設立專業研究所、企業聯合創新中心、公共服務&&等90余家創新單元,超80個産業化項目得到持續攻關。
依託新型研發機構,武漢引導創新主體以“用”為導向,攻關核心技術、推動成果轉化,一批企業牽頭組建的産業創新聯合實驗室應運而生。
“實驗室聯合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武漢柔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上下游企業,推進電子光刻膠等關鍵材料國産化。牽頭的湖北鼎龍新材料有限公司,已在拋光液等領域實現突破,成功打入國內主流晶圓廠供應鏈。”該實驗室主理人肖桂林説。
據介紹,聚焦7個新賽道,武漢已動態建立500余家企業的培育庫,在210家市級中試&&、32家概念驗證中心的支撐下,生物醫藥、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的科研成果,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市場。
打造“五型”國家物流樞紐
“嗚——”一聲長鳴,中歐班列(武漢)緩緩駛出武漢吳家山鐵路集裝箱中心站,滿載武漢産的汽車零部件、光電子設備,駛向阿拉木圖;50公里外的陽邏港碼頭,新一批來自廣州的集裝箱被卸下,經疏港鐵路專用線轉運,也將在10多天后抵達塔什幹。
“由於運輸成本低、時效快、流程簡化,中歐班列(武漢)吸引越來越多珠三角、長三角的貨物從武漢‘出海’。”武漢鐵路物流中心舵落口營業部副經理付淵説。
素有“九省通衢”美譽的武漢,近年通過建強通道、打造&&、優化服務,構建起“鐵水公空”多式聯運立體交通網,將自身區位優勢轉化為雙循環樞紐鏈結優勢。2025年6月,武漢獲批建設生産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至此完成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生産服務型“五型”布局,成為全國第二個、中部首個實現這一目標的城市。
以往,資源循環企業格林美所需的關鍵原材料粗製氫氧化鎳,需從印尼經廣州或江蘇轉運回鄂。2024年11月,“印尼拉博塔港—武漢陽邏港”直航航線開通,整體運輸時間壓縮7至10天。東風新能源汽車在北歐市場廣受歡迎,但受海洋阻隔,班列無法直抵。中歐班列(武漢)先後開通瑞典、挪威、芬蘭3條新線,既為企業銜接市場,也為亞歐大通道增添“流量”。
在“強健筋骨”的同時,武漢還暢通“毛細血管”,以通道黏合市場,提升服務精細度。
“新西蘭龍蝦自天河機場通關後快速轉運,波士頓龍蝦依託花湖機場口岸優勢高效分撥,並首次同時使用空鐵聯運、空陸聯運和空空聯運三種方式實現分銷。”卓爾國貿卓鮮鏈總經理宮海旺説,作為商貿服務型樞紐,武漢漢口北聯動順豐樞紐、湖北機場集團等多方運力資源,實現生鮮産品“快鏈”直達。
空中通道擴容、陸上通道延伸、黃金水道煥新……截至目前,天河機場、花湖機場開通國際航線65條,武漢港有集裝箱直航航線33條、多式聯運線路70條,中歐班列(武漢)國際線路增至58條,樞紐“流量”正加速轉化為經濟“增量”。
繪就“濕地花城”綠色畫卷
暑熱退散,武漢西南部的沉湖濕地裏,完成繁衍的夏候鳥即將離去,冬候鳥的先頭部隊已陸續抵達,群鳥翔集見證着武漢為生態保護付出的努力。
武漢伴水而生,166個湖泊星羅棋佈,165條河流縱橫交錯。2022年,武漢獲評“國際濕地城市”,成為全球首個人口超千萬的國際濕地城市。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是一道“必答題”。
“武漢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率先&&濕地自然保護區條例,首創生態補償制度。”沉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工程師馮江介紹,隨着退養還濕、修復治理的推進,濕地水質逐漸改善、生物多樣性愈加豐富,目前已監測到鳥類301種。
如今在武漢,濕地不僅是鳥類天堂,更浸潤城市肌理,成為市民身邊的“詩和遠方”。每逢節假日,幾處江灘公園停車場總是滿員,生態廊道與奔涌長江相映成趣。
“青山江灘採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武漢生態環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景觀設計師熊穎説,地面大面積鋪設透水材料,雨水通過導水盲溝和盲管,匯集到雨水花園及生態草溪中,最終補充地下水。
江湖相濟,城水相融。小微濕地變身城市“毛細血管”,生態服務範圍從傳統的濕地保護區向城市中心區域輻射。截至2024年底,全市小微濕地已增至50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保護生態為前提,武漢鄉村生態游次第興起:蔡甸區依託沉湖濕地,舉辦油菜花節、觀鳥節,帶動當地農民增收;黃陂區香溪谷發展溯溪、露營等業態,36萬人吃上“旅游飯”;江夏區舒安街道發展林下經濟,種植油茶、食用菌、中草藥……
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上線,“中碳登”落戶武漢,成為全國碳市場體系建設的核心與基礎。運行4年來,“中碳登”累計發放碳配額240億噸,清算資金突破650億元,吸引260家涉碳機構聚集。“武漢正以碳市場為抓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讓生態資源成為‘綠色資本’。”中碳登相關負責人説。
生態、人文的“軟實力”與科教、産業、區位的“硬實力”相輔相成,共同鑄就了新時代“武漢之重”。
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郭元強&&,武漢將牢記黨中央賦予的功能定位和省委部署要求,準確把握自身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機遇挑戰,科學謀劃好“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持之以恒推進轉型發展,加快推動“三個優勢轉化”,重塑新時代武漢之“重”,為全國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李鵬翔 龔聯康 熊翔鶴 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