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5月15日電 題: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追記詞作家、音樂製作人陳哲
新華社記者胡了然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個角落。”在滿布鮮花的彩雲之南,詞作家、音樂製作人陳哲先生5月14日因病逝世,享年71歲。在黃土高坡、雲貴高原,在中國大地的角落,由陳哲先生作詞的深情旋律,依舊響徹不止。
陳哲並非科班出身的詞作家和音樂人。他1954年生於北京,高中畢業後進入工廠當電工,原本並沒有打算投身音樂和寫作事業的他最初計劃為國家的工業發展獻力。但文藝的基因並沒有被生産工作抹平。在青春歲月,陳哲把自己對愛和溫情的渴望轉化為日記本裏閃光的文字,這成為他心中迴響不止的旋律。
1986年,已有15年工齡的陳哲毅然辭去國企“鐵飯碗”。那年北京工人體育館的夜晚,成為他藝術人生的分水嶺。1986年是國際和平年,當128位歌手在“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唱響《讓世界充滿愛》時,這位從工廠裏走出來的詞人,用“輕輕地捧着你的臉”叩開中國流行音樂的新紀元。《讓世界充滿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飽含着深情,平實通俗的語言裏卻充滿愛和希望的力量。
這不光是音樂大事,也是當年的文化大事件,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由此人們意識到,流行音樂也可以詮釋大主題,傳播正能量和愛的力量。
此後,陳哲的創作如黃土高坡上激蕩的西北風噴薄而出。《黃土高坡》裏“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的蒼茫恢宏,推動了中國歌壇的“西北風”潮流,更讓西北大地成為中國民間音樂創作的厚重土壤;《一個真實的故事》裏“陣陣風兒輕聲訴説”悽婉感人的故事,一首生命之歌在開場的獨白和娓娓道來的歌詞中令無數聽眾潸然淚下。
當這些作品家喻戶曉、廣為傳唱時,陳哲卻選擇淡出公眾視野。1998年,他在雲南的少數民族村寨發起“土風計劃”,在普洱市瀾滄縣、怒江州蘭坪縣等地,展開長達十余載的文化搶救,讓傳統歌謠煥發新生。他也從詞作家轉變為田野工作者,帶領團隊深入雲南傳統村落,記錄音像檔案,整理了數百本采風筆記。
多年前和陳哲共事的一位普洱基層文化工作者聽聞他逝世的消息,緬懷之餘,從箱子底下翻出了一本光碟《瀾滄之聲》,版權頁上的“製作人:陳哲”格外醒目。她説,回想起十多年前那個高高瘦瘦的陳哲,他總是扎着臟兮兮的小辮,一身土黃色的越野裝,講話像機關槍似的劈裏啪啦。
“很多想説的話,好像一下子説不出來。這一路的文化堅守,是陳哲啟迪了我,讓我深深熱愛這片土地,愛這裡的山、這裡的河、這裡的人、這裡的文字、這裡的歌……並願意為它獻上我所有的青春。”她説。
“溫良隨然,自性尊嚴”8字是陳哲寫下的座右銘,也是陳哲性格中的“尺度”。即便在生命最後時光,他仍奔走於滇西茶馬古道、怒江峽谷,為古歌音律保存、民族文化傳承殫精竭慮。
陳哲走了,他的歌還在時光裏生長。從黃土高坡到彩雲之南,從工體舞&到民族村寨,這位用生命丈量文化長度的藝術家,最終將自己化作山河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唱詞和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