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8月3日電 題:腦機接口技術不斷發展,我們準備好了嗎
新華社記者褚怡
多年來,人類一直暢想如何用“意念”操控電腦、駕馭義肢、指揮機器人……這些曾經存在於科幻電影裏的設想正在進入現實。中風、癱瘓、漸凍症……這些難疾正隨着腦機接口技術不斷發展迎來新的治療可能,但同時相關倫理和法律層面的挑戰也在不斷加劇。
腦機接口是在人腦與外部設備之間建立直接的通信通道,它像是架設在大腦與機器之間的“橋梁”,不僅推動人機交互方式的演進,也為腦科學研究和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開闢了新路徑。
德國CorTec公司是一家腦機接口研發公司,該公司聯合創始人馬丁·許特勒説,他們研發的腦機接口是在顱骨下方放置一塊32個通道的“電極墊”。電極具有雙向性,既可以記錄大腦神經元的電活動,讀取大腦在“思考”或“發出運動指令”時産生的電信號,又可以對大腦進行電刺激。
美國西雅圖一名52歲的男性患者因多次中風導致半身癱瘓,雖經長期物理治療,但身體功能恢復未達預期。不久前,他成功植入了CorTec公司研發的腦機接口芯片。“我們希望通過在康復訓練過程中對患者大腦進行刺激,看看是否能幫助其恢復更多功能。”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神經外科教授傑弗裏·奧傑曼説。
奧傑曼認為,中風會破壞大腦中負責控制動作的區域和神經回路,導致身體功能受損。但只要部分神經元存活且保持連接,它們就可能在康復訓練和外部刺激的配合下,形成新通路,幫助大腦“重新學習”失去的功能。
美國“神經連接”公司的腦機接口技術是將包含1024個微電極的植入體深入腦組織,以實現與神經元的直接連接。該公司稱,截至目前,全球已有5名重度癱瘓患者植入該設備並實現基礎“腦控”功能。該公司日前宣布,將在英國開展一項新的臨床研究,測試芯片能否幫助重度癱瘓患者控制數字設備與現實工具。
德國《商報》指出,腦刺激技術並非新鮮事物,此類應用已有數十年歷史。例如,帕金森病患者可通過植入神經刺激器改善步態與運動功能。如今,隨着可植入腦機接口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結合,研究領域進一步拓展,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科技資本的關注。
隨着技術不斷逼近“人腦核心”,一些更深層的問題也浮出水面。腦機接口芯片不再是簡單植入設備,它直接接觸我們思維的産生地。那麼,誰來管理這些芯片?採集到的數據歸誰所有?如果芯片不僅能讀取,還能“寫入”信號,我們的意志還能保持純粹嗎?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阿尼爾·塞思認為,腦機接口技術發展帶來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隱私問題。“如果人們開始輸出大腦活動信號,實際上是在開放對個人行為,甚至思想、信念與情感的訪問權限。”他説,“一旦大腦內部的信息被他人掌握,獲取個體隱私將幾乎不再存在任何障礙。”
德國漢堡大學法學院專家克裏斯托夫·布勃利茨認為,隨着腦機接口技術的進步,倫理和法律層面的挑戰也在不斷加劇。他指出,腦機接口芯片一旦植入並與神經系統實現深度交互,它就不只是一個外部設備,而成了人體的一部分。植入後,用戶是否有權修改芯片的軟體代碼甚至“破解”它?他認為,芯片植入應當意味着原本屬於廠商的軟體或硬體産權的終止。
布勃利茨説,腦機接口可能帶來的不僅是信息的讀取,還有對情緒的自動調節。但如果這種調節是被動甚至不被察覺的,那麼芯片使用者是否仍然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無論如何,這項技術都會改變人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