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7月28日電 題:預防基孔肯雅熱,做好這三點!
新華社記者馬曉澄、白瑜、徐弘毅
近期,我國南方個別城市發生基孔肯雅熱輸入疫情並引發本地傳播,社會高度關注。專家&&,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大家無需恐慌,做好滅成蚊、清積水和防叮咬,可有效預防基孔肯雅熱。
什麼是基孔肯雅熱,如何識別?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坦桑尼亞南部的土語,意為“令人彎腰屈背”,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的姿態。
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何劍峰&&,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1952年在非洲被發現,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報告過這個疾病,主要分佈在東南亞、非洲、歐洲和美洲的部分地區。
廣東省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傳染病防控首席專家康敏&&,基孔肯雅熱的主要症狀為急起發熱、關節疼痛、皮疹等。基孔肯雅熱關節痛以侵犯受力關節多見,部分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
何劍峰&&,基孔肯雅熱典型的臨床表現剛開始通常是發熱,隨後出現關節疼痛等症狀,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受力關節;2至3天后會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皮疹可出現在四肢或全身,一般3至5天就退疹。
“整個病程通常持續5至7天,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個別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2至3個月,甚至更長。”何劍峰説。
高燒39℃、關節劇痛與皮疹的“基孔肯雅三聯徵”症狀,是基孔肯雅熱的主要特點。
深圳市疾控中心專家&&,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症狀相似,常被混淆。兩者都是通過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基孔肯雅熱“痛得更久”,登革熱“危險更大”。登革熱的危險在於其重症可能導致嚴重出血或休克甚至死亡;而基孔肯雅熱雖然較少危及生命,但其標誌性的關節劇痛往往更持久。
7月25日,護士在廣東佛山順德的南方醫科大學順德醫院為患者整理床舖蚊帳。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萬一感染,如何處理?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林炳亮&&,如感染,首先要做好體溫管理。
“無論哪種疾病,體溫超過39攝氏度時都應積極降溫,但在登革熱流行季節要非常慎重。由於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非常類似,如果不能排除登革熱,需要禁用阿司匹林,因為可能誘發出血。”林炳亮説。
專家建議,應優先選擇對乙酰氨基酚。若持續發熱或疼痛,每4-6小時可重復使用1次,一天用藥不超過4次,退燒藥與感冒藥盡量不要疊加使用。
其次是液體補充。積極預防脫水,可口服補液鹽,少量多次飲用,必要時也可以靜脈補液。
還要做好隔離與防護。發病後5天內需做好防蚊措施,如使用蚊帳,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後傳播給他人。
何劍峰&&,目前發現的病例均為輕症,但也需要關注新生兒、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疾病的慢病患者,這些人群一旦感染基孔肯雅熱容易出現併發癥,需要及時就醫。
專家特別提示,這些人群需高度警惕重症風險,原因在於對於新生兒,若母親分娩時處於病毒血症期,病毒可通過産道傳播,新生兒感染後可能出現心肌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癥,病死率較高;對於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感染後易合併細菌感染;對於慢病患者,高血壓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血壓波動,糖尿病患者會加重關節病變風險。
7月25日,工作人員在廣東佛山順德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為下水道加裝防蟲網。新華社記者 肖恩楠 攝
日常生活,如何預防?
何劍峰等專家&&,基孔肯雅熱是伊蚊傳播,伊蚊是依靠積水繁殖後代的,預防基孔肯雅熱,關鍵是滅成蚊、清積水、防叮咬。
一滅成蚊,可通過家用的各類滅蚊藥物,如電蚊香、滅蚊片、滅蚊噴霧罐等滅蚊。
二清積水,也就是清除伊蚊産卵的地方。伊蚊是依靠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産卵繁殖,産生幼蟲。廣東省疾控中心發出倡議:“每日三分鐘清除積水”,尤其關注家中花盆托盤、飲水機積水、水生植物等蚊蟲孳生地,積水容器需倒置或加蓋,從源頭降低感染風險。
三防叮咬。家庭住宅可安裝紗門、紗窗,睡眠時使用蚊帳;在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塗抹避蚊胺等驅蚊劑。
根據國家疾病預防控制局發布的《基孔肯雅熱防控技術指南(2025年版)》,基孔肯雅病毒對熱敏感,56℃、30分鐘可滅活;不耐酸,70%乙醇、1%次氯酸鈉、脂溶劑、過氧乙酸、甲醛、戊二醛、酚類、碘伏和季銨鹽化合物等消毒劑及紫外照射可滅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