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姆安拉9月22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檢查站、“綠線”和“兩國方案”——為了不被忘卻的巴勒斯坦
新華社記者趙偉宏 黃澤民
上午9時,記者從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出發,前往耶路撒冷辦理簽證。20多公里的路,車卻整整開了一個半小時。
當車停在檢查站的路障旁時,年過半百的司機瓦利德搖下車窗用希伯來語與以色列士兵交談。瓦利德是定居在東耶路撒冷的阿拉伯人,早已習慣這種由於身份不同帶來的割裂感。在對面的入城通道,以色列牌照的車輛暢通無阻。
“今天只用了30多分鐘就通過檢查站,已經算很快了。”20多年的日常等待磨礪出瓦利德的耐心,“以前在這裡往往要耗上將近一個小時。”
9月9日,巴勒斯坦民眾攜帶物品乘車從加沙地帶北部向南部撤離。新華社發(裏澤克·阿卜杜勒賈瓦德攝)
這裡並沒有擁堵和突發事件,延宕通行時間的是一道道楔入約旦河西岸交通動脈的檢查站。以色列建國迄今已近80年,巴勒斯坦人仍守着破碎的約旦河西岸和流血的加沙地帶,望著故土,不知國在何方。
在耶路撒冷城區行駛時,瓦利德突然指向窗外,“看,這個位置就是‘綠線’——這邊是東耶路撒冷,那邊是西耶路撒冷”。
這條“綠線”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後的停火線,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不斷蠶食着原本劃定屬於巴勒斯坦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如今,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條‘綠線’的存在了。”瓦利德説。
辦理了工作簽證後,記者走到耶路撒冷一個猶太社區附近,目睹了這樣一幅景象: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相遇,彼此點頭致意、簡短問候,氛圍看似和諧。有阿拉伯人低聲告訴記者:“我們並非真正和睦共處,只是不得不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
返回拉姆安拉時,瓦利德説:“從以區去往巴區的路上檢查站不查我們,應該一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但他的自信很快被擊碎——返程路上的檢查站無故關閉,記者一行不得不繞行30多分鐘後經另一座檢查站進入拉姆安拉。
2020年1月29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圖巴斯東部的泰亞西爾檢查站,巴勒斯坦示威者與以色列士兵對峙。新華社發(尼達爾·艾仕塔耶攝)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解決巴勒斯坦問題的唯一出路在於落實“兩國方案”,即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享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從根本上實現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和平共存,實現中東地區持久和平。近日,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葡萄牙宣布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巴勒斯坦建國,能看到這些檢查站消失。”瓦利德説,“我過去常給我的孩子們講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的歷史,現在也給我的孫子們講,只為讓他們不要忘記巴勒斯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