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朋好友團圓聚會,是許多人享受美食的時刻。但你能想象嗎?僅僅幾隻蝦,就可能引發一次危及生命的嚴重過敏反應。
“患者當時意識清楚、還能自己走動,幾分鐘後就突然視力模糊、倒在急診科門外,如果不是搶救及時,後果不堪設想。”在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醫師、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過敏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孫勁旅的記憶中,這並不是一場稀奇的急救,而是一种醫學常態——嚴重過敏反應。
它可能被誤以為只是“皮膚癢”,但短短幾分鐘,可能發展為呼吸困難、休克、意識喪失,危及生命。新華網健康頻道“過敏系列科普”特別專訪孫勁旅教授,帶你深入了解這種被嚴重低估的健康威脅。
不止“過敏性休克”,你以為安全的食物也可能“埋雷”
在很多人印象中,“嚴重過敏”就是“休克”,但醫學上“嚴重過敏反應”的概念其實遠遠早於休克階段。孫勁旅指出,這類反應的表現可大可小,但一旦識別不及時,極易快速升級成多系統功能紊亂甚至休克死亡。
“最早期的症狀可能只是手心腳心發癢、頭皮麻木,全身起風團,甚至只有咳嗽或輕度喘息。但如果同時出現兩個器官系統的症狀,比如皮膚和呼吸道,或皮膚和消化道,那就已經構成嚴重過敏反應的醫學診斷,必須立即採取措施緊急處理。”他説。
令人警惕的是,也有患者沒有任何皮膚反應,直接出現喉頭水腫、氣道痙攣、意識模糊甚至猝倒,幾乎不給人任何反應時間。
根據孫勁旅教授臨床觀察,食物、藥物和昆蟲叮咬是三大常見誘因。其中,最常見的致敏食物包括牛奶、雞蛋、堅果、蝦蟹等;藥物方面,以抗生素、化療藥物和造影劑為代表;而蜜蜂、火蟻、蜱蟲等昆蟲叮咬也需高度警惕。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很多“生活中常見食物”往往隱藏在複雜烹飪或包裝食品中,讓人防不勝防。“他説起一位青少年患者,本身對蝦有輕微過敏史,但春節那天太高興,一口氣吃了二十個蝦,不久便出現皮膚潮紅、胸悶、視力模糊,家屬試圖帶他趕往一所三甲大醫院,卻在中途倒在了家附近的一所醫院急診門口。所幸醫生反應迅速、三次注射腎上腺素後才搶救成功。
“我們説防不勝防,絕不是危言聳聽。還有人吃了‘西紅柿雞蛋湯’突然發作,最後發現是鄰居為了美味在湯里加了一點山藥;有人只喝了一口加了蕎麥的粗糧就昏倒了”
這些患者常常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中招,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經“對這個過敏”。
嚴重過敏緊急時刻怎麼救?日常生活注意什麼?
一旦識別為嚴重過敏反應,最關鍵的就是迅速處理。
“第一步是判斷症狀,第二步立即撥打120,第三步立刻就近送醫,而不是選擇更遠的大醫院。”孫勁旅&&,錯失黃金5分鐘,常常是搶救失敗的關鍵因素。
治療方面,他強調,腎上腺素是“首選藥物”,哪怕患者有基礎心血管疾病,也不能因此延誤。“太多人不敢打,怕‘有心臟病’,但我告訴你:當你已經快休克的時候,不打才是致命的。”他曾遇到一位患者,在對方出現三系統症狀、血壓降到測不出來後,連續四次注射腎上腺素,最終將人從死亡邊緣拉回來。
與此同時,有過嚴重過敏史,生活中必須提前做準備。
孫勁旅反復強調:對於有嚴重過敏史的人群,“隨身備藥+遠離風險”是必須做到的兩條底線。
他講起一位患有食物-運動依賴性過敏反應的病人,早晨吃完饅頭、喝完牛奶就去趕地鐵,結果暈倒在地鐵車廂。“他平常都沒事,但就是‘吃+動’這個組合,讓身體反應失控。”最終確診為小麥相關的運動誘髮型過敏。“他現在只能吃米飯,不能吃麵食,要是吃麵食,就在六個小時內不能運動。” 他説:“還有患者是喝酒後或者口服解熱鎮痛藥後,不運動也會發生。”
更值得關注的是兒童。孫勁旅特別提醒,兒童一旦查出嚴重過敏原,家長不僅要記錄清楚,還要告知學校老師、同學,最好堅持送飯。“孩子還小,別人給的食物分不清,你得告訴他:別人給的食物,不能隨便吃。”
“總之,我們要記住:嚴重過敏反應不僅僅是食物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性問題。”孫勁旅説。
預防嚴重過敏反應,從每一次記錄開始
孫勁旅&&,食物結構、環境暴露、生活方式的改變,讓過敏性疾病不再只是個體問題,而是日益擴大的公共健康議題。
在採訪最後,孫勁旅特別強調,最重要的一步其實在於“明確病史”。
“每個有過敏反應的人,都應該留下準確的病史記錄,寫清楚是哪個藥物、哪種食物、什麼情境引發的。尤其是就醫記錄、過敏成分名稱,別只記商品名。”他&&,很多患者説自己“對十幾種藥過敏”,實際上可能只是同一成分多種商品名混淆所致,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用藥限制。
“不是每一個過敏都致命,但很多嚴重過敏反應都有可防可控的機會。”孫勁旅提醒,“只要我們掌握科學知識、做好記錄、快速正確應對,就能把本該‘突發’的健康危機,變成可化解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