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半球連亞非!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了解到,我國科學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上萬公里星地量子通信,為實用化衛星量子通信組網鋪平了道路。這一新突破意味着,量子技術將重塑通信及相關産業,不再只是停留在腦海中的未來圖景,全新的技術應用、産業模式將走進現實。目前,多家上市公司、細分龍頭企業已紛紛布局這一新賽道。
業界認為,作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的量子科技應用領域,量子通信有望成為國家信息安全和新基建的重要支柱,期待更多政策加碼助力。
為量子衛星通信組網鋪平道路
據了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廖勝凱等科研人員與國內外多個科研團隊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微納衛星與小型化、可移動地面站之間的實時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在單次衛星通過期間實現了多達100萬比特的安全密鑰共享,並在中國和南非之間相隔12900多公里的距離上建立了量子密鑰,完成對圖像數據“一次一密”加密和傳輸,為實用化衛星量子通信組網鋪平了道路。
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研製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密鑰分發。由於“墨子號”量子衛星無法直接覆蓋全球且成本較高,發射多顆低成本量子微納衛星並實現組網運行,已成為構建高效率、實用化、全球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迫切需求。
本次洲際量子通信使用的是量子微納衛星“濟南一號”。“以前要實現一次星地間的量子通信,大約需要三四天時間,現在已經可以實現實時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濟南一號”項目負責人廖勝凱説,“濟南一號”的載荷重量只有約23公斤,重量不到“墨子號”的十分之一。
此次重大突破給未來發射多顆微納衛星構建“量子星座”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為大規模實用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更為量子互聯網的全球部署開闢了新的發展路徑。
産業鏈搶先布局新賽道
目前,我國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已建成超12000公里,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東北等區域的17個省市約80座城市,成為全球領先的運營級量子骨幹網絡。政務、金融、能源、電信等高等級信息安全領域,均有量子通信技術的標誌性應用。
這背後離不開産業鏈相關公司的搶先布局。近年來,三大運營商持續推進量子科技領域的基礎應用研究和産品創新研發,搶佔量子通信發展制高點。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也在互動&&上披露了各自在量子通信産業鏈上的部署。作為國家量子産業聯盟首批會員單位,神州信息(000555.SZ)已是量子保密通信幹線的重要服務商之一;楚天龍(003040.SZ)&&,公司持續推動量子加密等技術在嵌入式安全産品中的創新融合應用,已批量供貨量子通信卡等相關産品及服務;光庫科技(300620.SZ)的波分復用器等通用光纖器件産品可應用於包括量子通信在內的光通信領域;陜西華達(301517.SZ)生産的電連接器及互連産品應用範圍覆蓋了各類高軌衛星、低軌衛星、載人飛船等航天各個領域,相關産品已在“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上應用;吉大正元(003029.SZ)致力於量子通信、量子隨機數發生器等相關量子技術與密碼技術的結合,且與行業頭部公司形成了密切合作。
業界認為,量子通信是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的量子科技領域,其在加密通話和信息安全方面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未來,隨着量子網絡與經典通信網絡的深度融合,以及更多行業應用的滲透,量子通信有望成為國家信息安全和新基建的重要支柱。
政策護航未來産業發展
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前沿領域,量子科技的戰略地位也在不斷躍升。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製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産業。”中國銀河證券發布的研報稱,量子科技産業已被確定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預計其支持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
2025年1月,工信部在其組織開展的2025年未來産業創新任務揭榜挂帥工作中,提出圍繞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三大方向,擬部署17項揭榜任務,以推動量子技術在醫療、交通、能源、金融等領域應用落地。
各地也在紛紛瞄準這一前沿賽道。例如,安徽省提出,今年將加快建設量子科技和産業中心;山東省提出,加快培育濟南量子科技等特色園區,高標準建設未來産業先導區;湖北武漢也提出,培育壯大量子科技、先進半導體等13個細分領域。
不過,量子通信技術從實驗室到大規模應用,還需面臨技術、政策和産業化等多重挑戰。
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級工程師周雷認為,可以通過發布場景清單、打造示範性工程、釋放更多高價值場景等手段,將政策資源轉化為市場機會。
還有專家建議,可以發揮政策“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比如將量子通信設備、量子計算雲服務等新技術納入政府採購目錄,鼓勵公共機構、國有企業等應用新技術、新産品。(記者 李保金 徐海濤 陳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