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潮涌處,“渝”見服務新未來——重慶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7 09:48:2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兩江潮涌處,“渝”見服務新未來——重慶建設現代服務業發展高地觀察

字體:

  工廠車間內,機械臂上下翻飛,新能源汽車不斷下線;古樓高墻旁,人流絡繹不絕,小吃攤氤氳的熱氣伴隨着此起彼伏的拍照聲;水陸口岸上,集裝箱有序裝卸,滾裝船和列車整裝待發……

  在中國西南腹地,兩江交匯,磅礡潮涌,重慶承載着商貿物流的歷史繁華,積澱出開放包容的強大基因。如今,服務賦能、創新驅動正重塑這座城市的産業內涵,依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山城構建起“創新開放、融合共享、供需協調、優質高效”的現代服務業新格局。

  以“制”為本,依“智”謀興。從傳統製造邁向高端服務,從生産車間躍向數字雲端,這座山水之城正以現代化服務業為翼,實現了從“重量”到“重質”、從硬實力到軟支撐的轉型,奮力躍向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高地。

  創新賦能,重塑“重慶製造”

  製造業是重慶發展的根基,也是山城經濟的底色。過去近百年,製造業早已被刻入城市基因。如今,這裡依然是我國極具重要影響力的工業基地、國之重器的匯聚之地。

  近年來,重慶的生産性服務業蓄勢而起,令人眼前一亮。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涌現,讓一大批企業成功實現“老樹發新枝”的嬗變。

  走進宗申動力發動機生産車間,通過忽米網搭建的全産業鏈創新&&,操作工人只需掃描&&標識,系統即可自動匹配設備,實現産品標識化和設備加工定制化,生産效率大幅提升。

  生産車間的高效作業,依賴的是以工業互聯網&&為底座,匯聚多維度集成相關數據,為産業升級優化提供決策支撐的“産業大腦”。

  “這是對區域産業發展全面分析、研判的‘智慧大腦’,也是為企業制定發展決策的‘最強大腦’。”忽米網負責人&&,通過它不僅可掌握産業動態,制定更精準的産業扶持政策,也可打通産業鏈資源循環,促進物流、金融等要素共享協同,還可降低數字化建設成本,方便中小企業低成本使用。

  如果説“産業大腦”是擁有學習能力的中樞,那麼智慧工廠則是由人工智能、數字化車間、數字化裝備等組成的綜合工作&&。

  在賽力斯超級工廠,1600多&智能終端與3000多台機器人協同運作,焊接、噴塗等生産環節自動化率實現100%。“採用AI視覺檢測技術,十幾秒鐘就能對單一零部件的幾十處卡口全部完成檢測,有效保障出廠品質。”賽力斯超級工廠總經理曹楠説。

  這樣的智慧場景,在重慶製造業企業已比比皆是——

  智能生産線上,機器人不停揮舞手臂,平均17.3分鐘,一台大型挖掘機就順利下線;數智工廠裏,依靠智慧物流等10多類標準化可配置智能場景,汽車生産成本降低20%……截至今年7月,重慶市先進級智能工廠數量已達178個,基礎級智能工廠數量達980家。

  “生産性服務業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的關鍵紐帶,是賦能製造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在重慶規模不斷擴大。”重慶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凌健説,預計到2030年,重慶經濟總量將超過4.5萬億元,其中生産性服務業的比重將達到36%。

  在重慶,生産性服務業與製造業的關係正逐步從工業化初期的“需求依附”“相互支撐”,上升到工業化中後期的“發展引領”階段。服務業的創新賦能,讓重慶製造業勢能持續釋放。

  2024年,重慶主流新能源汽車單車價值提升至23.6萬元,20萬元以上的中高端車型佔比達48.3%。2025年上半年,重慶市摩托車産量達到362.2萬輛,同比增長23.1%,高於全國增速;截至目前,重慶已集聚2300多家筆記本電腦上下游配套企業,全球每三台筆記本電腦中就有一台産自重慶。

  在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總經濟師余貴玲看來,無論是從國內外發展環境機遇,還是從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緊迫需求來看,重慶現代生産性服務業的發展前景都很廣闊,“它是重慶攻克經濟結構轉型難題的鑰匙,是建設國家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不可或缺的一環”。

  數智升級,破解“長紅”密碼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嘉陵江畔的洪崖洞民俗風貌區,游客紛至沓來,將目光匯聚在高低錯落的吊腳樓,通過社交&&將這份美好傳向全世界。

  “重慶也太適合拍照了吧!”北京游客薛琳來重慶旅游前,已經做好了拍照攻略:20個匝道的立交橋、穿樓而過的列車……薛琳興奮地説,“重慶立體的山城風貌、璀璨多姿的夜景適合在新媒體傳播,也助推重慶成為年輕人嚮往的打卡勝地”。

  先天的自然優勢,造就了重慶“一城千面”的城市特質,從而具備了成為“網紅”的潛力。而智慧數字的力量,又為旅游這一傳統服務業注入新活力,成為城市“長紅”新引擎。

  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發布的《短視頻與城市形象研究白皮書》顯示,從2018年到2024年,重慶在抖音上的熱門景點播放量躍居榜首,城市形象相關視頻總播放量高達113.6億次。

