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豪感引發考古旅游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9 23:15:33
來源:新華網

民族自豪感引發考古旅游熱

字體:

  5月18日,游客在蘇州考古博物館內觀賞展出的文物(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碩 攝

  新華社南京5月19日電(記者蔣芳、黃碩、朱筱)中國旅游日和國際博物館日之際新開放的蘇州考古博物館涌入觀眾數量之多,出乎館長程義的意料。

  “我原以為第一天最多會有三四千人來,其中大多數是這個領域的專家,但實際上我們接待了七八千人,許多是普通市民和外地游客。”他説。

  程義認為即將到來的兒童節將是另一個游客高峰,屆時正值端午假期,博物館正為此準備一場特別的蘇州出土玩具展。暑期預計還會有更多人來。

  蘇州考古博物館呼應了中國興起的考古旅游熱。近年來,中國的考古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正成為網紅打卡點,游客往往要提前在網上預約、排着長隊進館。不僅故宮這樣的知名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許多人還熱衷前往偏遠的古跡處旅行。

  “蘇州是古代長三角文化和經濟交流中心,建設這樣一個博物館很有意義。它不僅向公眾普及考古知識,還喚起人們對家鄉的自豪感。”程義説。

  他認為,國家經濟的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是人們對歷史文化産生濃厚興趣的重要原因。“以前飯都吃不飽,大家不會想這些。現在人們為中國的成就感到驕傲,而這代表了文明古國的復興。”

  他説,國家也在大力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隨着考古發掘工作的不斷進展,5000年文明史得到證明。完整地呈現一件文物從出土到展出在博物館裏的過程,不僅是專業的需要,也是公眾的興趣。

  “這個物件有什麼功能?”“誰是墓主?”“文物都是真的嗎?”程義被游客包圍,受到問題的轟炸。

  5月18日,游客進入蘇州考古博物館(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碩 攝

  1:1復建在館內的孫吳一號墓屬於孫權家族,但墓主人身份仍然未知。大墓雖曾被盜,但保留基本模樣,其建築結構、墓道及耳室等,皆原原本本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一位62歲的游客説:“我小時候就住在這裡,在土墩上玩耍,不知道有這麼大的墓。”

  閆新峰是一名倉庫保管員,從河南三門峽到蘇州工作多年。他喜歡看歷史電視劇,之前常去一些博物館參觀。“參觀完這個考古博物館後,我意識到蘇州的歷史比我以為的更古老,古人也比我想象的要先進得多,因為他們創造了這麼多精緻的物品。我感到自豪。”

  徐煦涵是一名9歲的小學生,她説,東吳大墓出土的一把釵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可能有助於確定墓主人的身份。

  “我喜歡歷史,想知道我們的文明是怎麼起源的。爸爸帶我參觀了許多博物館,包括兵馬俑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我還看了古希臘文明展。我才讀三年級,還沒開歷史課,但博物館讓我看到了很多東西。我想今後做一名考古學家。”她説。

  館中許多展品是新發現的,彌補了從良渚到春秋戰國的考古學斷層。一件陶片提供了吳越地區曾被秦統治的線索,因為上面的漢字用的是秦國文字。這裡還展出了大量文物,為該地區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樞紐提供了證明。

  與眾不同的是,博物館展出了考古的發掘工具以及方法步驟的説明,用來表明這是一門科學,澄清人們的誤解。“曾有一段時間,有人以為考古就是‘盜墓’。”程義説,未來博物館希望借助虛擬技術和人工智能,讓公眾體驗考古發掘。

  程義相信,隨着國家對歷史文化更加重視,以及國潮國風熱在民眾間上升,未來中國還會有更多這樣類型的博物館對公眾開放。

【糾錯】 【責任編輯:徐海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