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莫斯科/蘭州9月2日電 80多年前,在中國的大西北,一條國際反法西斯“生命線”穿越烽火,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戰救國的眾志成城,也見證了中國同世界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互援互助。
今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回顧了中俄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作戰、相互支援的一段動人往事——“兩國攜手在大漠戈壁開闢出一條國際‘生命線’,為支援彼此反法西斯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們都是英雄”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不久,中國同蘇聯建立起西北國際交通線。蘭州正是這條國際“生命線”上的重要樞紐。
“當時中國迫切需要飛行員和飛機,蘇聯派來了志願航空隊,提供了武器裝備等援助,對我們是雪中送炭。”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副研究館員潘潔對記者説。
8月28日,在俄羅斯聖彼得堡,一名男子參觀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圖片展。新華社記者 周天翮 攝
“我自願去中國作戰。”日後成為蘇聯空軍總司令的日加列夫到司令部請纓,隨後赴華參與指揮蘇聯志願航空隊,主要駐紮在蘭州。他們肩負着運輸、增援和培訓等多重職責。
日加列夫同妻女留下一張闔影,成為家族保存至今為數不多的日加列夫照片之一。看著發黃的照片,日加列夫的孫女葉連娜·日加列娃和孫女婿康斯坦丁·博貝列夫説:“這可能是一張帶着‘以防萬一’的心情拍下的‘告別照’。他知道可能回不來。”
日加列夫的中國記憶在家族成員間口口相傳:當時,蘇聯飛行員從今天的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啟程飛往蘭州。“路途遙遠,任務艱巨,還要飛越高原、戈壁,危險可想而知。”博貝列夫説,“他們都是英雄,能成功抵達中國已經是一個奇蹟。”
在日加列夫的回憶裏,同樣英雄的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為抗擊侵略者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犧牲和努力。博貝列夫説,僅以飛機維護為例,“有時候甚至靠人力運輸燃料”。
一批批蘇聯援華飛機和飛行員遠道而來,以蘭州為中轉站;中國飛行員也在蘭州接受培訓,再奔赴抗戰前線。
為了破壞這條交通線,日本侵略者向蘭州等地發動了一次又一次襲擊。據統計,自1937年起,日軍出動飛機1081架次,襲擊甘肅各地71次。其中,蘭州遭襲36次,房屋損毀上萬間,傷亡2萬多人。
中蘇飛行員聯手展開英勇反擊。據當年報紙刊登的捷報,1939年2月20日和23日的戰鬥中,中蘇飛行員擊落十多架日軍飛機,極大振奮民眾士氣。英勇而悲壯的蘭州空戰,擊破了日本侵略者奪取西北地區制空權、切斷國際“生命線”的圖謀。
“守望互助的友誼”
從蘭州到武漢、重慶等地,共有2000多名蘇聯飛行員參加了援華志願航空隊,200多人獻出寶貴生命。習近平主席曾多次講述犧牲在中國的蘇聯飛行員庫裏申科英勇戰鬥以及中國母子接力為他守陵數十年的故事,和蘇聯援華航空隊“鷹擊長空”、阻擊日寇的故事。
2014年11月19日,守陵人魏映祥在庫裏申科烈士陵園內庫裏申科烈士雕像前修剪陵園內的苗木。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一次中國之行中,俄羅斯科學院研究員葉卡捷琳娜·扎克利亞濟明斯卡婭到武漢解放公園參觀。面對中國人多年來精心維護的蘇聯空軍志願隊烈士墓和紀念碑,她深受觸動,從此將那段並肩作戰的歷史作為研究方向之一。
近期,她通過講座等方式,向更多俄羅斯民眾介紹習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特別提起的這條國際“生命線”。她説,這條“生命線”展現了兩國“在艱難歲月中守望互助的友誼”,為兩國贏得各自最終的勝利提供重要保障。
“大家一齊用力”
1937年到1941年,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200余架飛機以及大量武器裝備,中國向蘇聯提供了大量農産品、礦産等重要戰略物資。經中亞地區至中國新疆、甘肅的陸路通道是這條國際“生命線”的主要運輸路線。
這是1月14日在新烏鞘嶺隧道附近拍攝的山脈與月亮(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無錫太湖學院教授陳櫓認為,這條國際“生命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國獲得武器裝備支援,以持久戰牽制日軍主力;蘇聯獲得戰略資源補給,同時避免兩線作戰。
“大家一齊用力!不怕高的山,不怕無邊的戈壁,不怕風霜雨雪……”1939年5月,當時由中國共産黨人領導的《新疆日報》刊發“全省公路會議特刊”。版面上一個“豆腐塊”特別留給了一篇手寫的簡譜、歌詞——題為《築路歌》,由茅盾作詞,鼓勵新疆各族民眾齊心築路。這是中國共産黨人為開闢西北國際交通線付出巨大心血的一個縮影。
自8月起,“抗日戰爭時期的西北國際交通線”主題展覽在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舉行。已經發黃的貨運清單、工程圖紙、民眾踴躍募捐的記錄,資料照片上的卡車、駱駝、馬隊、羊皮筏,讓歷史再次鮮活了起來。
“這些卡車把蘇聯援華武器裝備運來,返回時再把西北盛産的羊毛、羊皮等物資裝上,西北民眾稱之為‘羊毛車’。”潘潔指着展板介紹。
歲月流轉,斗轉星移。當年見證戰機起落的蘭州拱星墩機場,如今已成為繁華街區,高樓林立,交通便利。蘭州的綜合保稅區、國際航空港、國際陸港、鐵路口岸,都是今日隴原大地同世界互聯互通的支點。西北國際交通線上的重要一站新疆霍爾果斯,如今已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口岸,見證着首個跨境自由貿易區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時代“鋼鐵駝隊”中歐班列往來穿梭於亞歐大陸。昔日的國際交通線,如今已成為“合作線”“幸福路”,必將續寫一個個眾行致遠、共同前行的新故事。
運輸公司工作人員將中國新能源車從霍爾果斯運向哈薩克斯坦一側中轉停車場。新華社記者 李任滋 攝
策劃:李忠發 韓墨
文字記者:孫浩 劉愷 張欽 任延昕 包諾敏 文靜 陳聖煒
視頻記者:孟菁 張智敏 周天翮 江宥林
編導:孫浩
視覺:王妍清 吳曉寒 李銳傑 李夢帆 張忠傑 白雪
統籌:朱瑞卿 喬繼紅 王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