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4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國軍 張桂林 周凱 田金文
這是2024年3月25日拍攝的重慶城市景象。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行走在山城重慶,不僅有兩江環繞交匯的澎湃、輕軌穿樓而過的奇景,透過大街小巷、百姓生活的不同“窗口”觀察,“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的理念無處不在。
看力度,從老舊小區改造,到擴就業促增收,以每年更新的15件重點民生實事為引領,全力提升“惠民有感”含金量。
看精度,從增加教育、醫療資源供給,到關愛“一老一小”等重點群體,在問計不同群體、細化民生舉措的過程中,解決百姓“急難愁盼”問題。
清晨,菜農乘坐被稱為“背簍專線”的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前往重慶城區的菜市場售賣農産品(2024年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看溫度,從“背簍專線”“扁擔輪渡”,到打造“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於衣食住行細微處,持續增強公共服務的普惠度、包容性。
“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征程中,山城重慶突出“民呼我為”,聚焦“急難愁盼”,努力把惠民生、順民意、暖民心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奮力交出一份高分民生答卷!
4月19日,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居民(右)來到“小黃皮鞋匠”修鞋。
惠民生的力度:接續辦好民生實事
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創意十足的街邊景觀與鄉愁濃郁的老式建築巧妙融合,清新文藝的特色小店與配套齊全的服務設施相得益彰,熙攘的游客、忙碌的創業者、閒適的居民各有所樂,讓這裡充滿煙火氣和幸福感。
兩年多前,民主村社區還是另一番景象:100多棟老居民樓中最長房齡超過70年,年久失修、環境臟亂,與周邊商圈格格不入,群眾怨言多,不少居民搬走了。
變化源自重慶近年來大力實施老舊小區改造這一重點民生實事——既改“面子”又改“裏子”,着力盤活資源注入新産業、引入新主體,增強老舊小區活力和宜居度。
4月19日,居民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食堂用餐。曹鳴鷗攝
2023年4月,改造一新的民主村蝶變成了“居民新家園、商圈新紐帶、創業新天地”,源源不斷的游客慕名前來打卡。
在新建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書法班、繪畫班、合唱隊等興趣小組,讓老居民生活豐富多彩。“現在不僅是捨不得走,好多搬離了的老同事又回來了。現在社區漂亮又方便,我們排練的節目經常在小廣場展示,很多游客給我們點讚,大家都很高興。”78歲的居民逢初處説。
4月16日,消費者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一茶飲店休閒。周邦靜攝
民生為大,體現在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來,重慶市每年接續辦好15件重點民生實事,既有群眾最關心的就業醫療教育等問題,也有城市品質提升、保障地下空間安全等群眾身邊事,盡心盡力把老百姓身邊的一件件大事小情解決好,以此撬動更多資源投入到民生領域。
4月16日,重慶市九龍坡區謝家灣街道民主村社區居民在排練歌舞。周邦靜攝
公園是群眾休閒的重要的公共空間,作為山城,重慶在公園建設上面臨空間小、用地缺等問題,怎麼辦?近年來重慶市充分利用廢棄地、邊角地等區域,在社區、學校、公共交通站點等周邊建設“口袋”公園,讓更多市民能夠“推門見綠,移步入園,轉角見美”。
2月25日拍攝的重慶兩江新區木桃路社區公園景象(無人機照片)。汪彥彤攝
陽春三月、百花爭艷,兩江新區木桃路社區公園因靠近鐵路,形成了“開往春天的列車”的獨特景觀,引來不少市民拍照。“過去這裡是個建築棄渣場,社區周邊沒有休閒的地方。經改造變成了高低錯落的山地公園,兒童樂園、健身步道、飲水等設施都有,我們現在散步健身有了好地方。”住在附近的鄒女士滿意地説。
重慶市城市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見縫插綠”、文脈傳承、功能植入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園,優先選址在公園綠化活動場地覆蓋不足的區域,同時注重人文關懷,着力為老年人和兒童提供舒適安全、有樂趣的活動場所。
2024年,重慶市建成100個“口袋”公園、10座體育公園,完成100座公園適老化、適兒化改造。今年,重慶市還將建設100個口袋公園和10座體育公園。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重慶作為大城大鄉並存的直轄市,如何讓進城務工者等重點群體充分就業?
