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慢病管理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4 16:29:53
來源:新華網

聚焦慢病管理 提升全民健康素養 

字體:

新華網北京4月14日電(張悅)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是構築健康社會的重要支撐,也是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路徑。如何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已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議題。

4月10日,由新華網主辦、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製和開發工作委員會(RDPAC)協辦,中國社區衞生協會支持的“2025年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啟動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不同疾病治療領域的醫療工作者和企業負責人從疾病防控、健康干預、科普教育等多元視角,共同探討提升公眾健康素養的方式和路徑。

破解認知誤區 注重預防、早診、早治

疼痛是一個常議常新的話題,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樊碧發&&,疼痛是人體第五大生命體徵,慢性疼痛本身是一種疾病。但部分公眾對疼痛認知存在誤區,有人誤以為“忍忍就好”,老年人也經常忽視疼痛問題。疼痛知曉率、就診率和治愈率低,部分患者對疼痛治療的滿意度更低,建立正確疼痛認知是提升全民健康的關鍵。 

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 樊碧發

樊碧髮指出,面對複雜的群體問題,一方面需加強專業診療體系建設,培養專業人才,運用專業技術和藥物治療;另一方面80%的疼痛診療需求在基層,要重點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如推動基層疼痛醫學中心建設。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宋海慶&&,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病,救治面臨很大挑戰,重點在於預防。腦卒中發病突然、致殘率高,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密切相關。救治黃金時間為4.5小時,必須早識別、早救治,才能降低殘疾風險。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宋海慶

從高危人群篩查到“百萬減殘工程”等措施,提升急性期腦卒中救治能力,社區宣教至關重要。宋海慶介紹,除了國際經典的“FAST”口訣,我國推廣更好識別的“中風120”:“1”是看一張臉是否對稱,“2”是查兩隻胳膊是否平衡,“0”是聆聽語言是否清晰,諧音急救電話120。目前部分城市超過50%的患者能在10分鐘內送醫,腦卒中識別率顯著提升,未來可以加強社區宣教,進一步提升救治效率。  

中日友好醫院減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分享到,肥胖是萬病之源。相較於體重正常者,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32%,腫瘤風險上升42%;肥胖者平均壽命壽命縮短8年,健康壽命減少19年。

中日友好醫院減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孟化

孟化&&,肥胖防治重在“治未病”,要建立正確的肥胖認知。我國居民肥胖主因是油脂攝入過多和運動不足。因此他建議,建立科學的飲食和運動習慣,除了堅持“管住嘴、邁開腿”,飲食方面需要增加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控制高油高脂、糖油混合物及高鹽食物。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在保證基礎代謝的前提下實現健康減重,避免發展至需要醫療干預的程度。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郭淮蓮指出,偏頭痛是一種發作性頭痛,通常表現為單側或雙側的中重度搏動性頭痛,常伴隨噁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症狀。偏頭痛是全球第二位神經系統失能性疾病,是公共衞生主要的問題之一,發作期導致的失能狀態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並可能增加腦血管病風險。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郭淮蓮

郭淮蓮&&,偏頭痛的診療面臨着三大挑戰,包括頭痛專業醫生數量不足、尤其基層醫院側重治療頭痛的大夫短缺,公眾認知度低導致就診延誤以及偏頭痛治療的創新特異性藥物有限,需要從專科建設、公眾教育和加速創新藥物普及等方面努力。

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郭岩斐&&,慢阻肺病是我國第三大慢性病,但公眾知曉率和重視程度遠不及糖尿病和高血壓。數據顯示,我國4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達13.7%,相當於每7人中就有1例患者,全球每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來自中國,患病負擔較為沉重。慢阻肺病常見、可防、可治療,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煙和二手煙、職業粉塵暴露、空氣污染(PM2.5)、家族遺傳史及兒童期呼吸道感染史等。

