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丨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堅守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精神基石-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7/19 08:05:30
來源:新華社研究院

全文丨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堅守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精神基石

字體: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覺醒歷程

  一、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託

  二、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歷史演進與時代昇華

  第二章 文化主體性激活文化生命力

  一、發揮引領力,激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增強凝聚力,築牢共同的文化認同

  三、提升塑造力,驅動高水平文化發展

  四、擴大輻射力,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

  第三章 鞏固文化主體性的世界意義

  一、樹立文明傳承和創新的文化品格

  二、增強反對霸權主義的文化底氣

  三、注入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力量

  四、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文化態度

  五、凝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共識

  結 語

  編寫説明與致謝

 

  前 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主體性承載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內核,是維繫民族認同和國家穩定的關鍵所在,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強的基礎前提,是世界格局深刻變革中彰顯文明特質的精神坐標。

  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有着源遠流長的歷史脈絡與波瀾壯闊的演進歷程。從古老的農耕文明起源,到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再到對外文化交流的廣泛影響,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澱、昇華,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遭遇列強侵略,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遭受重創。但中華文化的根脈從未斷絕,無數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尋復興之路。直至中國共産黨誕生,以馬克思主義為引領,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革命文化,培育壯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重塑並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

  步入新時代,文化主體性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與使命。它激活了文化的生命力,在發揮引領力、增強凝聚力、提升塑造力、擴大輻射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彰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時代價值。有了文化主體性,中國共産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特性。中華文化展現出日益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鞏固文化主體性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

  ——讓我們樹立對文明傳承的文化自信,警惕文化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在守正創新中賡續民族文脈。

  ——讓我們增強反對霸權主義的文化底氣,挺直文化脊梁,尋求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讓我們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獨立自主地選擇發展現代化的道路。

  ——讓我們形成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文化態度,推動不同文明交流互鑒,豐富世界文明百花園。

  ——讓我們凝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共識,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各美其美”邁向“美美與共”,文化主體性在文化激蕩中夯實不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根基,共同托舉起人類文明和平發展的璀璨明天。

  第一章 中華文化主體性的覺醒歷程

  文化主體性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的自覺意識和進行創新創造的主動精神。無論歷史風雲如何變幻、外部壓力如何脅迫、現代化浪潮如何衝擊,中華文化始終堅守主體性,以守正創新的勇氣、開放包容的態度走出一條文化自信自強之路。

  一、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託

  主體性是人作為處在對象性活動中的主體的本質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的人的自覺、能動、自主、創造等特性。文化主體性是一個國家或民族在文化繼承、創新、發展中所展現出的獨特價值理念和精神特質,是區別於其他國家、民族且具有鮮明文化特質和價值立場的存在狀態。

  文化主體性是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文化主體性喚醒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對自身文化來歷、形成過程、發展趨向的自知、自覺。在現代化的演進中,沒有文化自覺,一個民族將成為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精神流浪者。根源於文化主體性的文化自覺,如同文明長河的燈塔,指引着現代化駛向有溫度、有靈魂的光輝彼岸。

  文化主體性塑造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依託。文化主體性承載着民族的精神基因,構築起文明綿延的深層密碼。只有建立起對自身文化清醒的認知,從民族文化的獨特價值與精神內核中找到自信的力量,才能擺脫文化盲從、文化焦慮、文化自卑,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以從容之姿、磅礡之力推動文明賡續與時代創新。

  文化主體性鍛造文化自立。亦步亦趨無法實現民族振興,隨波逐流亦不能贏得世界尊重。只有堅守文化主體性,才能在全球文化激蕩中,保持堅實的內在定力,不被同化、異化、矮化,實現文化發展方向的自行把控、文化內容的自主生産、文化價值的自我表達,夯實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根基,於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

  文化主體性鑄就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振興的應有之義。只有堅守文化主體性,才能讓獨特的文化品格成為穿透時代迷霧的精神航標,照亮文化發展的前進之路;才能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提供社會前進不竭的精神動力;才能在全球文明碰撞交鋒中,實現平等交流、包容互鑒,推動人類共同進步。

