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人類學者,他們並非完全埋頭於文獻、田野筆記和理論研究,而是通過攝影、紀錄片等方式進入“田野”。他們不僅需要具備人類學的理論素養、遵守學術規範,更要掌握攝影、剪輯等技術。他們的工作既是學術研究,也是藝術表達。
影視人類學,是人類學領域的較新分支,近年來在我國發展迅速。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教授及博士生導師劉廣宇便是影視人類學者中的一員。過去8年,他將春節等非遺項目作為“田野”精耕細作,以獨特的視角研究民俗文化,用鏡頭語言講述着耳目一新的非遺故事。
大學教授8年“追春”
在遙遠的哥斯達黎加,離家多年的曾福財,穿着喜慶的紅色唐裝,在春節前夕踏上了漫漫歸鄉路。經歷兩次飛機中轉,跨越上萬公里,他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繞的中國。
當他的身影出現在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時,等候已久的妻子和女兒快步迎上前,送上了一束馥鬱芬芳的百合花。這溫情脈脈的畫面,是紀錄電影《行花街》開篇暖人心扉的場景。
於廣東人而言,每年農曆臘月廿八到除夕,買花、逛花市(也稱“行花街”)是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堪稱過年期間的頭等大事之一。這不單單是為生活添一抹春天的明艷色彩、增幾分清新氣息,更寄託着人們對新年的美好祈願。2021年,飽含着嶺南風情的“行花街”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行花街》作為當下唯一一部聚焦此新春盛事的紀錄電影,多維度忠實記錄了享有“百年花市”美譽的廣州市越秀區西湖迎春花市在2024年舉辦的全過程。這部飽含匠心的作品背後是國內非遺影像研究領域的學者劉廣宇及其團隊歷時一年半的精心打磨。
過去8年,這位大學教授打造了3部與都市春節相關的紀錄電影——2017至2019年,他專注於記錄春節期間四川自貢的綵燈文化,《傳燈》將自貢燈會的璀璨光影與人文故事娓娓道來;2020至2022年,他將鏡頭聚焦於成都—上海K352/1次列車上的人與事,以細膩的筆觸捕捉到《列車上的春節》中的人間百態;2023至2024年,《行花街》則對準廣州市越秀區西湖迎春花市,講述花朵綻放中的節日溫情。
成都初春的一個下午,記者在天府藝術公園見到了這位兼具紀錄片導演身份的大學教授。午後的陽光下,談起自己的專業領域,他兩眼放光。“一部優秀的節日影像志作品就像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既能在歷史的長河中溯源,又能在現實的土壤裏扎根,展現出深邃廣袤的視野;既要像一場鮮活生動的節日慶典,又要有浪漫主義的溫情底色。”他説。
細細品味劉廣宇“追春”8年的作品,便能體會這些話的含義:三部紀錄電影都以普通人的平凡故事為切入點,展開多線交織的敘事,沿着不同的線索,觀者推開一扇扇“窗”,便能看到那些絢麗圖景背後的人間煙火。
無論是剛剛喜得貴子就即刻遠赴美國菲尼克斯製作Lights of The World綵燈嘉年華的四川自貢綵燈企業家李斌,還是為廣州花市服務了40餘年“辛苦並快樂着”的政府工作人員陳碧霞,影片通過這些普通人的故事,將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生命力細膩地呈現給觀眾。
而這些打動人心的鏡頭背後則是海量的素材,每一幀都凝聚着劉廣宇及其團隊的心血。《傳燈》的拍攝素材近30TB,《行花街》更是高達約36TB。“我們就是要從這海量素材裏精心雕琢,發掘、營造、昇華出中國節日與中國非遺的獨特魅力。”劉廣宇説。
幾部影片的拍攝,少則一兩年,多則三四年,這意味着那些年的春節裏,劉廣宇和團隊成員都在外奔波,只顧記錄着別人的節日。劉廣宇曾兩次動員家人到拍攝現場所在的城市跟他一起過春節。由於拍攝條件所限,以及繁重的拍攝任務所迫,2018年,80歲的母親不願給他增加負擔,堅持在拍攝團隊位於自貢的臨時住處搭地鋪休息。2024年,他的妻子患着重感冒,獨自在廣州的賓館裏度過了除夕夜。這些都讓他無限地內疚和自責。
