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9日電(趙海軍)農業強國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根基所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為我國農業未來十餘年的發展錨定了清晰方向,是農業領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指南。新華網潛心十年打造的“溯源中國”&&,以創新的“傳媒+科技+産業”數字經濟賦能模式,已在農業發展的浪潮中激起層層奮進的漣漪。
提升綜合效益 助力産業升級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着重指出,要全鏈條推進農業産業體系升級,提升農業綜合效益。這需要從農産品生産、加工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發力,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新華網“溯源中國”&&在此過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過新華網“溯源中國”發起的“種子計劃”,聯合超過300家産業生態矩陣夥伴,為農産品品牌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在品牌認證環節,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為農産品提供權威、可信的溯源認證,讓消費者清晰了解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信息,極大提升了農産品品牌的可信度和美譽度。在2024世界品牌日莫幹山大會-鄉村振興與産業幫扶大會暨新華網“溯源中國”“種子計劃”專場活動中,來自吉林、雲南、青海、湖北等地眾多的特色農産品借助溯源中國&&進行推介,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豫農優品、江漢大米、舒蘭大米等區域公用品牌入駐溯源中國可信區域公用品牌行列,品牌價值得到顯著提升,有力推動了當地農業産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産業上下游協同進步,實現農業産業體系的升級優化,契合了規劃中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的要求。
強化科技支撐 推動創新應用
規劃強調要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從育種技術到農業生産過程中的智能化管理,科技的應用無處不在。新華網“溯源中國”&&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方面發揮着橋梁作用。
溯源技術本身就是科技在農業領域的創新應用,通過為農産品賦予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證”,實現對農産品質量安全的精準把控。這一技術的推廣應用,促使農業生産經營主體更加注重科技在生産過程中的運用,倒逼其改進生産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同時,新華網“溯源中國”&&在運營過程中,能夠匯聚大量的農業産業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挖掘,可以為農業科研機構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參考,助力農業科研人員針對性地開展科研工作,研發出更符合市場需求、更有利於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和質量的新技術、新産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落地,為農業強國建設中的科技支撐強化貢獻力量。
銜接農戶與市場 促進體系完善
全環節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規劃中的重要任務之一。小農戶作為我國農業生産的重要主體,如何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關乎農業強國建設的全局。
新華網“溯源中國”&&的産銷對接功能,為農戶與大市場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一方面,&&利用自身強大的傳播優勢和廣泛的渠道資源,幫助農戶的農産品打破地域限制,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解決農産品銷售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的大數據分析,能夠將市場需求信息精準反饋給農戶,引導他們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種植養殖結構,實現農産品的精準生産。在一些偏遠地區,部分農戶通過與溯源中國&&合作,將自家特色農産品進行認證和推廣,原本滯銷的農産品找到了銷路,收入得到顯著提高,並且在與&&的合作過程中,農戶逐漸了解市場規律,學習到現代經營理念和技術,逐步實現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推動了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完善發展。
提升生活水平 服務和美鄉村
高質量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升農村現代生活水平,是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目標。鄉村不僅要實現産業興旺,還要實現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新華網“溯源中國”&&通過助力農産品品牌建設和産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為提升農村生活水平奠定了物質基礎。同時,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方面,&&的溯源體系可以對農産品生産過程中的綠色環保標準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和展示,鼓勵農業生産主體採用綠色生産方式,減少農業面源污染,促進農村生態環境改善,助力打造宜居鄉村。此外,溯源中國在品牌傳播過程中,注重挖掘農産品背後的地域文化、農耕文化等,通過宣傳推廣,增強了農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有利於傳承和弘揚優秀鄉土文化,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為我國農業發展繪製了宏偉藍圖,新華網“溯源中國”&&憑藉自身的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和創新模式,在農業産業體系升級、科技應用推廣、經營體系完善以及鄉村建設等多個方面與規劃目標緊密契合,成為推動規劃落地實施的重要力量,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推動我國農業朝着更高質量、更具競爭力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