  二、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歷史演進與時代昇華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和塑造了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近代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文化主體性遭到嚴重衝擊。中國共産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守正創新中重塑和鞏固了文化主體性,使古老文明在新時代既守住精神根脈,又迸發創新活力,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築牢了文化根基。

 (一)五千多年文明史孕育和塑造中華文化主體性

  泱泱中華,歷史悠久,文明博大。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這充分證明了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與旺盛生命力。中華文明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區別於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徵。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結果表明,中華文明是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社會的單元當中獨自發展起來的原生文明。中華文明走過了距今10000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進入文明階段、4300年中原崛起、4000年王朝建立、3000年王權鞏固、2200多年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歷史進程。在中華文明起源和演進過程中,各具特色的區域文明群星璀璨,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借鑒,逐漸形成一些相同的文化基因。如龍的崇拜亙古至今,玉文化積厚流光,今天的漢字與以商代甲骨文、金文為代表的文字一脈相承等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商周時期,中國先民“就開始了人文道德覺醒,出現了內在超越意識,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並不斷自我更新”。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體經歷了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兩漢經學興盛、魏晉南北朝玄學流行、隋唐儒釋道並立、宋明理學發展等幾個歷史時期,留下了浩如煙海的珍貴遺産。其中蘊含着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人文精神,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

  (二)近代以來中華文化主體性面臨的衝擊和守護

  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中華文化主體性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

  西方列強以鴉片戰爭敲開中國的大門。伴隨武力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西方文化日益滲透侵入中華大地。西方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取得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權利,傳播西方文化,進行思想灌輸,影響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華文化主體性被不斷侵蝕。

  中國對落後挨打的反思逐步從器物、制度深入到文化層面。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以魏源為代表的思想家開始睜眼看世界,學習西方知識,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張之洞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甲午戰爭失敗,證明只學習西方器物的道路走不通。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倡導維新變法,推進君主立憲制改革,但以失敗告終。1915年前後,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全面批判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沉重打擊了禁錮思想和人性的封建禮教,推動了民主和科學觀念在中國的傳播。然而,面對嚴峻而深刻的重建文化主體性的時代課題,無論是“中體西用論”,還是“全盤西化論”,理論上都存在嚴重缺陷,實踐上都失敗了,因為它們都沒有很好把握文化生命的規律。

  近代中國雖然傳統文化遭到質疑,文化主體性面臨危機,但中華文化的根脈並未中斷。中國一些有識之士承認西方文明在器物、制度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同時,並未完全喪失對本國傳統文化的信心,始終守護中華文化主體性。如李大釗反對將西洋文明全盤搬到中國,認為“平情論之,東西文明,互有長短,不宜妄為軒輊於其間”。梁漱溟認為,東方文化受到的壓制是暫時的,它不僅會在中國復興,更會走向世界。只是這一時期,中國還沒有找到先進的、科學的思想引領,因而還沒有找到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正確道路。

  (三)“第二個結合”重塑和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産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重塑和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重塑和鞏固了中華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重塑和鞏固,破解了曠日持久的“古今中西之爭”。近代以來的“古今中西之爭”,圍繞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多種思想傾向,包括辜鴻銘、梁啟超等提倡的“東方文化論”,胡適、陳序經等主張的“全盤西化論”,杜亞泉等提倡的“文明調和論”,但這些思想主張都未能引領中華文化振興。改革開放以來,隨着西方對華意識形態滲透加劇,文化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和西化思潮甚囂塵上,妄圖否定中華文化主體性、消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固守傳統的極端文化保守主義也暗流涌動。“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讓中國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重塑和鞏固,使得中國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中國人民迎來了從自卑焦慮到自覺自信的文化心態根本轉變,重新挺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脊梁,正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奮進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新征程上。

