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打頭陣 闊步走在前——經濟大省挑大梁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5/27 17:32:38
來源:新華社

奮力打頭陣 闊步走在前——經濟大省挑大梁觀察

字體:

  經濟大省,是穩住全國經濟基本盤的“壓艙石”和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並深刻闡明經濟大省挑大梁必須把握好的着力點。

  面對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經濟大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難而上、勇挑重擔、開拓創新,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紮實行動和實際成效,有效應對風險挑戰、牢牢把握發展主動,在全國發展大局中打頭陣、勇爭先、走在前、作示範。

  應對複雜變局 奮力挑起大梁

  行走在“世界超市”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隨處可見選貨比價的外國採購商,經營戶們忙着接待客戶、洽談生意。

  面對外部不確定性,浙江通過開展跨境電商新市場拓展行動,舉行外貿優品進商圈、進商超、進電商對接會等方式,護航外貿企業“兩條腿”走路。今年前4個月,全省外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6.6%,增速高於全國。

  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經濟大省必須穩住陣腳。

  2025年5月1日,在廣州開幕的第137屆廣交會第三期上,境外採購商在一家服裝企業的展區拍攝樣品。新華社記者 王瑞平 攝

  廣東借“廣交會”助企業開拓海外市場,山東舉辦展會支持外貿企業拓內銷,江蘇多地優化服務織密企業“出海”新通道……這些舉措從穩存量和拓增量雙向發力,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

  在國際貿易版圖中,經濟大省的地位愈發凸顯:一季度,廣東、江蘇、山東等經濟十強省份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超7.8萬億元,佔全國的比重升至76%。

  內需是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越是外部環境複雜嚴峻,越要做強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的內在穩定性和長期成長性對衝國際循環的不確定性。

  於關鍵處發力釋放內需潛力,江蘇消費品以舊換新品類擴圍至58類,廣東部署實施健康消費專項行動,四川加強重點項目實施調度和要素保障……一季度,經濟十強省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全國比重升至65%,投資規模保持穩步增長。

  2025年4月15日,工人在上海三一重機股份有限公司産線上工作。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三一重機生産基地內,每20分鐘就有1&&型挖掘機下線。今年前4個月,三一重機中型挖掘機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

  着眼補短板鍛長板,經濟大省從擴大投放普惠小微和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等方面發力,夯實製造業根基。一季度,多數經濟大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超過8%。

  既為一域增光,更為全局添彩。

  經濟大省處於區域發展戰略的關鍵節點和樞紐位置,要用好用足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機遇,“在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上走在前”,更好發揮輻射帶動力。

  深度融入本區域重大發展戰略。江蘇南通每個縣區在上海都創辦了“科創飛地”,湖北攜手江西等中部省份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及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生態。

  加強與其他發展戰略優勢互補。浙江與粵港澳大灣區在投融資方面達成多項合作,山東&&21條措施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

  經濟大省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挑大梁起勢有力。一季度,經濟十強省份累計實現GDP超過19萬億元,佔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超過61%。從經濟增速看,十強省份中有7個高於全國5.4%的增速。

  “在複雜發展環境中繼續擔當‘壓艙石’,既體現了經濟大省的實力和優勢,也彰顯了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潛力。”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説。

  聚力創新提質 把握發展主動

  走進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的遨博(山東)智能機器人有限公司廠區,能看到這樣一幕:咖啡機器人打出奶泡後拉出天鵝狀拉花,碼垛機器人如同八爪魚般將一箱箱啤酒抓起後放到傳送帶上……

  以化工聞名的臨淄區,已發展成為機器人重鎮。“去年,我們的協作機器人銷售收入突破10億元,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36%。”公司董事長韓永光説。

  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機遇,山東加快打造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陣地。一季度,全省裝備製造業增加值、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9%、13.3%,均高於規上工業增速。

  經濟大省産業基礎深厚、創新資源集聚,要“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在化危為機中贏得主動。

  科研人員在位於四川成都的指揮控制中心監測“中國環流三號”物理實驗情況(2024年11月4日攝)。新華社發(何淑芳 攝)

  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1億攝氏度,試驗時速達4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樣車接受驗證,第二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花城號順利完成塢內起浮……一系列創新突破,標注着經濟大省“打頭陣”的奮鬥姿態。

  在四川宜賓拍攝的鋰金屬固態電池成套線局部(2024年9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在四川成都,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四川)持續攻關生物治療前沿;在宜賓,以歐陽明高院士工作站技術為支撐的四川首個固態電池産業園加緊建設。

  為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大市場,四川、江蘇、湖北等經濟大省從支持企業建設概念驗證中心、培育技術轉移經理人隊伍、完善資金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發力,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

