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魚水情 溢滿一座城——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三十而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5 10:03:4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濃濃魚水情 溢滿一座城——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三十而立

字體:

  如果把軍隊比喻成守護國土家園的長城,社會化擁軍優屬就是不斷地在構築、加固這座鋼鐵長城。

  作為社會化擁軍優屬的重要載體和典範,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用長達30年的堅守和創新,持續匯集社會各方力量,讓濃濃魚水深情,溢滿上海這座英雄之城。

  融融暖意:排憂解難托起“心中長城”

  2005年4月14日,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成立十周年文藝晚會上演一出現場報道劇《上海人民的驕傲》。主人公是時任上海警備區通信站副政治教導員王慶平。當年2月的一次手榴彈實彈投擲訓練中,為了保護彈體不慎脫手的戰友,他的生命定格在了35歲。

  正當觀眾為王慶平捨身忘我的精神動容時,基金會宣布了一項決定:為烈士年僅6歲的兒子每年資助2萬元助學金,直至其大學畢業。

  和王慶平一樣,許多烈士、因公犧牲和病故軍人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如何在政府保障之外,為其後代創造良好成才環境,成了基金會助學常態化的新課題。

  同年初秋“三屬”子女助學計劃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堅持了整整20年。雖然這些孩子們失去了父輩的庇祐,卻在成長過程中,收穫了一份來自全社會沉甸甸的“父愛”。

  集聚社會力量,為優撫對象送去關愛,這不僅是基金會成立的初衷,更是其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

  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上海一直秉持擁軍優屬的優良傳統。為落實“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擁政愛民、擁軍優屬活動”要求,按照國家、社會、群眾三結合的優撫制度,1993年上海首創社會&&“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

  1995年4月14日,上海市擁軍優屬基金會正式掛牌成立,成為全國首家省級擁軍優屬基金會。

  在各級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熱心群眾的共同支持下,截至2024年末基金會累計募集資金13.61億元,累計支出12.74億元用於數千個擁軍優屬項目。基金會兩度被評為5A級社會組織,榮膺“全國愛國擁軍模範單位”,不僅成為匯集社會力量投入擁軍優屬事業的高效&&,也塑就了社會化擁軍優屬工作的典範。

  基金會的工作重點中,既有政府保障之外社會力量“托底”、幫助優撫對象解困的“雪中送炭”,也有以“智力擁軍”系統工程為代表的“錦上添花”。

  1996年基金會出資100萬元,與上海警備區、上海電視中專聯合開辦“上海電視中專軍人學校”。次年7月學校正式開學,兩年的學制安排可實現“入伍即入學,退伍即畢業”。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這一項目覆蓋人群全面擴展。

  2017年起,基金會每年邀請優撫對象、退役軍人和官兵代表參與“萬人看上海”及“軍功章的榮耀——立功受獎官兵及家屬看上海”活動,迄今為止近十萬人次領略了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風采。

  立足支持“三前”鞏固“三後”,協同社會力量舉辦軍人子女夏令營、晚托班和暑(寒)托班。着眼“優待有加”,組織老年優撫對象健康體檢,為重點優撫對象提供廚衛改造,攜手光明食品集團開展“光明營養計劃”,向重點優撫對象贈送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滬惠保”。

  秉持服務國防、服務軍隊、服務優撫對象宗旨,為政府拾遺補缺,為現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送去關愛。回眸基金會30年發展歷程,作為上海社會化擁軍優屬的堅強載體,它匯集來自社會各方的融融暖意,托起了“心中的長城”。

  深深敬意:尊崇“最可愛的人”

  座談會、成果展、慰問演出、志願服務……建軍97周年前夕,上海用一場“崇敬大會”致敬“最可愛的人”。

  “最美退役軍人”孫超和團隊愛心接力撫養孤老,復旦大學考古團隊為無名烈士尋親,離休幹部郝家潤捐贈百萬黨費,浙江大學生在滬打工為擁軍優屬捐款……大會現場講述的一個個動人故事,讓觀眾體會到了洋溢在這座城市的崇敬之情。

  專題視頻《社會化擁軍優屬崇敬報告》如實記錄了基金會凝聚社會各方力量、組織實施優撫和崇敬項目的探索和實踐,也生動展現了社會化擁軍優屬工作在這座城市獲得的認同和支持。

  “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讓退役軍人成為全社會尊重的人。”隆重熱烈的“崇敬大會”,映射着新時代社會化擁軍優屬工作的重點和核心——讓“崇敬”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如果把“崇敬大會”比作“點睛之作”,持續多年的“擁軍優屬、固我長城”主題系列活動就是上海社會化擁軍優屬的“鴻篇巨制”。

  以“擁軍支前、關愛優撫、尊崇有加、文化宣傳、籌資動員”五方面工作系列集成,以“致敬最可愛的人”“奉獻國防辦實事”“尊崇與關愛”“心中的長城”“固我長城添磚加瓦”五大專題活動牽引,以“崇敬公益事務服務中心、崇敬之家服務&&、崇敬服務聯盟、崇敬守護志願服務、崇敬之愛元旦春節關愛活動、崇敬教育和崇敬英雄專項基金”等力量支撐,上海社會化擁軍優屬崇敬服務呈現出有主題、有系列、成體系的新模式新格局。