  第二章 文化主體性激活文化生命力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對文化的領導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以文化潛移默化塑造人們的思想行為,激發人們向善向上的內生動力,使文化成為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發揮引領力,激發強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蘊含着豐富的道德準則、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可以潛移默化塑造人們的思想行為,激發人們向善向上的內生動力,可以成為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根鑄魂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能夠引導塑造人們思想道德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價值觀念,是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支撐力量。

  培育、傳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共同的價值追求,成為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才會使全體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昂揚,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更加磅礡。

  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走過“紅軍洞”、望向八角樓的燈光,沉浸式參觀産生強烈的代入感,參觀者仿佛回到那段崢嶸歲月,英雄們饑寒交迫卻依然勇往直前。在時空交錯中,一串串精神密碼浸潤各族兒女心田,成為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內核。

  中國各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教育;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中華大地落地開花,中國共産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貫通文脈、彰顯自信。中國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發生全面、深刻、根本性變化,人民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中國緊緊圍繞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不斷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在貴州,大學生們以情景劇的方式,感悟各民族共同價值追求;在雲南迪慶,“格桑花小小講解員”社會實踐活動,激發了青少年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厚植愛國情懷、培育時代新人,共同理想信念潛移默化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鑄入靈魂。廣袤大地上,精神力量已深深融入各族兒女血脈,化為共有精神家園。當高樓大廈在中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巍然聳立。

  (二)以文化引領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總括和結晶。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

  中國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既追求物質富足也追求精神富有。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躍升,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方面,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要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高質量文化供給也能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中國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要“充分發揮文化在激活發展動能、提升發展品質、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城門排列、街巷縱橫、水道交錯,歷經歲月滄桑,這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記憶卻得以保存延續:崑曲、古琴、宋錦、緙絲、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蘇州端午習俗、碧螺春······壘築起“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鼎盛人文景象,蘇州已成為新時代人文經濟學的生動樣本。文化賦予城市新的發展空間,創造經濟新的發展可能。這座城市厚文之“道”與精工之“技”融為一體,歷史上造就馳名中外的蘇工、蘇作,如今則催生一大批高精尖産業,造就蘇州産業之城、創新之城、開放之城的“硬實力”。

  從根本上説,文化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力量為文化力量提供發揮效能的物質&&。然而,任何經濟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值。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內蒙古敖漢旗旱作農業系統······目前,中國已擁有多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從稻魚共生、旱作梯田的耕作實踐,到村落民宅、古樹深巷的鄉村景觀;從“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理念,到耕讀為本、鄰里守望的村規民約,中華民族在數千年間孕育出“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農耕文化,用以指導農業生産,這是中華農耕文明對世界的重要貢獻,也彰顯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如今,綿延千百年的習俗在“日用而不覺”間與時俱進,飽含民族精氣神的文化“潤物細無聲”地與人們的生産生活相結合,在中國的治國理政實踐中,文化的引領作用日漸突顯。

  二、增強凝聚力,築牢共同的文化認同

  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主體性不斷增強,必然會凸顯出強大的凝聚力。中華民族的共同身份認同、愛國主義的共同精神紐帶、中華民族的共同奮鬥目標,推動所有中華兒女凝聚成一個緊密團結、積極向上的強大共同體。

  (一)共同的身份認同: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共同體承載着中華民族大家庭各族同胞共通的文明認同、共享的歷史記憶、共有的身份認同、共同的奮鬥歷程和未來憧憬。在幾千年各民族漫長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中華民族自在的民族實體。在近代共同抵抗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中華民族最終從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走向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中國各民族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根本利益、民族尊嚴、國家安全、繁榮發展上的一體性與一致性,造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鮮明標識。

