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城·傾聽一座城丨鹽阜平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0 20:34:16
來源:新華社

中國之城·傾聽一座城丨鹽阜平原

字體:

  打開衛星地圖俯瞰鹽城,一片灰褐色地貌沿着海岸線向外海暈染,如同一把打開的折扇。這是國內少有的“無山之城”,全境沒有一處自然山脈。

  這是2024年10月29日在江蘇省鹽城市東&條子泥濕地拍攝的潮汐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海水與陸地的日夜爭奪,成就了絕佳的天然海鹽製作場地。這座以鹽為名的城市,依“海”而生,因“鹽”而建。煙火三&&,灶煎滿天星。海鹽文化的底蘊在串場河裏緩緩流淌,裹着鹽粒的鹹澀,浸潤了千年鹽瀆的歷史脈絡。

  2023年9月6日無人機拍攝的江蘇省鹽城市建湖縣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這是廣袤大地上神奇的書寫——潮汐和大陸碰撞出的這片灘塗至今仍在生長,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濕地和規模最大的輻射沙脊群。

  白鷺棲息在夕陽下東&條子泥濕地(2023年9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海潮漲落間,無數由潮汐往復沖刷而成的水道從大海中現身,像數不清的參天巨樹在廣袤的灘面上生長,形成一片氣勢磅礡的“潮汐森林”。

  這是2024年10月29日在江蘇省鹽城市東&條子泥濕地拍攝的潮汐樹(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孫家錄 攝)

  這裡有藍色星球上最美的遷徒。全球九大遷飛通道中最繁忙一條——“東亞—澳大利西亞”的重要驛站就在鹽城黃海濕地。

  黑臉琵鷺在鹽城東&條子泥濕地上空飛翔(2023年9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1986年,來自北方的馴鶴女孩徐秀娟,懷揣三枚鶴蛋,獨自登上南下列車,輾轉來到鹽城珍禽保護區,人工繁育丹頂鶴的研究就此開始。一年後,她為了尋找兩隻受傷的天鵝,體力透支沉入河中,23歲的青春永遠留在了這片灘塗深處。在鹽城,以生命守護候鳥的生命通道,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這首歌傳唱至今,守護候鳥代代傳承。

  這是徐秀娟與濕地中的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2024年12月15日,丹頂鶴在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棲息覓食。新華社發(湯德宏攝)

  被民間稱之為“四不像”的麋鹿,曾在中國生活數百萬年,20世紀初,麋鹿在中國絕跡。1986年,39頭麋鹿從英國倫敦運抵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飼養。從39年前的39頭,到如今的8200多頭,麋鹿種群數量增長了200多倍,其中野外麋鹿種群數量佔比四成多。

 2024年9月22日在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的黃海野鹿蕩拍攝的麜鹿(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周社根 攝)

  潮涌黃海,浪疊千年。在蔚藍與翠綠的交界處,鹽城正演繹着人與自然最美的協奏。

  群鳥棲息在鹽城東&條子泥濕地(2023年8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統籌:吳煒玲

  編導:趙世蕓

  作者:毛俊、程琳

  配音:趙世蕓

  視覺設計:夏勇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