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7月27日電 題:八桂大地的“國門先鋒”——記“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謝亮
劉國順、賈啟龍
清晨,北部灣的海風輕拂着入海口界碑上的國徽。廣西軍區某部軍官謝亮站在一座海防哨所前,翻看那本陪伴了他20年的地圖冊。
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至今,謝亮用雙腳丈量了八桂大地千里陸海防,跑遍了廣西全區的界碑、哨所和陣地。地圖冊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標記,見證着一名新時代戍邊軍人的忠誠與擔當。
廣西軍區某部謝亮(前一)組織軍地人員巡察邊境國防設施(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梁凱昌攝)
“‘邊防通’是用腳走出來的,更是用心學出來的。”工作初期,為了熟記邊境地區兵要地誌,謝亮把常用數據整理成小冊子,經過零散時間反復背記,終於做到了“一口清”;對標圖本領,他反復揣摩練習上百次,才形成了“肌肉記憶”。一次,邊境口岸發現偷渡者。正在值班的謝亮一邊思考如何確保人員安全抓捕,一邊在標圖板上劃定行動路線,很快完成了兵力部署的完整方案。
廣西軍區某部謝亮(前排中)組織軍地人員對聯合演習進行復盤(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梁凱昌攝)
對謝亮而言,每一次特情處置都是實戰考驗。而那些深夜研讀的文件、反復推演的方案,早已化作守護邊境安寧的底氣。
2019年,謝亮成為廣西壯族自治區軍事設施保護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第一次邊海防軍事設施安全保護檢查,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隨着地方經濟快速發展,邊海防沿線的土地被廣泛開發利用,一些過去偏居一隅的國防工程成為大眾的近鄰。一邊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緊迫需求,一邊是日漸老化的戰備工事,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成為擺在軍地各級面前的“時代問號”。
“邊海防環境在變,如果只是保守僵化地守護着老舊的水泥疙瘩,終究難以為打贏現代戰爭提供可靠的依託。”檢查歸來,謝亮着力推動讓老舊軍事設施煥發全新生命力。在他的積極推動下,所在單位報廢一批低價值掩體工事,根據備戰需求對邊海防一線部分坑道、涵洞等進行修繕完備並擴能升級。
“革命軍人要始終心繫國防,更要靠能力固守國門。”這些年來,他一直在思索,“如何運用科技給千里海防賦能”。
以往組織實訓,往往意味着要將民兵們的訓練場“搬”到海上。“能否讓&&不出海、人員不出門就能開展‘實裝操作’‘實兵演練’呢?”
一個基於“數智賦能”的訓練轉型思路,在謝亮的腦海中逐漸清晰。
廣西軍區某部謝亮(左二)與參訓民兵談心交流(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梁凱昌攝)
經過多輪論證,謝亮提出的“海上模擬倣真訓練系統”投入到後備力量訓練中使用,民兵們“上機就能訓,照着就能做”。
某次演習中,指揮所與海上任務&&的通聯信號突然中斷,關鍵信息傳輸戛然而止。最終,導演部判定特情處置失敗。
事後溯源,原來是參與演練的老舊裝備“掉鏈子”。“網絡是作戰指揮的‘神經系統’,絕不能出現影響指揮貫通的‘梗阻’。”從此,謝亮鑽研起了海上“動中通”。
一段時間後,謝亮提出的裝備升級案和技術標準案,一次性被業內專家組評審通過。百餘個日夜裏,謝亮和廠家一道進行新型裝備的樣品設計、優化調整,常常需要在狹小封閉的艙體內反復測試裝備性能,出來時已是汗流浹背。
隨着一批高通量傳輸、國産自主可控、高可靠性的裝備入列,任務&&態勢感知能力和信息通聯技術大幅提升。“寧可在演習中砸鍋,也不能在未來戰場‘掉鏈子’。”正是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讓謝亮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
從界碑旁的一絲不茍,到實驗室裏的精益求精;從邊海防線上的風雨無阻,到指揮中心裏的運籌帷幄……在跟隨謝亮採訪的日子裏,記者眼中這位新時代戍邊軍人的形象愈發清晰。他既有“老邊防”的堅韌執着,又有新時代軍人的創新銳氣。
廣西軍區某部謝亮(前一)組織軍地人員聯合勘察(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梁凱昌攝)
為了在海上建設一支精幹高效的支援保障力量。謝亮提議:籌建一支新型女民兵分隊。他跑遍30余家相關企事業單位,拿出一份詳細精準的潛力數據表,經過崗位需求與能力指標匹配,集納了直升機飛行員、快艇駕駛員、網絡工程師、安全工程師、救生潛水員等一大批新型人才入隊。
今年初,這支女民兵分隊在北部灣演訓場上一展身手:一艘漁船在驚濤駭浪中急需救援。接到通報後,快艇、直升機等新質裝備迅速出動,展開立體式救援……八桂大地上,又一支新型民兵保障隊伍羽翼漸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