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新區是江西省首批國家級綠色園區之一,目前擁有國家級綠色工廠8家。攤開南昌高新區的能源賬本可以發現,全區能源消費總量從2016年的68.31萬噸標準煤增長到2024年的111.59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耗從2016年的0.14噸標準煤/萬元降到2024年的0.11噸標準煤/萬元。
一增一減間,折射出高新區綠色發展之道。
走進位於南昌高新區的中節能晶和科技有限公司24小時監管服務中心,城市智慧照明管理&&上,小到每個路燈、大到整個回路片區的電箱分佈和運營狀況都清晰可見;工作人員正通過&&動態監測南昌市紅谷灘區路燈設施運行情況。
過去,晶和科技依託硅襯底LED技術,靠銷售照明燈具打開一片市場。隨着市場競爭不斷加劇,單靠燈具銷售已無法在低價競爭市場中發揮優勢。“我們開始售賣城市智慧照明管理服務,以能源管理模式實現節能降碳,構建城市節能生態。”晶和科技市場部副主任王慧介紹,這是公司開闢的一條新賽道,城市智慧照明管理&&可以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天氣對燈具進行亮度調節,動態實現燈具的二次節能降碳。
2023年11月,高新區&&《碳達峰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從産業數字化轉型、生態治理等方面推進碳達峰試點建設工作,其中尾水濕地生態治理項目就包含在內。
位於魚尾洲公園以北臨江區域的尾水濕地水清岸綠、林木蔥鬱。傍晚,不少市民會來這裡休閒散步。誰會想到,這裡曾經水質渾濁發臭,歷史遺留的52萬立方米的粉煤灰露天堆存,飛沙揚塵,曾是高新區的一塊“瘡疤”。
為了修復這塊“瘡疤”,高新區就地取材,將粉煤灰與黏土混合固化,將土壤改良為種植土,堆築微地形,種植樹木、水生植物等;同時,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打造多層級凈化系統,把尾水濕地設計成高低錯落的淺灘深塘形態,利用多層次水凈化器、水下森林等“生態濾芯”實現水質過濾凈化。
“治理不是最終目的,把‘治污染’轉為‘造生態’,實現區域經濟綠色低碳發展,才是生態治理的初衷。”南昌市高新生態環境局局長尹志強説。
今年7月,高新區啟動2025年綠色低碳升級專項資金申報工作,支持綠色低碳産業項目建設,進一步推動企業開展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的研發和應用推廣。
“綠色低碳發展的關鍵在於算清産業與生態間的‘綠賬本’,讓産業降碳的‘實招’與生態優化的‘實景’,轉化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可計量、可感知的‘實績’。”南昌高新區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局局長謝波&&。(記者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