  在雲南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民族團結園內,巍然矗立着一塊特別的石碑——民族團結誓詞碑。1951年元旦,普洱26個民族1000多名群眾舉行盟誓大會,立下誓詞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70多年來,當地群眾牢記誓言緊跟中國共産黨,為民族團結和邊疆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西藏隆子縣玉麥鄉,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因為長年只有桑傑曲巴和女兒卓嘎、央宗三人,這裡曾經被稱為“三人鄉”。在極度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他們牢牢地守在祖國的邊境線上。曾經的“三人鄉”現在已經發展到67戶200多人,當地群眾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家家戶戶房頂上飄揚着鮮艷的中國國旗。

  如今,在中國各地,街頭廣場上處處可見居民們歡快地歌舞、娛樂:京劇與秦腔同&競藝,二胡與手鼓和諧成趣,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藏族的鍋莊舞、塔吉克族的鷹舞、動感時尚的街舞······不同民族、不同習俗的人們在中國共同生活、相互學習,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二)共同的精神紐帶:愛國主義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於中國人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繫着華夏大地上多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鬥。

  1949年10月1日,時任澳門濠江中學校長的杜嵐頂着重重壓力,讓一面自己縫製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學校上空。76年來,濠江中學堅持每日升國旗,讓愛國的薪火在國旗下代代相傳。2019年,澳門小學生在給習近平主席的信中深情地寫道,“祖國就像媽媽一樣,在我們遇到困難時,她會張開溫暖的懷抱關愛呵護我們,祖國母親就是我們的堅強依靠。”

  新時代以來,隨着文化主體性的不斷鞏固,愛國主義從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根基和獨特的歷史文化土壤中汲取思想精華,在各行各業中煥發新的生機。

  科研工作者發揚以愛國主義為底色的科學家精神,攀登科學高峰;教師爭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文藝工作者以深入人心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愛國主義故事有機融入課堂教學,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孩子們的心靈深處。

  中國還充分利用改革發展的偉大成就、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華民族傳統節慶、國家公祭儀式等來增強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意識,積極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正不斷凝聚起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覺行動。

  (三)共同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中華兒女的共同奮鬥目標。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14億多人口的大家庭,民族組成眾多、人口規模龐大,文化主體性産生強大的向心力,讓人民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産生高度的認同,激發出強大的精神動能,匯聚於共同的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上,中國的巨變日新月異:“神舟”“天宮”“北斗”“嫦娥”“祝融”“羲和”翱翔於浩瀚宇宙;世界上最快的鐵路、最長的橋梁、最繁忙的港口在神州大地不斷刷新記錄;“新農人”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Z世代”在創業路上跑出“加速度”,大國工匠在世界賽場登上冠軍榜······在共同奮鬥目標的激發下,新時代的中國展現出一幅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奮鬥圖景。

  20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宣布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中國已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朝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繼續前進。中國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標示了文化坐標、錨定了文明航向。

  三、提升塑造力,驅動高水平文化發展

  文化主體性的鞏固與發展,深度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塑造着中華文化的生命更新與現代轉型。與歷史對話,與人民共享,與時代共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大眾文藝蓬勃興起,“文化+”新業態不斷涌現,正是中國鞏固文化主體性、實現文明躍升的生動見證。

  (一)推動傳統文化時代化呈現

  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命脈,凝聚着歷史記憶與集體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兼容並蓄,依託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打通了傳統與未來的連接橋梁,找尋着與美好生活的“最大公約數”,喚起深植於14億多中國人心中的共同情愫,激發強烈的心靈共鳴。

  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一系列濃縮傳統文化精華的國家文化殿堂相繼落成,成為展現大國風采的嶄新標識。北京中軸線恢弘大氣,貫通南北,三座北京文化新地標比鄰左右、呈鼎足之勢——“工”字形建築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外觀如“凌空藏寶閣”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館、篆書“史”字懸於其上的中國歷史研究院。一路向北,燕山腳下,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坐落於此,中華文化種子“藏之名山、傳之後世”。