北京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 郭岩斐

郭岩斐介紹,慢阻肺的特徵是持續存在的氣流受限,由於早期症狀隱匿,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肺功能檢查以實現早診早治。作為慢病,慢阻肺治療的原則是要長期規範治療。治療氣道疾病最好最有效的給藥方式是使用吸入製劑,可以直接作用於靶器官。其中,患者的吸氣流速、手口配合程度及輸出顆粒大小很關鍵,肺內的沉積率越高藥效越好。未來,需要通過加強公眾教育、高危人群篩查和規範治療等措施,提升慢阻肺病的防治水平。

發揮基層優勢 關注長期健康管理

RDPAC執行委員會成員、萌蒂中國董事會執行主席邢軍觀察到,部分公眾存在忍痛認知誤區,以忍耐疼痛為榮、認為疼痛治標不治本,卻忽視了疼痛本身也是一種需要治療的疾病。數據顯示,我國公眾對疼痛的知曉率僅為14.3%,就診率不足60%,完全緩解率不到20%。這反映出不僅僅是患者,在醫生層面也存在對於疼痛的認知不足,尤其是在基層醫療機構。

RDPAC執行委員會成員、萌蒂中國董事會執行主席 邢軍

邢軍建議,要破解這一全生態系統的問題需要多方發力。首先,借助知名醫生和媒體的影響力,提升公眾對於疼痛管理的認知;其次,加強慢性疼痛的醫保覆蓋,提升患者的就診意願;最後,企業發力,將創新的疼痛管理藥品持續引入中國市場,服務患者。邢軍還介紹,萌蒂中國也在盡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動疼痛管理認知度的提高,例如,協助專家加強基層醫生教育;建立護士教育團隊,協助護士做好患者教育工作。

凱西中國總裁兼總經理鄧浩青&&,中國慢阻肺病患者有近1億人次但知曉率僅約10%,肺功能檢測率不足12%,致死率不容忽視。隨着肺功能檢測成為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之一,公眾對對慢阻肺病以及其它呼吸慢病的認知率將進一步提升,這將助力早篩、早診、早管理。凱西已在中國上市三款呼吸疾病産品,還將持續深耕呼吸疾病領域及相關嚴重疾病,加速創新産品在中國的同步研發和上市,擴大産品可及性。

凱西中國總裁兼總經理 鄧浩青

鄧浩青介紹,未來凱西中國將攜手多方構建呼吸疾病防治生態圈,通過政、企、醫、社聯動提升防治水平,惠及廣大慢阻肺病及哮喘患者。不僅包括搭建&&、加強呼吸學術交流,縮小不同區域間診治水平的差異;還包括提升大眾尤其是老年人對於呼吸疾病的認知,促進早篩、早診、早治。凱西中國還將和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合作,深入全國養老機構開展老年人呼吸健康科普,增強其慢病認知、預防與管理能力。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醫療副主任、黨支部書記 楊進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分泌科醫療副主任、黨支部書記楊進&&,緊密型醫共體在慢病管理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如讓糖尿病患者根據病情在不同層級醫療機構間有序流動——高危人群在社區篩查預防,初診或控制不佳者轉診上級醫院,穩定期患者回歸社區管理。通過上下聯動機制,建立社區、二級和三級醫院間的全科與專科醫師協作網絡,既優化患者轉診流程,又通過聯合診療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慢病診療能力。借助數據共享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患者的實時、精細化管理。

北京市海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 閆慧嫻

北京市海淀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閆慧嫻介紹,海淀醫院逐步探索出緊密型合作機制。在糖尿病管理方面形成了特色模式,在推動海淀醫院優質資源下沉的同時,也將技術人才、管理人才下沉到社區。具體而言,專科醫生精準對接專病,協助基層醫院開設糖尿病專科門診,採取進修培訓、聯合診療等方式為基層培養專業化糖尿病專科隊伍。該模式實現了實現對糖尿病的全程、規範化管理,包括早期篩查、併發癥預防、血糖長期管理等重要環節。對患者而言,能在“家門口”獲得專業管理,就診更加高效;出現病情變化時溝通聯絡和轉診更為便捷,在實現精準管理的同時,節約患者時間、減輕了患者負擔。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