  數字升級後的智慧文旅項目,在重慶觸手可及——

  距離洪崖洞不遠的會仙樓觀景&附近,有賽博朋克風的場館“重慶2088未來之旅”,帶游客翱翔在2088年的重慶上空,身臨其境地鳥瞰全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運用裸眼3D等數字技術,讓觀眾同億萬年前的恐龍擦肩而過。

  “經過數字技術改造升級後,參觀人數顯著增長。”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壯麗三峽策展人彭學斌説,未來還將繼續強化數字化建設,把文物管理、保護、展示、信息傳播等用數字技術串聯起來,有機融入展覽。

  在重慶,技術本身如今也成為旅游資源——

  寬闊江面上,巨大的籃球劃出一道優雅弧線,精準地落入籃筐之中,倏爾變化為一朵巨大的花蕊,逐層向外綻放。山花、群峰、游輪……被無人機燈光秀點亮的城市夜空,成為重慶展示城市形象的多彩畫布。

  自今年4月19日起,在每週六和重大節假日,重慶無人機燈光秀都開展常態化展演,截至目前已演出26場,現場累計觀演人次超400萬。展演期間,核心觀演區沿線餐飲門店座無虛席,平均滿客率超70%,“重慶無人機表演餐廳”網絡搜索量同比上漲285%。

  “幾乎每週都有新創意、新畫面。”展演執飛部負責人、重慶衛視傳媒公司總經理劉爽宇説,為了常演常新,創作團隊根據節點設計無人機圖案,不斷推出文旅、美食、非遺等系列題材。

  景煥數智萬象新,業貫雲程一鍵巡。數字升級,是旅游場景多元化的重要手段;智慧賦能,則是産業管理更高效合理的現實需求。通過數字化手段,重慶構建旅游資源管理、旅游消費促進、旅游質量監管3個一級場景及11個二級場景,實現駕駛艙、政府治理端、企業管理端、公共服務端互聯共治。

  在巫溪,大數據、物聯網、游客服務、人像識別等技術,組建成紅池壩景區智慧旅游管理系統,服務質量大幅提升;在江北國際機場,海關配備智能查驗設備,讓入境旅客“零延時”通關……從“好玩”到“玩好”,“無障礙”旅游傾注着重慶滿滿的誠意。

  重慶市文旅委相關負責人&&,在智慧引擎賦能下,文旅産業已成為當地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傑出代表,未來有望催化更多的産業和産品創新轉型。

  跨越山海,引領開放之先

  “卸貨!”

  3月14日,在重慶兩路寸灘海關監管下,雨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進口的1080個汽車變速箱控制模塊舊件順利運抵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投入保稅再製造生産。這標誌着全國首單保稅再製造業務正式落地。

  “通過這項業務,我們打通了國際供應鏈和産業鏈,實現了原材料的高效採購和再製造産品的全球化布局。”公司負責人阮錫軍&&,未來每年能對約25萬個汽車變速箱、發動機及其零部件進行保稅再製造,實現進出口貿易額近10億元人民幣。

  作為中西部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城市,重慶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國家戰略,用一步一個腳印的踏實,走出現代服務業的通衢——

  在數字領域,成立中新(重慶)信息通信創新合作聯盟,整合重慶和新加坡信息産業全要素資源,實現兩地企業有效交流、信息高效鏈結、合作項目精準對接;投資便利與物流通關方面,探索鐵路進口貨物聯運轉關模式,創新跨區域跨境公路班車聯盟模式,提供合同簽訂、運輸監管、保險服務、清關交付等全流程服務。

  重慶市商務委黨組書記、主任章勇武説,重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實現了“點”上項目集聚、“線”上創新集成、“面”上帶動發展的多維度實施格局。“全國被納入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地區有11個,重慶的評估在綜合排名中位居前列。”

  目前,重慶已累計參與制定修訂國際標準78個,推出科技跨境貸、探索鐵路進口貨物聯運轉關等27項創新舉措,納入全國實踐案例。2024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超過1.8萬億元,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57%,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佔比達到73.3%。

  重慶推進現代化服務業對外開放的努力,也得到海外認可。

  德國聯邦議院前副議長、德國東部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主席漢斯-彼得·弗裏德里希説,得益於持續的開放,德國東部企業與重慶已經形成完美互補。新加坡星展銀行董事總經理及全球主管蔡維揚則&&,以新加坡和重慶為雙樞紐,東南亞與中國西部已開始實現了投資的雙向流動。

  碧海通渠,與時偕行。重慶現代服務業開放的腳步行穩致遠——

  4月24日,瑞航(重慶)航空發動機維修基地項目一期工程投用,填補了重慶在民用航空發動機維修領域的空白;6月3日,重慶高新區管委會與新加坡萊福士教育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將在重慶高新區投建重慶萊福士民辦高中學校項目;今年9月,重慶首筆中新數字人民幣雙邊跨境結算業務正式落地。

  “我們希望在中新互聯互通項目框架下,推動更多重慶學生參與國際交流,為重慶培育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新加坡萊福士教育集團董事長黃壯龍説。

  潮涌兩江勢未休,奔流千載聲不止。入秋的重慶,嘉陵江上霧氣輕攏,南山的黃桷與銀杏交錯似金,街角蒸騰的火鍋熱氣混着桂子暗香飄向天際。這份靜謐與火熱,恰如重慶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生動寫照——結構優化與制度創新穩紮穩打地推動,山城的市場活力與創新浪潮在歷史迴響中厚積薄發。(記者 劉婧宇 伍鯤鵬)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