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養藥膳有益健康,中醫教你這麼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5 23:10:34
來源:新華網

食養藥膳有益健康,中醫教你這麼選

字體: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 題:食養藥膳有益健康,中醫教你這麼選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

  “民以食為天,食以養為先。”隨着人們主動健康意識增強,中醫食養藥膳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和歡迎,但怎麼選才“對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醫專家作出詳細介紹。

  “中醫藥膳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將不同中藥與食物進行合理組方配伍,採用中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或現代食品加工技術製作而成的具有獨特色、香、味、形、效的特色膳食。”中國藥膳研究會會長蔣健説,在中醫藥膳中,藥食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既可禦病強身,又可協同醫療。

  歷經數千年發展,中醫食養藥膳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治未病”養生實踐中展現出獨特價值。

  蔣健介紹,藥膳在“未病先防”中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和季節變化,調整飲食結構,養護身體正氣,實現陰陽平衡、氣血調和,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在“既病防變”中可在人體出現不適或疾病初起時早期干預,或隨着病情進展在治療中發揮協同或輔助作用;在“瘥後防復”、恢復健康時可以達到穩固療效、重建機體平衡的目的。

  中醫食養藥膳的應用有不少講究,首要的就是因人、因時、因地“三因制宜”。

  “要結合不同時節、人群、地域給予個性化的食療計劃。”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舉例説,小滿節氣南方地區濕熱偏重,人體陽氣容易外泄,濕邪易侵襲人體引起濕疹、瘡癤及胃腸道不適,這就需要用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等做成的藥膳幫助清熱化濕;進入三伏天后暑、濕、熱並重,可選用苦瓜、冬瓜、西瓜等食材,加大化暑濕、健脾的力度,並選用荷葉、蓮子心、淡竹葉等幫助清心除煩。

  從不同季節來看,秋季氣候乾燥,食養藥膳常用雪梨、石榴、蜂蜜等滋陰潤燥;冬季寒冷,可用當歸、艾葉、羊肉湯來溫陽祛寒;春季氣候從嚴寒向溫暖潮濕過渡,適合選用生薑、藿香、紫蘇葉等,以“疏肝健脾化濕”為原則。

  由於南北方氣候和人群特質不同,人們的養生需求不同,從而食養藥膳也不同。

  張忠德説,南方地區夏季漫長且高溫多雨、悶熱潮濕,人體出汗較多,因此嶺南地區注重“以湯養生”,選擇清熱祛濕、健脾補氣、養陰生津類藥材,烹調多采用煲湯、燉湯、清蒸等方式;而北方氣候較為寒冷,食材常選用麵食和肉食,其功效以補氣溫陽祛寒為主。

  不同人群臟腑氣血盛衰情況不一樣,食養更須注意“因人施膳”。專家舉例説,孕婦氣血相對偏弱,可用黨參、桑椹、龍眼肉做成的藥膳補氣血;老年人臟腑逐漸衰退,容易疲倦乏力、腰腿酸痛、夜尿多、睡覺不踏實,可用黨參、芡實、巴戟天等做成的藥膳健脾補氣、補肝腎。

  蔣健介紹,除了“三因制宜”,藥膳在製作和應用的過程中還須遵循陰陽平衡、調理五臟、顧護脾胃、五味協調等原則;還要辨證施膳,關注同病異膳、異病同膳問題,並應特別注意相關施用禁忌。

  在現代社會,中醫藥膳在堅守傳統內核基礎上積極擁抱現代營養學、食品科學,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來,中藥飲品、中藥麵包、中藥冰淇淋等食品不斷“火出圈”。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這類食品屬於“藥食同源”或稱“食藥同源”的膳品。應用這類膳品時,要嚴格遵循國家規定的藥食兩用物質的範圍,運用“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中醫原則充分發揮其調理價值。

  “隨着健康意識的提升,藥食同源産品的重要性將獲得更廣泛的認知。”王宜説,作為獨具中醫藥特色的健康資源,膳養體系通過體質調理和疾病預防,為全民族提供健康的重要保障。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