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華章丨創新向未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4 12:57:54
來源:新華社

奮鬥華章丨創新向未來

字體: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中國,創新被置於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的舞&上挑大梁、當主角,神州大地處處涌動着活躍的創造,書寫着日新月異的進步。

  創新來自實踐

  穿起屏蔽服,挂上安全繩,爬上數十米高的鐵塔——這是國網湖北超高壓公司輸電檢修工陳顥元的工作日常。

  陳顥元是班組裏唯一從事帶電作業的博士,在他看來,學了十多年的鋼結構知識,用在鐵塔檢修上再合適不過。

  “讀聖賢書,功在書外,明聖賢禮,道在知行。我們學的很多東西,其實真正應用到它的地方應該是在我們的一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陳顥元説。

  圖為陳顥元在帶電安裝智能監測設備。(受訪者供圖)

  然而,第一次上塔幹活,他便體會到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因為體重較重,陳顥元的體力比同齡人差一大截。

  “我們這種高空作業的,重10斤可能就意味着比別人多帶10斤的工具包,在塔上會無限放大體力消耗。”陳顥元説。

  圖為陳顥元在高空作業更換絕緣子。(受訪者供圖)

  但陳顥元並沒有退縮,在一次次爬塔作業中,一個又一個奇思妙想的“金點子”在實踐中開花結果:面對總被體力和技術“卡脖子”的難點,陳顥元和團隊腦洞大開,用新型合金材料給工具“瘦身”,讓扳手、鉗子“減重不降效”;給工人們配上機械“外骨骼”,能在爬塔時給人提供上肢助力15kg,讓普通小夥變身“大力水手”;傳統卡具因絕緣子尺寸差異常導致匹配困難,嚴重影響效率,他巧借相機光圈結構提出“倣生自適應卡具”設計,解決實際問題。

  陳顥元參與研製的外骨骼機器人首次在超高壓檢修中應用,圖為作業人員身穿外骨骼機器人,登上鐵塔作業。(受訪者供圖)

  “課題來源於生産,成果應用到一線。”陳顥元&&,現場的痛點就是科研創新的源泉。“我們抓準了現場需要什麼,這樣我們的創新才能夠走得遠,也才能有意義。”

  創新成於實幹

  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

  記者見到王守波時,他剛從烏茲別克斯坦回來,正忙着和工作人員研究溫室大棚的升級改造和國外市場的拓展。

  王守波,“80後”,山東壽光人。從小的耳濡目染讓他很早就確定了長大要把壽光蔬菜賣到全國、全世界的志向。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開始了大棚建設工作。從基礎建設到結構搭建、設施安裝……慢慢地,王守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組建了一支專業團隊。

  圖為山東利森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激光焊接機器人工作畫面。(受訪者供圖)

  幫助客戶建大棚、涉足溫室骨架材料生産領域、創新設計多功能溫室大棚……不斷創新,不斷突破,隨着業務的增加和知名度的提高,王守波逐漸把壽光的大棚建出了國門。

  “第一個國家是土庫曼斯坦,當時沒有什麼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到了土庫曼斯坦當地,對當地的氣候進行研究。經過幾次的設計與改進,我們建設的溫室大棚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種出的蔬菜産量也比較高,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王守波説。

  目前,王守波的公司已將壽光溫室大棚建到全球40個國家,打造了294個種植園。

  圖為王守波(左一)與烏茲別克斯坦客戶在溫室大棚裏。(受訪者供圖)

  作為一名新農人、作為一名勞動者,王守波感到非常光榮自豪。“未來要繼續扎根農業、扎根壽光,根據全球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為全球的農業種植者提供溫室一站式定制服務,將壽光的農業設施裝備和種植技術、種植標準帶到全球。”王守波説。

  創新在於突破

  創新,不僅是靈光乍現的火花,更是厚積薄發的果實。

  劉晶晶是中國石化集團重慶川維化工有限公司研究院的一名研發人員,主要從事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的研發。這種高分子化合物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主要應用在建築防水、膠粘劑、塗料和紙張加工方面。

  “我們的研發團隊以實施多品種、差異化、綠色化、精細化為開發目標,産品品種由引進的6個發展到25個,並實現乳液生産技術全面升級。”劉晶晶告訴記者。

  圖為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産品。(受訪者供圖)

  最初接手防水領域的高性能乳液研發課題時,國內相關領域産品在客戶中認可度較低,這給劉晶晶的課題研發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高性能乳液既要達到建築防水性能要求,也要有良好的施工性能,還不能增加下游採購成本……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劉晶晶和團隊研究競爭對手樣品,查閱資料,開展大量實驗……經過反復摸索,最終掌握了這種特殊乳液生産的要點,完成了樣品到産品的轉化,並得到客戶高度認可。

  2月11日,工作人員在對VAE(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産品進行轉運。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劉晶晶&&,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也是一名普通的勞動者,能夠用自己的雙手為老百姓的生活帶去更多綠色環保的精細化工産品,為國家的相關産業發展貢獻自己一份綿薄之力,她是非常驕傲的。“我也會繼續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不斷鑽研,爭取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務百姓,為美好生活加油。”她説。

  今日之中國,“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從鐵塔之巔的創新火花,到“全球定制”的農業合作,再到實驗室裏的綠色突破……神州大地上,無數勞動者正以拼搏之姿,向着未來,奮力奔跑。

  4月29日,在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製造基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劉海林(左二)和同事調試一台焊接機器人。新華社發(杜鵬輝 攝)

 3月25日,在東莞的廣東拓斯達大嶺山生産基地,工作人員在測試工業機器人産品。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4月16日,在嘉興南湖區湘家蕩農業加工園的老字號企業嘉興酒廠的地下酒庫內,工人在開壇檢查年份黃酒的色香味。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4月1日,中化農業MAP中江技術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張蔚(左)、周信宇在記錄中江縣釀酒專用小麥基地的苗情。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4月8日,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納米離子探針實驗室,胡森研究員(前)、郝佳龍高級工程師觀察月球樣品檢測數據。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4月21日,天章衛星工作人員在組裝衛星前進行加熱片粘貼練習。入駐鶴壁市衛星智造産業園的企業天章衛星,成功獲批建設年産100顆衛星的生産資質,是集研發、製造、總裝、測試於一體的衛星製造基地。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楊慕茜

  作者:馮媛媛、潘志偉、王自宸、李愛斌

  馬芙蓉、黃瑾

  配音:王帥龍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