  打開經濟大省地圖,一個個“微鏡頭”顯示着“新勢力”拔節生長的活力:

  在大運河畔,我國自主研製的F級燃氣輪機透平一級動葉,在江蘇華電戚墅堰發電有限公司成功挂機運行;

  在福建赤鑒湖畔,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的“燈塔工廠”裏,每1.7秒生産一塊電池;

  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橋吊平均單機作業效率達到每小時62.62個自然箱,再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世界紀錄……

  一季度,浙江、四川、河南、福建等多數經濟大省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加快崛起,為經濟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向“新”而行,經濟大省的定力一以貫之,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

  打牢科技創新基礎。湖北着力打造以國家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為主體的科技力量矩陣;江蘇加快構建以蘇州實驗室、紫金山實驗室為核心,40余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為基幹的實驗室矩陣。

  暢通創新要素流動。湖南設立金芙蓉科創引導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浙江推動以企業為主導、以項目為載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産學研用融通創新,促進創新鏈和産業鏈無縫對接。

  把握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經濟大省因地制宜探尋突破口,在更好推動新舊接續中發展新質生産力,必將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新新”向榮。

  深化改革開放 增強內生動力

  2025年3月21日,在銀川市審批服務管理局企業服務大廳,工作人員引導辦事人員使用“寧夏企業開辦‘一網通辦’服務&&”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 攝

  日前,市民林先生在福州市政務服務中心辦理道路運輸經營許可證和道路運輸證時發現,原先的交通運輸類窗口被“開辦運輸企業一件事”新窗口取代。

  “過去要想辦這兩個證件,前後需要10個工作日。如今,兩種業務‘合二為一’到一個窗口,只用了不到15分鐘便辦好了所有手續。”林先生説。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福州以數字化改革和流程再造為核心,不斷提高政務服務水平,推動實現企業信息變更“一件事”、信用修復“一件事”、開辦餐飲店“一件事”。

  體量大、基礎穩、要素強,經濟大省是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挑大梁,就要“在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上勇爭先”。

  更大力度破除地方保護。浙江部署開展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專項行動,制定招標投標等重點領域公平競爭審查指引;江蘇建立省級民間投資重點産業項目庫,保障民營企業享受同等待遇。

  統籌謀劃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湖南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推動實現省市縣和各類資金全覆蓋;湖北計劃首批設立規模達10億元的信用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對合作銀行信用貸款風險損失實施補償,以引導銀行對中小企業開展商業價值信用貸款。

  瞄準改革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經濟大省先行先試、勇於突破,加快建立健全制度規則,着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暢通經濟循環。

  3月12日下午,伴着一聲聲汽笛鳴響,一列裝載50組集裝箱的中歐班列從鄭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緩緩駛出,不久後到達新疆烏魯木齊西站。這是首趟河南至新疆的省際班列,經內貿鐵路運輸至烏魯木齊西站後,由新疆國際陸港公司接力並組織發往中亞塔什幹、阿拉木圖等城市。

  2025年4月2日,一架阿塞拜疆絲綢之路西部航空公司的貨機停靠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停機坪上。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深居內陸、山海相隔,曾是很多河南人的“意難平”。如今,河南發揮“居中”樞紐優勢,“海陸空數”四條絲路鏈結世界,中歐班列(鄭州)輻射歐洲、中亞、東盟等地區的140多座城市。

  面對全球化逆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這是經濟大省的堅定選擇。

  上海試點通過再貼現窗口支持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廣東有序推動符合條件的外商獨資醫院在廣州、深圳落地,福建廈門試點取消應用商店、互聯網接入等服務業務的外資股比限制……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推進制度型開放,合作共贏之路越走越寬廣。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經濟形勢越是複雜嚴峻,越要切實兜牢民生底線,擦亮發展的溫暖底色。

  強弱項,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山東明確培育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200家,發展單位辦托、社區嵌入等多種托育模式。廣東部署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引導更多有條件的城鄉居民參加更高基準養老保障。

  提品質,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河南抓好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全國試點,推動消費場景從商圈延伸至社區。浙江推出“文化特派員”制度,選派擁有文化特長的人員深入基層,以文化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一系列新部署、新舉措,把發展成果不斷轉化為人民高品質生活,彰顯經濟大省“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範”的堅定決心和紮實行動。

  征程萬里風正勁,百尺竿頭再奮進。

  經濟大省挑大梁、走在前,全國各地蓄勢能、激活力,中國經濟必將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贏得主動、贏得未來。

  文字記者:魏玉坤、潘潔

  視頻記者:李子怡

  海報設計:李夢帆

  統籌:徐曼、魏海、孟潔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