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影像記憶丨不該忘記的患難情-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20 10:34:55
來源:新華社

抗戰影像記憶丨不該忘記的患難情

字體:

顏色不一樣,格調不一樣

但是內在情緒都一樣

都有對自由的渴望

對生命的珍惜,對家鄉的思念

……

王希奇《戰俘XXX號》系列繪畫作品。

魯迅美術學院退休教授王希奇用4年多的時間

查閱大量資料

以獨特的藝術語言創作了《戰俘XXX號》系列作品

繪製了300余位戰俘的肖像、群像

他繪畫創作的原型來自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全貌(翻拍照片)。

這裡是二戰期間日本在瀋陽設立的場所

專門關押太平洋戰場上被日軍俘獲的盟軍戰俘

時稱“奉天俘虜收容所”

先後被關押於此的美、英等國戰俘2000餘人

在近三年的牢獄生活中

戰俘們飽受疾病、寒冷、飢餓、毒打等折磨

大約有260人死去

被稱為“東方奧斯威辛”

8月5日,參觀者在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內觀看展品。

九一八事變後

中國東北成為日本發動對外侵略擴張的物資生産基地

為進一步維繫戰爭需要

日本人從太平洋戰場上俘獲的盟軍戰俘中

選出從事過機械加工、機械製造等具有技術工作經驗的戰俘

把他們押往瀋陽

關押在戰俘營

派送到日本人的工廠裏從事勞役

圖為戰俘營營房內景。

食品匱乏、藥品奇缺、天氣寒冷

盟軍戰俘在這裡遭受非人待遇

一些戰俘在戰俘營裏合影。

在極其惡劣的生存環境下

盟軍戰俘並沒有放棄生存的希望

他們用獨特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悲慘遭遇

  戰俘在工廠工作時,經常會想起自己的家人,並憧憬着回國以後的生活(1475號戰俘,威廉·克裏斯蒂·沃特克畫)。

戰俘威廉·克裏斯蒂·沃特克

巴頓·富蘭克林·品森

馬康·弗蒂爾

用鉛筆創作了上百幅表現戰俘勞作和生活的漫畫

成為那段鮮為人知歷史的珍貴見證

  在戰俘營,日本人制定了各種苛刻的規定,在日本人面前,甚至連跳蚤都得立正、報數(1475號戰俘,威廉·克裏斯蒂·沃特克畫)。

8月12日,一名小朋友在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內參觀。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

見證了人道主義受到的肆意踐踏

也見證了中國工友與外國戰俘之間的患難情誼

  8月5日,小朋友在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內觀看展品,展品所展示的內容是關於中國工友對盟軍戰俘的幫助。

“266”是美國老兵尼爾·加格裏阿諾在戰俘營裏的號碼

當時為戰俘營工作的學徒工李立水也只記得這個號碼

並不知道這個美國戰俘的名字

266號每次看到李立水都會衝着他微笑

有時還打着“OK”的手勢

李立水對這個大高個、長臉的美國兵印象很深

一天

李立水從一輛拉菜車上拿了幾根黃瓜

回頭看到266號的戰俘正眼巴巴地看著他

李立水想都沒想就拿了兩根黃瓜扔了過去

266號心領神會

立即把黃瓜藏在了工作台下面

衝李立水點了點頭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內展出的繪畫作品(翻拍照片)。

同戰俘一起勞役的中國工友高德純

曾幫助3名戰俘獲得了逃跑可用的地圖

在被日軍發覺後

高德純遭受了日軍嚴刑審訊

並以“反滿抗日”的罪名被判處了10年徒刑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內展出的繪畫作品(翻拍照片)。

在日本工廠做工的葛慶余

曾幫助美軍戰俘偷軸承換糧食

他和美國戰俘肯·塔沃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將外界的戰事消息告訴戰俘們

葛慶余還曾留給肯·塔沃自己家的地址

肯·塔沃曾説

“這些給了我和其他戰俘頑強活下去的勇氣”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內展出的繪畫作品(翻拍照片)。

如今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已成為

日軍關押和殘害盟軍戰俘

中國與美英等盟軍並肩作戰

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歷史見證

是教育世人銘記歷史、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

歷史遺跡和重要場所

 這是當年戰俘們寄給親友的實寄明信片(2008年7月31日攝)。64開的明信片上有“俘虜郵便”“奉天俘虜收容所檢閱濟”的明顯印記,這些私人信件當年要經過日軍的嚴格審查,蓋上戰俘營司令官松田的名章後才能寄出。2008年7月31日,200余件二戰時期美國老兵珍藏的文物史料,被捐贈給瀋陽二戰時期盟軍戰俘營舊址紀念館。

8月5日,參觀者在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

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

策劃:徐揚、劉金海

記者:李鋼、潘昱龍

編輯:張鋮、方欣

視覺:胡秋思

資料來源:瀋陽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 中國照片檔案館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