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記者俠克)茶葉自古以來便承載着深厚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飲茶也是日常生活中補充水分、替代含糖飲料的良好選擇。近期,“喝茶能減肥、抗癌、降低癡呆風險”等説法引發公眾熱議,在5月21日國際茶日到來之際,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來揭開茶葉“功效神話”的面紗。
在福建,武夷山茶農對茶青進行日光萎凋。新華社發(邱汝泉攝)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營養科副主任營養師葛智文介紹,茶葉中含有咖啡因、L-茶氨酸、茶多酚等多種成分。不過,這些成分在茶葉中的含量會因茶葉品種、生長環境、採摘季節、加工工藝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以茶多酚為例,在同一産地的情況下,由於發酵程度的差異,綠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通常比紅茶更高。
葛智文説,從科學證據來看,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部分研究顯示咖啡因有助於提高代謝、改善運動表現,而L-茶氨酸對神經功能保護和認知功能改善可能存在一定幫助。基於這些特性,在部分研究中,茶葉展現出了對體重控制、抗腫瘤、改善認知等方面的益處。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可以將這些研究結論直接應用到日常生活中。”葛智文&&,因為這些研究在人們實際生活中不具可行性。所以,公眾在面對茶葉健康效應的研究結論時,需保持理性,應選擇可靠的信息來源,警惕缺乏科學依據的商業廣告。
專家提示,當前部分茶葉的廣告存在不合理或誇大宣傳的色彩,如聲稱茶葉能“直接治愈”疾病、“保證有特定效果”等絕對化的話術,消費者應理性看待,學會辨別,避免被誤導。比如,目前市面上常見各種減肥茶、減脂茶,若某款産品宣稱效果“奇佳”,消費者就需要特別警惕其是否有過度宣傳或誤導嫌疑,甚至是否有違法添加藥物成分的情況。
圖為福建武夷山旅游職業中專學校茶藝與茶營銷專業的學生在老師的示範下學習茶藝。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單純依賴喝茶,不改善飲食、不規律運動,是無法實現減肥減脂目標的。”葛智文説,想要實現減肥、預防疾病等目標,應構建綜合、多維度的健康生活方式,從飲食、運動、睡眠、情緒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同時堅持均衡飲食結構、保持健康衞生生活習慣、積極社交並定期體檢。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飲茶時,過燙的茶水可能增加食道癌風險,應避免飲用;胃腸道功能弱的人,空腹飲茶或喝濃茶可能刺激胃黏膜;對咖啡因敏感人群,可能出現頭痛、失眠、心律失常等問題。此外,孕婦、哺乳期婦女需限制咖啡因攝入;正在服用藥物的人群,茶葉成分可能影響藥效,喝茶前應諮詢醫生或藥師。
“要避免喝濃茶或過量飲茶,特別是下午之後,對咖啡因敏感者應避免大量飲用濃茶,以免影響睡眠。”葛智文説,每個人對不同茶葉的耐受度和感受不同,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樹立正確的飲食觀,以科學、理性的態度看待它們在健康管理中的作用,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