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微縮模型師:把鄉愁攥在手中-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3 16:17:39
來源:新華社

青年微縮模型師:把鄉愁攥在手中

字體:

  斑駁的磚墻,略帶銹跡的水壺,嘎吱作響的吊扇……如今這些已遠離日常生活的老物件、舊景觀,以1:30的比例精雕細刻成微縮模型,楊凱翔説,握在手掌之間的是記憶深處童年時的家。

  作為一名生於陜西渭南農村的微縮模型師,27歲的楊凱翔去年用了4個月把小時候外婆家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復刻”了下來,一個個握在手中的物件把鄉愁具象化。如今,他更暢想著讓家鄉接軌更廣闊的世界——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做成一個個能動會響的模型,讓孩子們在復刻的模型中看到傳統和文化。

  “看,門前的燈籠亮起來了。”一張娃娃臉的楊凱翔撥動模型下方一側的開關,燈火通明的院落瞬間有了年味。在一塊約120厘米長、56厘米寬的空間上,整座院落近十個房間精巧排列,明顯的做舊效果和形態各異的人物令場景更加生活化。

  楊凱翔製作的家鄉微縮模型一隅。(受訪者供圖)

  “這個模型定格了小年夜的瞬間,而每年那一天正是我外婆的生日。”他説。

  楊凱翔大學學的是産品設計專業,畢業後進入珠海一家游戲公司工作。2023年,他得知陪伴他長大的外婆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症。不久後,楊凱翔決定回到家鄉陪伴老人。為了給記憶力消退的外婆留住眼前景象,也讓自己不忘成長的點點滴滴,這位以前主要在電腦上建模的設計師,開始學習如何將屏幕上的三維場景轉化成實物。

  從蹲在老家院子裏用卷尺測量每一堵墻的尺寸,到借助計算機搭建起立體模型,再到給3D打印出的物品與人物上漆,楊凱翔盡力還原着記憶裏一家老小過年時的每個細節。“這是舅舅給大門換上新的燈籠和對聯,這是媽媽在櫥櫃前炒菜,那裏有一處水泥地還留着腳印,是已經去世的父親早些年給外婆建房子時,調皮的我踩出來的。”楊凱翔指着模型上的一個個場景説着。

  這款滿載鄉土情結的模型,在今年年初的第十八屆上海新年模型交流賽上獲得專家與觀眾好評。這位關中小夥也堅定了信念要把更多作品展示出去。今年2月,楊凱翔和一名年紀相倣的搭檔在陜西渭南成立微縮模型工作室,開展在渭南各個區縣尋訪非遺傳承人活動,希望把更多的場景定格保留,讓更多人欣賞和了解。

 楊凱翔(右)給外婆展示一件微縮模型。新華社記者 鄭昕 攝

  “渭南是關中平原上的非遺名城和文保大市,像華州區的皮影戲、華陰市的老腔,還有木偶、秦腔等等,依然有很多人感興趣。我想把這些非遺變成可以把玩的模型,人物的服飾、道具會隨着演齣劇目變化。”楊凱翔説,他有一批關於陜西非遺的模型已經與商家接洽,不久將以文創伴手禮的形式進入市場。

  老物件煥發新生機,小模型展現大世界。楊凱翔説,希望將來把所有製作的模型拿出來辦一個展覽,讓孩子們在展廳裏就能領略更多的“非遺”之美,與五嶽、長城、敦煌等景觀以及其背後厚重的文化來個親密接觸。

  “我想通過自己的雙手留住人們對家鄉的眷戀,把記憶中美好的事物傳承下去。”他説。(記者鄭昕)

【糾錯】 【責任編輯:成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