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並不是某一座山的名字
只因山東境內有沂山、蒙山而得名
它雖然不是真正的“山”
卻是一塊令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為進一步了解沂蒙山區
新華網“重訪抗戰地標”
大型行進式融媒體系列報道
攝製組探訪了三個地方
1
電影中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
真實原型是她
説到沂蒙山
很多人立刻會想到沂蒙紅嫂
想到小説《紅嫂》、電影《紅嫂》等
紅嫂究竟是怎樣一個群體?
我們第一站來到
臨沂市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
沂蒙紅嫂紀念館
沂蒙紅嫂紀念館。(新華網張楚寧攝)
和我們走訪過的許多紀念館不同
沂蒙紅嫂紀念館
依託村內抗戰遺址、原生環境
與閒置老院
以“修舊如舊”原則修復建館
綠蔭掩映中
一派古樸寧靜的田園風光
沂蒙紅嫂紀念館(新華網張楚寧攝)
走進其中一個幽靜的小院
首先映入眼前的是一尊雕像——
明德英(1911-1995)
展廳入口處挂着一個牌子
“紅嫂原型明德英”
明德英雕塑。(新華網張楚寧攝)
明德英,沂南縣岸堤人
1歲時因為生病成了啞巴
25歲嫁給馬牧池橫河村民李開田
夫妻二人
以看護李氏家族的陵墓為生
居住在墳旁的團瓢屋裏
團瓢屋。(新華網張楚寧攝)
1941年11月4日
日軍集結大量兵力
突然包圍了駐紮在馬牧池村的
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
一名小戰士在掩護
機關和首長轉移時身負重傷
輾轉來到了
明德英看護的墓地
明德英發現後
將小戰士藏在一個空墳裏
等日軍走後
她到空墳裏查看
發現小戰士流血過多暈了過去
嘴角乾裂不時輕微顫抖
像是要水喝
但周圍沒有水
便毫不猶豫地解開衣襟
將乳汁擠進小戰士的嘴裏
經過明德英和丈夫的精心照料
小戰士終於康復、重返部隊
沂蒙紅嫂紀念館供圖
1960年
作家劉知俠
根據明德英用乳汁救傷員的情節
創作了短篇小説《紅嫂》
明德英被稱作“沂蒙紅嫂第一人”
像明德英這樣的婦女
沂蒙紅嫂紀念館記錄了上百位
她們是這片紅色土地上
萬千沂蒙女性的縮影
沂蒙紅嫂紀念館供圖
2
以一村之力對抗日寇
“中華抗日第一村”到底經歷了什麼
我們此行第二站
來到被譽為“中華抗日第一村”的
山東臨沂市莒南縣淵子崖村
臨近村子入口處
一段斑駁的石墻靜靜矗立
墻面上“中華抗日第一村”七個字
歷經風雨卻愈發醒目
中華抗日第一村淵子崖(新華網張楚寧攝)
80多年前
一場慘烈的保衛戰在這裡打響
村民林祥秀
將他從父親那裏聽來的故事
向我們娓娓道來
1941年
日寇在漢奸帶領下
突然包圍了淵子崖村
村民來不及撤退
只好一邊送信給八路軍
等待救援
一邊死守大門
不讓日寇進入
戰鬥從上午八九點開始
村民們據守圍墻
用“五子炮”等土槍土炮反擊
後來火藥沒了
槍打不響了
靠大刀、長矛、磚頭、菜刀、鐵锨等拼殺
直到八路軍前來救援
日寇才撤退
淵子崖村村民用鮮血
譜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
群眾自發抗擊日軍最有影響力的戰鬥之一
淵子崖也因此
被人們譽為“中華抗日第一村”
淵子崖抗日烈士塔。(新華網張楚寧 攝)
今天
那些曾經幫村民抵擋敵人入侵的“屏障”
早已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房屋
八十多年前被鮮血染紅的街道
現在寬闊整潔
車輛行人來往不斷
3
大年初一的第一碗餃子
先敬烈士!
大年初一
全村人集結在
抗日戰鬥紀念碑前
擺好餃子、水果等
把過年的第一碗餃子
敬奉給烈士
參加祭奠的
有白髮蒼蒼的老人
有身強力壯的青年
還有純真可愛的孩童
朱村抗日戰鬥紀念碑。(新華網張楚寧 攝)
村民們為什麼會這麼做?
帶着這樣的疑問
我們來到臨沂市臨沭縣朱村
今年已經70多歲的
朱村抗日戰鬥紀念館義務講解員王經臣
告訴我們
這個年俗要追溯到
那場朱村保衛戰
1944年1月24日除夕夜
日寇來朱村“掃蕩”
聽到槍聲
八路軍115師四團八連戰士
立即集合
踏過冰冷的沭河水趕到朱村
與村民共抗敵寇
激戰6個多小時
敵人被擊退,村民得救了
而八連的24名戰士
永遠長眠在朱村
朱村抗日戰鬥紀念園。(新華網李洪濤 攝)
戰鬥結束後第二天
是大年初一
村民們自發端來餃子祭奠烈士
他們説
“是八連救了我們,
沒有八連就沒有我們。”
從那以後
頭碗餃子祭奠英烈的年俗
雷打不動
鄉親們永遠記得
八連的恩情
八連除夕夜救朱村的故事
傳了一代又一代
軍民魚水深情
在沭河岸邊
代代銘記與傳承
如今的沭河靜謐安然,河邊建起了觀光步道。(新華網李洪濤 攝)
朱村也在經歷一場由內而外的蝶變
這幾年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很多村民住上了樓房
家家戶戶都有汽車
日子越過越紅火……
沂蒙革命紀念館裏的大型群雕作品《力量》。(新華網張楚寧 攝)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山東分公司
策劃:車玉明 劉加文 李志暉
統籌:肖陽 劉洪
執行:萬方 牟彥秋 梁甜甜 董靜雪
作者:李潔琼 張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