2月14日拍攝的重慶市江北區春風行動魚嘴現場招聘會現場。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江北區魚嘴鎮的工業園區聚集了大量製造業企業。針對部分製造業企業招工用工短期靈活、公租房小區住戶多為産業工人的特點,江北區將魚嘴鎮零工市場設在公租房小區門口,促進勞務供需無縫對接。
不久前,魚嘴鎮棠富園公租房小區的居民王含就通過零工市場找到了工作。她告訴記者:“我是去年3月從外地辭去工作返鄉的,之前也在網上投過簡歷,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看到小區門口的零工市場,我抱着試一試的心態登記了相關信息,結果很快就收到了一家企業的入職通知。”
2月14日拍攝的重慶市江北區春風行動魚嘴現場招聘會現場(無人機照片)。江北區委宣傳部供圖
魚嘴鎮零工市場負責人介紹,零工市場一方面走訪摸排企業用工需求,一方面調動社區、物業及網格員力量,收集居民就業需求,推動勞務供需信息由“散”到“聚”。2023年,江北區將零工市場建設作為促進靈活就業的新路徑,已建立3個區級零工市場、127個零工就業站點,累計提供服務3.8萬餘人次,實現就業9000餘人。
一組數據彰顯了重慶民生保障的力度:2024年,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620個,加裝電梯1400餘部,完成城市危舊房改造7043戶;城鎮新增就業71.9萬人,新增留渝來渝青年34.5萬人,95萬低保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新增公辦園托位1.6萬個、基礎教育學位8.4萬個、護理型養老床位1.3萬張,建成山城步道90公里、山城綠道157公里……
解民憂的精度:靶向破解“急難愁盼”
民生工作怎麼幹、幹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只有聽民聲、問民計、順民意,民生實事才能辦到群眾心坎上。
如何把社區改造好、管理好?民主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伍成莉感慨:用好“民主”這把鑰匙,解鎖“民生為大”這張答卷。
“我們建立了社區黨委、社會單位和組織、物業公司、居民和商戶‘四方議事’機制,累計召開30余場次議事會,收集居民更新改造意見建議400余條,盡力讓每一件事都得到群眾認可。”伍成莉説。
過去的民主村社區,有一批補鞋、剪髮、修理等手藝人,為大家提供各種服務,後來隨着城市建設變遷,成為流動攤販,帶來佔道經營、阻礙交通等難題,怎麼管理?
民主村社區黨委、九龍坡區城市管理部門與居民們多次協商,認為這些手藝人在民主村待了半輩子又提供了民生服務,不應該離開。於是決定在社區一處空地建設“惠民巧匠坊”,提供固定攤位讓他們合法規範經營。如今“小黃皮鞋匠”“張三剪髮”等攤位成了民主村的特色風景,這些手藝人們還時常開展志願服務參與社區共治。
民生為大,群眾急難愁盼的每一個問題,都是黨委政府工作的大事,需要精準發力、靶向施策。
2月21日,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鸞媽媽”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志願者在輔導孩子製作鑽石畫。豐都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重慶三峽庫區腹地的大山深處,豐都縣包鸞鎮“鸞媽媽”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的興趣課堂,每個周末如期舉行。繪畫、趣味游戲、戶外運動等豐富活動受到239名參會孩子的歡迎。
“以前沒有家教互助會的時候,周末做完作業沒什麼事情做,感覺很孤單。現在這裡的活動可好玩了,還有很多小夥伴,我特別喜歡這裡。”13歲的玲玲説。
玲玲在包鸞鎮中心小學校讀六年級,父母在外務工,平時主要由外婆照顧。包鸞鎮家教互助會志願者郎艷介紹,家教互助會除了開設孩子喜歡的各種興趣課程,還會把孩子在互助會的上課照片和成長情況發到家長群,並定期舉辦家長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班。很多在外務工的家長在群中留言説,有了家教互助會,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假期沒有去處、沒人照看了。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豐都縣85萬戶籍人口中近27.5萬人外出務工,像玲玲這樣的留守兒童有9400多人,成為外出務工父母的牽掛。
為讓在家孩子舒心、在外家長放心,自2022年起,豐都縣探索建立覆蓋全縣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將在家家長、學校老師、志願者等組織起來,通過互幫互助為留守兒童、缺少照料的兒童等未成年人群體構築一個“新家”,補齊家庭教育短板。
目前,豐都縣已成立“青少年家庭教育互助會”縣級聯合會1個、鄉鎮(街道)及城市社區互助會41個,入會家長會員1.02萬名,吸引9000多名兒童參會,其中留守兒童7300多人。
不止是家庭教育,在重慶,市、區縣兩級政府已連續多年將關愛青少年列入重點民生實事,持續在中小學開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施“童心相伴”困境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項目。截至去年底,建成中小學生心理輔導室4030個,“童心相伴”項目惠及16萬兒童……
青年是一座城市的活力之源。來到一座城市就業創業,租房難、租房貴是很多青年人、新市民面臨的首要難題。
“這裡有健身房、書吧等公區,房間傢具齊全,可以拎包入住,門口又有輕軌站,每月租金也比周邊同類型房屋便宜三四百元,看了之後很快就簽約入住了。”在九龍坡區重慶佳寓華成路店,租戶張雪飛滿意地對記者説。
張雪飛是某高校博士生,去年底從國外交流回國,正當他為租不到合適的房子而發愁時,剛投用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佳寓華成路店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佳寓華成路店原本是一棟閒置幾年的商品房。去年3月,重慶嘉寓房屋租賃有限責任公司收購該棟商品房,將其改造成了104套保障性租賃住房。