  根植傳統又超越傳統,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相通,在回應時代命題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故宮博物院以文物活化利用為特色,推出《千里江山圖》數字藝術展、故宮文創等系列産品,將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大眾觸手可及的生活美學。憑藉精湛的編排與舞美設計,《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舞蹈,將唐代宮廷樂舞、宋代山水畫作生動呈現,全國巡演場場爆滿,引發現象級傳播。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各地積極探索傳承創新路徑,開發文化旅游項目,將非遺資源與旅游産業深度融合,讓游客賞景的同時體驗剪紙、刺繡等非遺項目。一些古鎮古村打造非遺文化街區,匯聚了眾多非遺傳承人工作室、非遺展示館和非遺體驗店,掀起“中國美”“東方韻”熱潮。

  從考古遺址的文明探源,到多彩非遺的活態傳承;從千年古厝的煥然一新,到歷史文化名城的修繕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創新轉化,讓華夏之美、國寶之美大放異彩,在國內外頻頻“出圈”,得到各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喜愛與追捧。

  (二)造就文化共創共享新形態

  文化是人民群眾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任何一次文藝浪潮的興起都是時代精神氣象的映照。當前,中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城鎮化進程加速推進,超大規模人口文化素質提升,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涌現,由普通大眾廣泛參與創作、傳播和共享的新大眾文藝迎來蓬勃發展。越來越多人參與到文化的創造和分享中,形成全民參與、共同發展的文化格局。

  在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得到了生動實踐。人民不僅是文藝的“劇中人”,也是文藝的“劇作者”,不僅是文藝的接受主體,也是文藝的創造主體。外賣員寫下《趕時間的人》;打工者開起“詩歌商店”;無數素人創作者在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展示才藝和日常生活;“村晚”“村超”等文體盛會,展現着扎根泥土、充滿活力的群眾文體生活······文藝作品正由少數人創造、多數人欣賞變為多人共創、多人共賞。

  新大眾文藝的快速發展催生了龐大的文化産業,網絡文學、網絡視聽、數字動漫、電子競技等異軍突起。依託互聯網和數字技術,騰訊、字節跳動等企業通過“內容+科技”雙輪驅動,形成覆蓋創作、分發、消費的完整産業鏈。非遺傳承人直播帶貨、知識科普媒體等成為大眾傳播的數字新業態。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網絡視聽行業市場規模達12226億元,網絡視聽行業從業企業總量達75萬家,創歷史新高。

  新大眾文藝的時代價值,本質是技術革命與文化自覺的共振。當5G、AI、元宇宙等技術重塑文藝生産範式,新大眾文藝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拓展了傳統大眾文藝的邊界,既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傳播了中國文化,探索出一條傳統與現代共生、本土與全球對話的文化發展新路徑。

  (三)創造“文化+”新業態

  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隨着文化産業爆發式增長,“文化+”新業態紛紛涌現,實現了文化與其他産業的跨界融合,不僅打破了傳統産業的邊界,也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文化+”釋放疊加效應提供了有力支撐。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電子信息、通信、軟體、物流、金融、教育等眾多産業轉型升級,為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載體。騰訊、字節跳動、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從技術&&運營商和服務商,轉變為綜合性文化科技型企業。

  推動經濟跨業態融合發展已成為中國決策層的共識,中國陸續&&政策文件為“文化+”提供良好政策環境。2025年初《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發布,旨在發揮文化賦能、旅游帶動作用,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提升産品供給能力,豐富消費業態和場景。

  在産業融合背景下,文化從藝術、新聞、影視、出版等傳統領域邁向創新賽道,有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例如,西安大唐不夜城將唐風建築、民俗表演、特色美食等元素有機結合,打造沉浸式的夜游場景;以數字藝術展覽、雲演藝等為代表的“文化+科技”,讓更多人欣賞到藝術瑰寶,也為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途徑;“文化+金融”通過設立文化産業投資基金、開展文化金融服務等方式,解決了文化企業融資難題,促進了文化産業繁榮發展。

