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炮作筆 深藍為卷——記中共黨員、海軍資陽艦主炮區隊長馬少利-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28 11:28:30
來源:新華網

艦炮作筆 深藍為卷——記中共黨員、海軍資陽艦主炮區隊長馬少利

字體:

  新華社福州6月28日電 題:艦炮作筆 深藍為卷——記中共黨員、海軍資陽艦主炮區隊長馬少利

  新華社記者李秉宣

  海上,風高浪急。

  導彈護衛艦資陽艦隱蔽出擊,主炮挺立艦艏。目標已鎖定!一聲令下,炮彈出膛,火花四濺。

  實彈射擊時,主炮區隊長馬少利在心裏總能看到“另外一座主炮”——

  那炮是“透明”的。指令信息流經電路板,於是炮彈上膛、閉鎖、擊發、起旋、出膛……

  “七一”來臨之際,黨齡24年的馬少利,在東部戰區海軍機關舉辦的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上,平靜地講述了他與艦炮的故事。

  “戰場上,炮就是我,我就是炮。”馬少利説。

  海軍資陽艦主炮區隊長馬少利(左)帶領戰友開展戰位操演。新華社記者李秉宣攝

  “沒有什麼天賦,只有日復一日的努力”

  在東部戰區海軍某護衛艦支隊,“馬少利”是個響噹噹的名字,每每被人提及時,前後總是綴着“兵專家”一類的稱呼。

  年輕戰友們,把這位被中央軍委表彰的老班長當成山一樣仰望——他編寫的裝備操作手冊,已成為我軍院校的正式教材,進入大學課堂。

  這“山”,其人個子並不高,戴着一幅無框眼鏡,平時話不多。

  “沒有什麼天賦,只有日復一日的努力。”當兵的第27個年頭,已是一級軍士長的馬少利這樣總結自己的“成功秘訣”。

  在他的電腦裏,有一份密密麻麻的表格——

  27年來,先後在4型艦艇、6型艦炮崗位工作的馬少利打出了近萬發炮彈,幾乎每一發他都進行了精細的射後分析。

  隆隆炮火散去,留下的幾十萬條實彈射擊數據匯聚在一起,讓艦炮隨艦體搖擺的幅度、炮膛內發射藥膨脹的細微速度、炮彈出膛後在風向風速影響下彈道變化的角度都在馬少利心中漸漸清晰,直至無法磨滅。

  於是,實射中,上一發炮彈在海面炸起水柱的同時,馬少利作為射擊指揮員對下一發的修正指令已經脫口而出。

  這句話,既不是天才的謙辭,也不是庸人的託詞。努力,就是這樣一件他一直在做、並且還將繼續做下去的事情。

  那年,海軍組織艦員級維修技能比武。單位推薦馬少利參加,不料,比武的艦炮型號和他當時在戰位上實操的艦炮截然不同。

  中國軍人的字典裏,沒有“退縮”二字。

  兩個多月後,走上比武場,馬少利的表現“不可思議”——六個單項中拿到了三項滿分,奪得了槍炮專業所在組別的第一名,被海軍評為“專業技術能手”。

  説起當年這場比武,他的指導老師,海軍工程大學教授應文建至今還清晰地記得他“沒日沒夜、汗流浹背鑽研的樣子”。

  如今,總有人問馬少利,如何從只有高中學歷的“門外漢”幹到艦炮專業“兵專家”?

  他會不緊不慢地先講一個故事。

  馬少利用竹子的成長作比喻:“竹子生命的前幾年長得極其緩慢,但根係在不見天日的土壤中默默積累養分。熬過扎根固土的艱難時期,每棵翠竹都會瘋狂地拔節生長。”

  從只有高中學歷的“門外漢”幹到艦炮專業“兵專家”,馬少利是一張一張電路圖“啃”過來的。到能夠熟練掌握各型艦炮的結構原理時,他已經寫下了15萬字的學習筆記。

  海軍資陽艦主炮區隊長馬少利(左二)向戰友演示專業工具使用方法。新華社記者李秉宣攝

“跟着戰艦一起成長,我是幸福的”

  馬少利所在的資陽艦,是國産054A型護衛艦,因為與“五四”諧音,中國軍迷們對它的愛稱是“新青年”。

  作為人民海軍的新型主力護衛艦,“新青年”不負時代。

  入列當年,資陽艦即完成全訓考核並參與戰備值班;入列次年的10月1日,海軍正式批復,由資陽艦傳承“海上先鋒艇”榮譽稱號。

  海風習習,晚霞燦爛。站在資陽艦主炮旁,馬少利心裏涌動的那份自豪和幸福,是常人難以體會的。

  1980年,馬少利出生在河南嵩縣——一個群山環抱的內陸縣城,2020年才正式脫貧摘帽。

  徵兵的消息從山那邊傳到村子裏,18歲的他立刻報了名。

  剛當兵的時候,他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能成為站在全軍比武的領獎&上;更不會想到,能跟隨自己的戰艦巡航在祖國海疆。