  聚財力,引導社會資源傳遞敬意。繼2020年啟動“退役軍人關愛幫扶基金”後,2022年基金會攜手相關公益基金會發起“崇敬英雄專項基金”,同年7月又“跨界”合作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設立1000萬元“崇敬教育專項基金”。

  聚能力,提升崇敬公益服務水平。2022年基金會牽頭成立“美麗園崇敬公益志願服務聯盟”和“崇敬心理健康志願服務聯盟”。前者係公益性、社會化、區域性志願服務集合體,首批成員包括中國福利會等15家單位。後者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為部隊官兵、退役軍人、優撫對象提供“心理按摩”,助其以更健康心態投入訓練、工作和生活。

  伴隨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容,“聯盟”成為上海擁軍優屬知名品牌及崇敬公益志願服務重要載體。

  聚人力,志願服務守護上海英靈。呼應2021年7月施行的《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同年12月基金會組建烈士紀念設施守護崇敬志願服務隊,次年9月實現對上海烈士紀念設施的“守護全覆蓋”。

  精心維護烈士紀念設施,學習宣傳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參與烈士史料收集整理,傳頌英烈事跡……“守護長眠於上海的英靈,讓更多當代年輕人得以理解、傳承烈士革命精神,從中汲取動力。”志願者嚴新兵説。

  在上海,越來越多市民志願加入多元化崇敬公益服務體系。2020年7月成立的上海市擁軍優屬志願服務總隊相繼組建46支專業分隊,五年來累計提供1000多場次志願服務,惠及優撫對象超20萬人次。

  拳拳之心:助力強國強軍

  30年間,基金會呼應部隊建設和優撫對象需求,形成了募集資金連年增長、資産管理良性開展、服務方式不斷創新、各項工作卓有成效的良好發展勢頭,依託社會力量為國防建設築起堅實“靠山”。

  新時代,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持續推進,社會化擁軍優屬如何助力強國強軍?面對這一重大課題,基金會負責人&&,應立足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大局,思考社會化擁軍優屬如何作出新貢獻。

  探索之一:強化科技擁軍,為科技強軍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來基金會加大科技擁軍力度,着眼提升部隊訓練備戰“科技含量”,啟動了多個項目。基金會還支持多家機構,通過科學研究提高官兵訓練的環境和體能適應性。

  探索之二:推進籌資方式轉型,匯集更多社會力量。

  鞏固“基本盤”、發展“意向盤”、探索“創新盤”,推進籌資方式轉型。作為探索“創新盤”舉措之一,2019年9月基金會互聯網公益募捐&&正式開通,讓來自普通民眾、中小微企業的“涓涓細流”匯入社會化擁軍優屬的“汪洋大海”。

  探索之三:創新動員方式,借力互聯網凝聚“新生代”力量。

  從戰爭年代起步的擁軍優屬工作,如何在和平年代與時俱進,更廣泛、更高效地凝聚“新生代”力量?

  2024年5月上海解放75周年之際,基金會“崇敬之窗”小程序測試上線,短時間內便吸引了大量網民。“重走上海解放之路”活動上線不到10分鐘,2000多個名額就被一搶而空。

  “借力”互聯網,創新動員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互聯網語境聚攏更多普通市民,特別是年輕一代,為社會化擁軍優屬事業增添“新生力量”。

  探索之四:搭建&&,為社會化擁軍優屬“聚智”。

  聚力之外,社會化擁軍優屬高質量發展還需要“聚智”。基金會搭建智力支撐服務&&,聯合相關社會組織圍繞重點課題開展研究,助推軍民融合發展。

  探索之五:深化理論研究,探路新時代擁優發展之道。

  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局勢,舉全社會之力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對作為雙擁重要一翼的擁軍優屬提出了更高的發展要求。如何通過深化理論研究,引領實踐工作的創新?

  2020年6月基金會成立社會化擁軍優屬專家諮詢會議和基金會研究中心,重在探討基金會如何提升社會協同和社會動員能力,發揮重要&&作用,開創新時代上海擁軍優屬事業新局面。2024年5月基金會聯手《文匯報》啟動“致敬老兵,口述歷史——紅色史料保護工程”,旨在通過“搶救性發掘”為中國革命和雙擁歷史研究留下珍貴史料。

  推動自身良性發展的同時,基金會又開始着手為全社會擁軍優屬事業再上&階提供理論研究支撐。作為其2025年工作“重頭戲”之一,《擁軍優屬理論與實踐研究》編撰工作正式啟動。

  “而立”之年,邁步從頭越。回眸過去,“30歲”的基金會以其自身成長為社會化擁軍優屬發展塑造“上海樣本”。眺望未來,基金會正持續探索社會化擁軍優屬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為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奉獻拳拳之心。(記者潘清)

【糾錯】 【責任編輯: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