  從單一化的傳統業態到多元化的跨業態發展,“文化+”揭示了文化産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指向,進一步激發經濟活力,釋放消費潛力。隨着文化主體性不斷增強,中國將繼續在文化創新發展上迸發更多新火花。

  四、擴大輻射力,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相互&&、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搭建文明對話&&,推動文化交流和傳播,積極擴大文化輻射力,不僅在國際上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也讓世界更加理解中國文化、中國價值、中國道路,為推動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一)搭建文明對話&&

  在全球化深度交融與文明衝突風險交織的當下,全球治理體系加速變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抬頭引發的文化認同危機持續發酵,各種新舊問題與複雜矛盾疊加碰撞,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始終致力於搭建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對話&&,打破文化交往壁壘,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

  2000多年前,古絲綢之路的開闢推進了東西方交流。當今中國致力於把“一帶一路”建設成“文明之路”,與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成功舉辦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能源、稅收、環保、減災、智庫、媒體等重點領域建立30多個多邊合作機制,實現沿線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大交流、文明大融合。

  近年來,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發出支持文明交流互鑒的有力聲音;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吸引150多個國家的5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的領導人參加,明確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在孔子故鄉連續舉辦十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中外嘉賓齊聚尼山腳下,共同探討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和合共生之道。2024年6月,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中國提出的決議,把每年6月10日定為文明對話國際日。

  文明對話的價值早已超越了文化交流本身,成為破解文化隔閡、修複國際信任的關鍵紐帶。中國始終站在人類文明和諧發展的立場,旗幟鮮明反對“文明衝突論”“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論調,致力於推動文明對話,釋放堅持相互尊重、力促文明交融的正能量,在全球引發積極迴響和持久共振,為促進世界文明互鑒、實現持久和平貢獻智慧和力量。

  (二)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

  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的戰略謀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既是彰顯文化主體性的過程,也不斷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讓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更為重要的作用。

  聚焦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意義,交流探討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同行的現代化之路······2024年12月,“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在廣州舉辦,600多位中外嘉賓通過60余場活動深入了解中國式現代化,圍繞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文化傳承等議題,向世界傳遞了中國聲音。

  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中國出版機構加大對外出版力度,將《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一批反映中國共産黨創新理論和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的書籍翻譯成多種語言,在國際上廣泛發行;中國媒體不斷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多元化、精準化、立體式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鬧海》等文化藝術與科技元素完美結合的影視佳作全球播映,引發觀影熱潮。

  情感互通,才能打動人心;價值共鳴,才能傳播深遠。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關注中國文化、研究中華文明。中國正改變西方中心主義的文化傳播格局,以&&為載體主動設置議題,推動中華文化從“被解讀”轉向“自我表達”,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治國理念和發展道路,讓有溫度、有深度的中國故事實現與世界的“共情共振”。

  (三)促進國際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增進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也是擴大文化輻射力的重要途徑。中國持續深化國際人文交流,努力搭建語言互通之橋、理解互信之橋、文明互鑒之橋,形成了兼具中國特色與全球視野的實踐體系。

  截至2024年,全球161個國家(地區)設立499所孔子學院和764個孔子課堂,累計學員近2000萬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書法、太極、武術、中醫等活動,廣受歡迎。參與其中的外國朋友不僅學習了漢語,還了解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成為中外友好交流的使者。

  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主辦的“歡樂春節”活動,自2001年起已連續舉辦25年。2025年迎來首個“非遺版春節”,“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近500場展演項目。2025年1月19日,“歡樂春節·共慶中國年”文藝快閃演出和文化體驗活動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幹舉行,中國民樂、歌舞、舞獅、武術等精彩演出,讓中外民眾沉浸式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共享歡樂春節喜慶祥和氛圍。

  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實施,降低離境退稅起退點、增設退稅商店等一系列便利化舉措,從“China Travel”(中國游)到“China Shopping”(中國購)持續火爆。從北京秀水街到義烏國際商貿城,從海南免稅店到深圳華強北,越來越多外國游客專程到中國購物。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假期中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5.2%,外國人&&境111.5萬人次,同比漲幅高達43.1%,入境游銷售額增長約九成。“帶空箱子去中國”成為海外社交&&上的實用小貼士,制度型開放舉措正在轉化為對外國游客實實在在的吸引力。

