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相冊·當年流行丨你多久沒去照相館了?-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8/04 15:51:38
來源:新華社

時光相冊·當年流行丨你多久沒去照相館了?

字體:

你多久沒去照相館了?

在甘肅省蘭州市七里河區

東南20公里的阿幹鎮

“阿幹照相館”的閃光燈

穿越多年歲月,仍在閃爍

今年44歲的魏偉

輕觸着父親留下的大畫幅相機

全神貫注地為慕名而來的客人拍照

  2025年7月29日,魏偉(右一)在阿幹照相館裏挪動背景板,準備為幾位專門趕來拍照的西安游客拍攝全家福。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阿幹照相館”建成於1972年

魏偉的父親魏潔雄1974年進入照相館工作

起初這裡還是一家國營單位

那時候每逢節日、慶典

鎮上的單位就會請照相館的師傅去拍照

  這是2025年7月29日拍攝的阿幹照相館(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2023年12月9日,魏偉的父親魏潔雄在阿幹照相館的暗房裏查看沖印好的底片。新華社記者 方欣 攝

2024年,父親魏潔雄去世後

魏偉接過了這個老照相館繼續經營

那些被數碼時代遺忘的顯影劑

在暗室中悄悄定格住當下人們的生活瞬間

  2025年7月29日,魏偉(右一)在阿幹照相館裏為幾位專門趕來的西安游客拍攝全家福。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一路走來

阿幹照相館不僅為鎮上的居民

留住了最美好的記憶

也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變遷

  2025年7月29日,魏偉在阿幹照相館的暗房裏沖洗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在老一輩人的回憶裏

照相是大事

也是奢侈事

豐收、團圓、結婚、生子……

往往只有在這些重要場合

人們才舍得去照相館拍一張照片

 1956年,湖北荊江分洪區瓦池農業社社員胡成中一家在照相館合影,紀念合作化後的第一個大豐收。新華社記者 劉心寧 攝

  1956年夏收分配時,河南孟縣(現為孟州市)五六一農業合作社的周道玉一家分得1400斤小麥。這是周道玉全家在照相館照“全家福”。新華社發(唐茂林 攝)

  1962年,上海萬象照相館攝影師在給兩個小顧客拍照。新華社記者 盧鳴 攝

曾經

照相,是要等一等的

等一場豐收的喜悅漫過田埂

等一次團圓的笑聲填滿屋子

等紅綢裹住新人的衣角

等襁褓裏的嬰孩睜開好奇的眼

唯有這時

人們才會鄭重地走進照相館

讓鏡頭框住這些沉甸甸的時刻

  1980年,四川什邡縣(現什邡市)供銷社增設了六個農村照相館,解決了社員照相難的問題,受到群眾歡迎。新華社記者 熊汝清 攝

照相館裏

藏着太多細碎的暖

攝影師輕輕扶正老人的衣襟

教年輕人放鬆緊繃的肩膀

等待的間隙

有人對着鏡子理理頭髮

有人小聲商量着要選哪種背景

空氣裏飄着膠片和期待的味道

 1986年,瀋陽市生生照相館的攝影師在為兒童照相。新華社記者 肖野 攝

  1988年,一對新人在北京中國照相館拍結婚照。新華社發

每一張照片

都像被精心收藏的時光標本

帶着那個年代特有的溫度

老人眼角的皺紋裏盛着歲月的從容

中年人挺直的脊背透着生活的底氣

年輕人眼裏的光閃着對未來的熱望

孩子們攥緊的小拳頭裏裹着天真

這些定格的瞬間

如今看來仍像爐火

能溫暖記憶

  1964年第二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上展出的作品《師徒倆》。新華社發(朱光明 攝)

  1961年中國攝影學會主辦的“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上展出的作品《紅領巾》。新華社發(姚經才 攝)

  1961年中國攝影學會主辦的“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上展出的作品《公社姑娘》。新華社發(肖慶雲 攝)

  1964年第二屆全國人像攝影藝術展覽上展出的作品《老農》。新華社發(李志濤 攝)

  1962年第六屆全國攝影藝術展覽上展出的作品《趣語》。新華社發(李文芳 攝)

 浙江省平陽縣的蔡桂莉、黃笑和、黃笑平、陳小玲、李愛月、姜小飛、黃麗麗、金錦麗在1977年至2011年間的合影(拼版照片,上左:1977年、上中:1981年、上右:1991年、下左:2001年、下右:2011年)。她們是初中同學,1977年7月17日,她們在平陽縣昆陽鎮一家照相館拍了張闔影,並相約每年都拍一張闔影作為友誼的紀念。

日子往前跑

生活的記錄方式也在變

如今的“照相館”裏

少了拘謹

多了自在

有人自己調角度、按快門

笑出最松弛的模樣

有人對着3D模型驚嘆

指尖拂過立體的輪廓

有人在互動場景裏打鬧

讓快門跟着笑聲跳動

  2013年5月20日,在甘肅省蘭州市一家照相館裏,兩名顧客在照相館內自拍。這家照相館化粧間、服裝室、攝影棚和專業攝影器材一應俱全,唯獨沒有攝影師。來到照相館的顧客可根據喜好選取不同風格的服飾和妝容,進行創意自拍。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2013年1月17日,在北京工業設計創意産業基地,一名3D打印照相體驗館的工作人員展示已經製作好的3D人物模型。新華社發(王振 攝)

  2017年7月1日,觀眾在北京751“活的3D博物館”互動拍照。新華社記者 肖瀟 攝

  2024年7月15日,游客在重慶市江北區的一家自助照相館內體驗自助拍照。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從膠片到數碼

從等待到即時

變的是記錄的方式

不變的是想把生活裏的甜、暖、盼

都好好收進時光裏的心意

記者:陳斌

編輯:張鋮 蔡湘鑫 方欣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