“除了配套好、交通便利外,保障性租賃住房租金低於周邊同品質房屋,此外我們還針對青年人、高校畢業生等主要客戶群體特點,推出了免押金、搬家補貼等優惠政策,去年10月底開業到現在入住率87%。”佳寓華成路店店長馬文郡説。
以優先盤活存量土地和房屋為主、適當新建為輔的思路,重慶市累計籌集約29.1萬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讓約39萬名新市民、青年人住得安、留得下。
建成投用158個“勞動者港灣”示範點,為近200萬戶外勞動者提供“歇腳地”;建成“渝康家園”1800余個,為精神障礙患者提供社區康復服務;建成老年食堂1695家,成功創建全國示範性老年友好型社區113個……
此心安處是吾鄉,民生的背後是民心。從稚子幼童到耄耋老人,努力精準滿足不同群體的民生訴求,盡力讓每一顆心靈都有所歸屬,是重慶這座超大城市構建全齡友好社會的目標和追求。
市民在重慶市江北區新民樂安心菜場“農民背篼菜區”選購農産品(2024年3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暖民心的溫度:宜居生活可感可觸
既裝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扁擔挑”,上班的市民和進城的農民在同一趟列車裏相互禮讓、彼此尊重——這是重慶軌道交通4號線上的日常場景。
渝北區石船鎮的菜農們過去在鎮上賣菜,鎮上人少,菜賣得慢,菜價也低。軌道交通4號線開通後,菜農們發現,市區的菜價高一點,便背着背簍或肩挑竹筐,坐上地鐵進城賣菜。
而市民和站點工作人員並未抵觸。市民們&&理解,工作人員還優化安檢措施、加強線路引導,讓菜農們有序進站。漸漸地,坐地鐵去市區賣菜的菜農越來越多,這條地鐵就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背簍專線”。
為了方便菜農出行,相關部門在4號線石船站拓寬了便民梯道、加裝了太陽能路燈。重慶市還專門設置“防空洞背簍菜市場”,每個周六給菜農們提供固定攤位。“坐4號線進城很方便,一筐菜比在鎮上能多賣近百元呢。”石船鎮重橋村菜農范婆婆説。
細節之處彰顯民生保障的溫度。一件件溫暖人心的小事,匯聚成了民生為大的“巨流”。
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四座山脈縱貫全城,山城、江城的地貌讓重慶道路複雜、部分區域道路狹窄,群眾出行常常要爬坡上坎,如何提升交通的通達性和便利性?
修建樓梯、電梯連接主幹道,優化通道線路減少繞行時間,重慶對數十個中心城區軌道站點步行便捷性進行提升改造,讓群眾乘坐軌道交通省時省力;推出針對老年人趕場的專線公交、通過微信小程序預約的“響應公交”、直接開進社區或醫院的“小巷公交”……特色公交服務暢通城市交通微循環。
北碚區市民秦世春説:“原來我們小區附近不好打車,也不方便坐公交車。步行至最近的公交車站需要10多分鐘。有了3561路‘響應公交’之後,我們在小區門口就可以坐上公交車,大家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統籌高效利用各類資源,以高質量的民生建設,為群眾營造高品質的生活空間。
消費者在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忠恕沱社區一飲品店外休閒、聊天(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走進大石壩街道忠恕沱社區,一幅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社區展現在眼前——曾經略顯破舊的街道如今整潔有序,翻新的居民樓外墻色彩溫馨;街角的小花園裏,綠植繁茂,老人們悠閒地曬着太陽,孩子們嬉笑玩耍;嶄新的社區服務中心人來人往,各類便民服務和文化活動在這裡熱鬧開展。
作為首批“重慶市優質15分鐘便民生活圈”,忠恕沱社區居民們步行15分鐘內,就能滿足購物、就醫、教育、休閒娛樂等各種生活需求。但誰能想到,這個社區幾年前還是個場地狹小、配套不足的老舊社區。
居民和小朋友在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忠恕沱社區的一口袋公園休閒、玩耍(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從不便到便民的“秘訣”,在於江北區將“高品質生活服務圈”與城市更新、民生建設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為忠恕沱社區規劃了“商業綜合片區”“教育醫養片區”“特色文旅片區”——社區聯動周邊商圈,積極引入各類商家,豐富商業業態;與附近醫院合作,提升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健康理療、日間照料、養老助餐等功能;挖掘社區的歷史文化底蘊,將老廠房改造成特色咖啡館。
年近70歲的社區居民李訓説,以前社區雖在中心城區,但道路不暢、設施老舊、空間不足,生活並不方便,“如今,社區漂亮了,周邊商場、醫院、學校等啥都有,我現在主要任務就是養好身體、享受晚年生活”。
夜幕下的山水之城重慶燈火璀璨、景色迷人(2月2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王全超攝
今年,重慶市計劃&&“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規劃導則、建設指南,建成14個宜居宜業、便捷和諧的高品質生活圈,啟動50個城市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試點,建設“渝鄰匯”社區綜合服務體20個,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間70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重慶,黨委政府正持續用更多的財力物力保障民生、以更精準更細緻的舉措改善民生,一件件民生實事,凝聚成一本本滾燙的民生賬本,描繪出一幅幅暖心的民生圖景,讓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