  馬少利軍旅生涯上的第一艘戰艦,排水量只有400噸。

  “當時,導彈護衛艇上的主炮剛剛裝備了新型射擊指揮儀,但是操作複雜,命中率始終偏低。”他回憶。

  馬少利向戰友要來主炮系統原理圖自己琢磨。

  馬少利的“多管閒事”引起了艇領導的注意。他被調到了主炮戰位。

  不久,上級組織實彈射擊考核,馬少利立下軍令狀:“出了問題,拿我是問”。

  當時考核標準:命中一發即為合格。馬少利交出的答卷,是命中八發。

  聊起這事,戰友們都説馬少利是“一炮而紅”,他總是笑着擺擺手。

  作為水兵,馬少利是幸運的,因為他趕上了人民海軍跨越式發展的大時代。

  2017年宣城艦入列,馬少利任艦炮班班長。

  入列不到一年,年輕的宣城艦奉命參加海軍艦炮實彈射擊競賽性考核。

  提高成績的捷徑,就是不走捷徑。馬少利帶着全班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查彈藥,捅炮管,拆炮,查機械部位的每個零部件,查電氣設備的每條芯線,分析每發彈着數據……

  考核結束,宣城艦實現首發命中,成績位列參賽各艦第一。

  越努力,越幸運。越奮鬥,越幸福。

  怎麼才能把自己積累的經驗總結下來,與大家分享,更好提升部隊戰鬥力?

  只有高中學歷的馬少利,決心編一套戰友們都能看懂的專業教材。

  利用培訓和休假的時機,他先後到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軍工程大學、中國船舶重工某研究所等廠家學習,向教授專家、技術人員取“真經”,其中包括上百起典型故障實例。

  “他問得很細,就一個射擊方面的問題,一天之內給我打了7次電話。”從事艦炮研究近40年的海軍大連艦艇學院原教授汪德虎説。二人如今已是忘年交。

  經過700多個日夜,《某型艦炮電氣原理與維修》終於編寫完成,被海軍作為統編教材推薦到各單位使用。

  “從排水量400噸到4000多噸,跟隨戰艦一起成長,我是幸福的。”馬少利對身邊年輕的戰友説:“你們比我更幸福,因為你們即將迎來人民海軍的‘三航母時代’。你們若不努力奮鬥,如何對得起這樣的大好時代。”

  這,就是一名老兵的幸福觀——感恩、奮鬥、無悔。

  海軍資陽艦主炮區隊長馬少利(中)帶領戰友進行裝備檢視。新華社記者李秉宣攝

“艦炮和我們娘仨,誰重要?”

  2015年10月9日,馬少利隨艦執行國慶戰備巡邏任務歸來。

  艦緩緩靠港時,馬少利還不知道,他所守護的萬家燈火中,有一盞燈永遠地熄滅了。

  他年邁的父親獨自在家,突發腦梗去世,半句話都沒來得及留。

  “墻上的日曆還停在我父親去世的那天,沒人撕掉。”一切和父親有關的事物都戛然而止,只剩思念被歲月越拉越長。

  家與國,對於常人來説,有諸多選擇;可穿上了軍裝,擺在面前的選擇往往只有一種。

  自古忠孝難兩全。對父母的愧疚,這些年馬少利一直壓在心底。

  馬少利母親走得更早。母親被診斷出乳腺癌晚期時,馬少利還沒有結婚。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親眼看到你成家。”馬少利和妻子圓了母親的心願。但婚後第二天,他就不得不啟程歸隊。

  炮彈卡膛他沒怕過,海上風險他沒怕過,可離別那天,他怕了。他怕一別,就再也見不到母親了。

  臨出門前,馬少利跪在母親的床邊,給老人磕了三個頭。

  多少個無眠的深夜,他靜靜地看著海上升明月,只當和家人天涯共此時。

  從軍27載,只有兩個中秋節,馬少利是在家裏過的。

  轉眼結婚快20年了,他和妻兒待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

  “艦炮和我們娘仨,誰重要?”趙天姣也曾半是打趣、半是委屈地問。

  “都重要,都重要。”馬少利笑着答。

  其實,趙天姣心裏明鏡似的:“他這輩子是離不開他們艦的。”

  他們的小家,大部分是妻子趙天姣扛起來的。

  每每有時間,她都會把家裏大大小小的東西擦拭一遍,特別是那張她最喜歡的全家福——照片裏,馬少利胸前挂滿了20多個閃亮的獎章,身旁是一襲白裙抱着女兒的趙天姣,懷裏還偎着笑得燦爛的兒子。

  以艦為家,艦上的大夥也是這麼説馬少利的。單位槍炮專業的骨幹,大多都是他帶出來的兵,其中3人成長為高級軍士,30多個人擔任班長、技師等職務,20多個人榮立個人三等功。

  艦炮作筆,深藍為卷。27年軍旅生涯,馬少利用奮鬥書寫下這樣一份人生答卷:榮立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獲評全軍士官優秀人才獎二等獎……

  他説,和平,是對軍人最好的褒獎。

  視頻:李秉宣、王彥清、張思晗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