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自然界的精靈
也是生物多樣性的
重要指示物種
在“飛羽鏡界”,我們希望能用鳥類的精彩瞬間傳達飛羽之美,更力求揭示鳥類與人類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增進公眾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讓我們一起進入
飛羽鏡界
每年四五月,隨着氣溫逐漸升高,被譽為“中國最美小鳥”的栗喉蜂虎便會飛抵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開啟它們一年一度的繁衍生息之旅。這場跨越山海的奔赴,是它們與廈門古老的“約定”,也成全了我與這些色彩斑斕的小精靈一年一度“相聚”。
栗喉蜂虎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因喉部為栗紅色而得名“栗喉”,“蜂虎”二字則體現了它善於捕食蜜蜂等昆蟲的特性。這種鳥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地區,在我國的雲南、海南、香港、廣東和福建等地也有分佈。
2011年,為了保護栗喉蜂虎,廈門在市中心設立了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這裡便成為它們可以繁衍生息的溫馨家園——這後面,有着一個充滿溫情的故事。
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的騎馬山片區曾是廈門一些市政建設項目的取土地,小山包挖去了一半後,露出了一塊岩壁。不久,一群從東南亞遠道而來的栗喉蜂虎“盯”上了這裡,在此築巢安家,並在附近的濕地覓食。2010年前後,廈門觀鳥協會的觀鳥愛好者在這處築巢地的周邊濕地,拍到了一張栗喉蜂虎集體覓食的照片,照片上五隻栗喉蜂虎同框出鏡,這張“高顏值”的合影在廈門轟動一時,引發了市民關注。民間開始呼籲,將周邊部分區域劃為保護區,讓遠道而來的“客人”能更好地常駐。
2011年,經過專家論證等環節後,廈門正式設立五緣灣栗喉蜂虎市級自然保護區,包含騎馬山和通嶼濕地兩個片區,保護區總面積約40公頃,實行封閉式管理。其中,騎馬山是栗喉蜂虎的繁殖地,通嶼濕地片區則是覓食地。
2007年,我開始關注這種“中國最美小鳥”以及它們與廈門的故事,也幾乎在同時,我開始喜歡上了拍鳥,可以説,栗喉蜂虎帶領我進入到了“飛羽”的世界,為我的人生打開了另一扇窗口,讓我可以進入到一個生機勃勃、絢爛多彩,同時也充滿着愛與和諧的世界。於是,隨着保護區的設立,我在心中許下了與它們年年“約會”的心願。
2008年拍攝的栗喉蜂虎。
2020年拍攝的栗喉蜂虎。
2021年拍攝的兩隻栗喉蜂虎。
2022年,兩隻栗喉蜂虎停留在枝頭。
2023年,兩隻栗喉蜂虎在樹枝上玩耍。
2024年,栗喉蜂虎在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保護區“踩背”繁衍後代。
今年,為赴與栗喉蜂虎的“約會”,我在保護區蹲守了數天,透過600MM長焦鏡頭看到,數十隻栗喉蜂虎已開始在保護區內挖洞築巢,或在空中盤旋捕食,或停歇枝頭梳理羽毛,嘰嘰喳喳的叫聲仿佛在宣告夏天的到來。栗喉蜂虎常常以蜜蜂、黃蜂、蚊蠅、蝶蛾等昆蟲為食,它們鎖定目標、迅速起飛,在空中飛行捕食的技巧堪稱一絕。
在陽光的照耀下,栗喉蜂虎那艷麗的羽毛閃耀着金屬般的光澤;黑色的過眼紋如同精心描繪的眼線,凸顯出靈動的雙眸;翅膀和背部呈綠色,尾翼則為迷人的藍色。當它們在空中翱翔時,翅膀內側的橙黃色若隱若現,身姿輕盈而優雅。栗喉蜂虎以這身絢麗的“盛裝”赴約,為五緣灣的天空增添了無盡的活力與浪漫。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五緣灣將成為栗喉蜂虎的樂園,它們在這裡求偶、築巢、育雛,續寫着生命的故事。五緣灣也因它們的到來,增添了一抹別樣的生機與活力,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2017年,廈門市政府還在騎馬山片區建立外圍保護地帶,嚴禁開設餐飲娛樂、汽車維修、五金加工等可能産生廢氣、噪音的項目,讓這群美麗的精靈擁有更加優美安靜的家園。
據統計,自保護區成立以來,栗喉蜂虎數量穩中有升。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3年間,騎馬山片區共監測到3000至4000多只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通常會在10月份離開廈門,前往東南亞越冬。我與栗喉蜂虎的年度“約會”已近二十年,這對我來説不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對大自然的敬畏與禮讚,希望更多的人關注這些美麗生靈的保護現狀,共同守護它們的未來。
記者簡介:魏培全,新華社福建分社主任記者,自2009年開始利用業餘時間拍鳥,至今拍攝野生鳥類近300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