  中國通過數十年實踐證明,以文化為底色、以民心為紐帶的交流模式,不僅能提升國家形象,更能為全球治理注入“文明共生”的智慧。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將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世界,攜手各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第三章 鞏固文化主體性的世界意義

  鞏固文化主體性正在重塑21世紀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邏輯。它既樹立對文明傳承的文化自信、守護人類文明基因庫的多樣性,又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的樣本;既破除文化霸權的話語壟斷,又推動構建以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價值觀基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樹立文明傳承和創新的文化品格

  在現代化轉型大潮中,一些國家傳統文化受到文化虛無主義、極端文化保守主義等錯誤思潮影響,遭遇文明傳承斷裂、文化認同危機、文化創新乏力‌,導致文化主體性不斷削弱。

  文化虛無主義對民族文化、歷史遺産採取蔑視、虛無的態度,否定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的喪失往往始於對強勢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功利性利用,表現為在地緣政治或經濟壓力下的文化妥協,用外來標準來衡量本土文化價值,自我異化為取悅他人的小丑。一國若失去文化定力,終將在文明交往的世界舞&上淪為滑稽演員。

  極端文化保守主義則是極端固守傳統,阻滯文化主體性創新發展。文化主體性的固步自封,拒絕與時代同頻共振,既阻斷了文化自身迭代更新的生機活力,也消解了與世界多元文明對話的可能,最終會導致文化生命力在封閉中萎縮。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是中國面對傳統文化的態度,也為世界各國處理各自國家和民族傳統文化提供參考借鑒。鞏固文化主體性要守正創新,既要守住本民族的精神根脈,也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其他先進文化。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以繼承發展的態度和立場對待本國本民族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把握文化在全球化演進中的生成邏輯與實踐價值,在認識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本土文化的現代更新。

  二、增強反對霸權主義的文化底氣

  一些國家長期熱衷於文化霸權,以自身的文化價值為標準,對他國文化進行貶低甚至干涉,試圖通過文化滲透等手段影響改變他國意識形態和社會結構,借此實現文化支配與政治控制。

  文化霸權的實質是文化帝國主義。“文明衝突論”“文明等級論”“普世價值論”“西方文明中心論”背後隱含的正是文化帝國主義的思維陷阱。文化帝國主義敘事邏輯,將其他民族歷史發展與命運走向的敘事結構進行瓦解和粉碎,進行編造和篡改,動搖其他國家民族的認同基礎。

  經濟霸權、軍事霸權往往和文化霸權沆瀣一氣,共同危害世界的公平正義。某些霸權國家迷信實力至上、本國優先、強權即公理,到處揮舞制裁大棒、關稅大棒,動輒對別國極限施壓、恃強凌弱,破壞國際秩序,讓人類文明面臨倒退回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的風險。向霸權低頭如同飲鴆止渴、“割肉飼虎”,不會帶來安寧,只會滋養貪慾、助長霸權主義行徑。

  面對“關稅訛詐”,中國憑藉制度優勢、經濟韌性和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現了維護正義的決心和抵抗霸權的擔當,弘揚了國際道義正氣。各國應團結一致,站在歷史正確一邊,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反對霸權霸道霸凌,堅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三、注入現代化發展的文化力量

  15世紀地理大發現後,一些西方國家憑藉對內剝削、對外殖民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通過工業革命率先完成資本主義工業化,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由於世界現代化進程是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的,當今世界的發達國家也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給人們一種錯覺,似乎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西方文明等於現代文明”是被精心打造的歷史錯覺,“各國最終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為歸宿的單線程式歷史觀”是被精心營造的話語陷阱。一些後發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往往將“現代化=西方化”,落入“走向現代化=與傳統割裂=失去文化主體性”的深坑,從而在自身發展問題上喪失了話語權和文化自信心,最終成為別國的附庸。

