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28 14:06:47
來源:新華網微信公眾號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字體:

查找“重訪抗戰地標”報道資料時

這張老照片

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照片上的大白菜

比旁邊的孩子還高

這麼大的白菜

是在哪長出來的?

圖為延安大生産運動時收穫的大白菜。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為找到答案

我們從延安市區驅車1小時

來到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

 

據講解員介紹

這張照片是攝影師吳印鹹

在南泥灣拍攝的

當時收穫的這棵白菜重21斤
比旁邊1歲多的孩子都高

反映了大生産運動的豐碩物質成果

 

但在大生産運動之前

南泥灣還是難以耕種的“爛泥灣”

這片土地是如何發生巨變的呢?

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無人機拍攝)。(來源:《南泥灣·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

由於日軍的大規模“掃蕩”

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

加之連年的自然災害

陜甘寧邊區出現了

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

 

當時的困難有多大?

毛澤東主席有這樣一段描述——

 

 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國民黨用停發經費和經濟封鎖來對待我們,企圖把我們困死,我們的困難真是大極了。

 

關鍵時刻

毛澤東發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

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

在陜甘寧邊區迅速開展起來

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內的雕塑作品(2021年7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1941年

八路軍三五九旅的戰士們唱着

“一把镢頭一支槍

生産自給保衛黨中央”

浩浩蕩蕩挺進了南泥灣

一曲生産自救的凱歌就此奏響

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生産。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初到南泥灣

戰士們沒有房子住

就用樹枝搭草棚、挖窯洞

沒有農具

就用敵人炮彈的彈片

打製成耕地的镢頭

……

當時一位名叫郝樹才的戰士

用镢頭一天開荒四畝二分三厘

人稱“氣死牛”

因為一頭牛犁的地也不如他刨的多

 

在南泥灣,除了開荒種地

紡線也成了一項必備技能

吳萍在紡線。(來源: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

展廳內這張老照片令不少人駐足

照片中的小女孩

正全神貫注地用紡車紡線

“當時只有7歲的吳萍也學會了紡線

一天能紡出一兩上等的細線”

講解員介紹説

1943年毛澤東視察南泥灣時

稱讚吳萍是陜甘寧邊區

最小的紡線能手

這是八路軍戰士坐在紡紗車前紡紗。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據統計

三五九旅在南泥灣

用短短3年時間

挖出了1000多孔窯洞

蓋起了600多間房屋

還建起了紡織廠、被服廠、機械廠

紙廠、木工廠、軍鞋廠、鐵廠

肥皂廠、油坊、鹽井等

“二人一豬、一人一羊、十人一牛”

的生産指標已經實現

到1944年

南泥灣種植面積達26萬畝

産糧3.7萬石

毛澤東為影片《生産與戰鬥結合起來》題寫“自己動手”和“豐衣足食”。新華社發(資料照片)

 

靠着不怕苦、不怕難的拼勁兒

南泥灣軍民用勤勞的雙手

把荒無人煙的“爛泥灣”

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

 

以南泥灣為旗幟的大生産運動

支持了艱苦的抗戰

為我們積累了寶貴的經濟建設經驗

 

走出紀念館時

《南泥灣》《軍民大生産》

等熟悉的旋律仍在耳邊迴響

不遠處

稻田編織出的無垠綠海

已映入眼簾

南泥灣千畝稻田。(新華網 李哲賢 攝)

 

行走於田埂上

千畝稻田長勢正旺

無人機正進行噴藥作業

 

“千畝稻田已基本實現

全過程機械化作業

80多年前,南泥灣軍民開荒

靠的是一把把镢頭

今天

我們靠的是

插秧機、收割機、無人機”

南泥灣集團農業公司副總經理曹傑説

 

在稻田觀景&上

來自西安的劉女士一家

正在打卡拍照

“這次專門帶孩子來南泥灣

既能感受南泥灣精神

還可以品嘗特色農産品”

劉女士説

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2021年7月2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博文 攝

 

如今的南泥灣

綠色生態與紅色旅游相映生輝

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

正在徐徐鋪展

 

三五九旅戰士們曾經開墾的土地

繼續造福着這裡的百姓

80多年過去

變的是愈加幸福的生活

不變的是根植在血脈裏的精神

毛澤東在南泥灣視察三五九旅七一八團時的講話。(來源: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

“困難並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

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

今天

重讀這段毛澤東在南泥灣視察時的講話

依舊讓人心潮澎湃、感慨萬千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前進的道路不會一馬平川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自力更生

艱苦奮鬥

這些精神依然激勵着我們

奮勇前行!

 

來源:新華網·寶藏青年工作室、新華社陜西分社、新華網陜西分公司

策劃:車玉明 劉加文 李志暉

統籌:肖陽 劉洪

執行:牟彥秋 梁甜甜 董靜雪 程淼

作者:李哲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