  中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也向西方學習,積極借鑒吸收人類文明一切優秀成果,但在這過程中不依附、不照抄、不隔斷歷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保持文化主體性,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既要邁向現代化又要保持獨立自主的全球南方國家帶來重要啟示。現代化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不能搞簡單的千篇一律、“複製粘貼”。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

  四、尊重文明多樣性的文化態度

  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機活力。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蔓延,不僅表現在政治、經濟領域,還延展至文化領域,多元、多向度的分歧和衝突疊壓,導致文化競爭、文化衝突愈加激烈。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多種宗教。不同歷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出不同文明。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於本國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優點。承認並尊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才能在包容“不同”中尋求“共同”,在尊重“差異”中謀求“大同”;才能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才能真正消弭國際衝突根源,走出結伴共贏的新路。

  中國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了貢獻。

  文明交流互鑒,連接着人類歷史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每一次文明對話,都是對文明多樣性的深刻理解;每一次文化的交融,都是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豐富詮釋。鞏固文化主體性,維護文明多樣性,應該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這樣世界文明百花園才能姹紫嫣紅、生機盎然。

  五、凝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文化共識

  當今時代,雖然人類社會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各種新的問題與複雜矛盾疊加碰撞、變化交織,人類文明陷入了經濟發展乏力、政治動蕩加劇、文化紛爭頻現的現實困境。人類文明又一次走到何去何從的關鍵路口。

  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共同價值,蘊含着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和價值實現的共通點,有利於把全人類意志和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實現全人類整體利益。和平與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各國人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各國歷史、文化、制度、發展水平不盡相同,但文化主體性喚醒各國人民普遍追求全人類共同價值。

  全人類共同價值超越地域、民族、膚色差別,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和發展水平差異,反映了世界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的最大公約數,順應歷史潮流,契合時代需要,為共同建設美好世界提供了價值指引,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思想基礎,為破解人類共同難題提供了方案策略,為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起文化共識。

  結 語

  在人類文明浩瀚的星穹下,具有鮮明主體性的中華文化猶如一顆熠熠生輝的恒星,穿過歷史長河,照亮當下征程,指引未來方向。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與夢想,歷經風霜雪雨,愈顯堅韌挺拔,並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中華文化主體性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源泉。從中華文明的孕育起源發展壯大,到近代以來在風雨如晦文明蒙塵境遇下砥礪前行,再到新時代的輝光日新空前鞏固,中華文化主體性始終如一條堅韌的紐帶,將中華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成為中國人民在世界舞&上昂首挺立的根基。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中華文化主體性更是激活了文化生命力,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當今時代風雲變幻,全球南方群體性崛起。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邁向現代化是世界歷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類文明進程中史無前例的壯舉。在世界文化激蕩中鞏固文化主體性,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精神基石,也為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邁向現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鑒。

  文明的多樣性是世界的本色。展望未來,讓我們在堅守中傳承,於交流中創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奏響文明交流互鑒的和諧樂章,讓不同文化的光芒交相輝映,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絢麗多彩的畫卷。

  編寫説明與致謝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堅守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精神基石》智庫報告課題組由新華通訊社社長、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華任組長,新華通訊社總編輯呂岩松任副組長,新華通訊社副總編輯任衛東任執行副組長,課題組成員包括劉剛、崔峰、傅琰、伍曉陽、楊一苗、郭洪海、楊思琪、竇書棋、李愛生、陳剛、張亮、范世輝、熊聰茹、程徵、王會、羅婷、秦彥洋等。

  在報告寫作和發布過程中,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翁賀凱,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孔新峰等專家學者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和指導,在此一併&&誠摯謝意。

 

  點擊下方報告標題下載全文:

  全文丨在世界文化激蕩中堅守文化主體性——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精神基石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