“當下,無論是新聞報道、媒體紀錄片,還是大眾隨手拍攝分享的新媒體短視頻,都從各自角度記錄、展現、詮釋着春節。而我們則將影像志的理論與方法融入紀錄電影的創作中,在深入描摹的基礎上,將春節存續與變遷背後的組織脈絡、人文情懷以及時代脈搏清晰勾勒。”劉廣宇説。
2024年12月4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春節由此完成了驚艷世界的華麗蛻變,從華人的傳統佳節一躍成為全球共同慶賀的新年盛俗。
一時間,劉廣宇的這些“老作品”被業界廣泛地討論起來。
在他看來,之所以能精準地預判學術“熱點”,在於將學術研究深深扎根於現實。“只有敏銳捕捉社會的文化需求,方能磨礪出學術敏感性,進而産出具有前瞻性與價值的研究成果。”他説。
影像為“筆”書寫“史詩”
20世紀90年代,碩士研究生畢業的劉廣宇被分配到四川有線電視台,參與籌建工作。在近10年的影視從業經歷中,隨着創作實踐的不斷積累與深入思考,他逐漸清晰地認識到:藝術作品唯有與社會緊密相連,才能綻放出更為璀璨的光芒。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對藝術作品的傳播路徑與效果産生了濃厚興趣。
將學術研究的新起點放在鄉村,放在一些看似“冷門”的領域,劉廣宇有他更深的思考和更敏銳的學術自覺。“我有兩個基本的認知判斷:第一,不了解鄉村,就很難理解真實的中國;第二,不眼光向下,就很難獲得學術的長久生命力。”劉廣宇説。
2003年起,他將關注焦點投向鄉村文化,潛心研究中國農村電影放映,試圖探尋影視藝術在廣袤鄉村大地上的傳播密碼。
2005年,時年41歲的劉廣宇開始攻讀博士學位,將興趣融於學術研究之中。他扎根重慶江津,繼續對新中國農村電影放映進行深入研究。在此過程中,他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從單純的影視領域向社會學、人類學拓展。
2013年,他成功申報獲批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節日影像志”的一項子課題: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江壩村蟹螺堡子的爾蘇藏族“還山雞節”,自此與“中國節日影像志”以及非遺影像結下不解之緣。
此後十余載,他一心撲在了以節日體系為核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上,努力探索非遺影像表達的新路徑。
“中國節日影像志”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組織實施的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借助影視技術這一有力工具,如實記錄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節日,力求客觀呈現中國節日的當下風貌。
“這是國內首次系統開展的傳統節日拍攝記錄工作,嚴格遵循影視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以影像志的方式記錄鮮活的中國傳統節日。”劉廣宇説。
近些年來,伴隨我國文化事業的大發展,尤其是傳統文化強勢回歸,“傳統節日”日益成為一個承載海量物質與精神文化遺産的複雜而關鍵的文化符號,吸引着各界目光,也成為學術界的重點研究對象。“我們迎來了做非遺影像記錄最好的時代。”劉廣宇感嘆,“中國影視人類學領域一定會誕生出許多無愧於時代的佳作。”
精心築夢非遺新征程
在潛心創作非遺影像作品之餘,劉廣宇還懷揣着一個宏大願景——吸引更多學者投身中國非遺影像研究領域,匯聚各方力量,在學界掀起關注、研究中國非遺影像的熱潮,催生更大範圍的學術自覺。
2022年,他聯動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全國60多所高校的相關院係,牽頭成立“中國高校非遺影像研究聯盟”,搭建起“非遺影像研究”微信公眾號這一純公益學術交流&&,為日後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民族影視與非遺影像專委會在非遺影像研究上築牢了根基。
身為非遺影像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劉廣宇雖身處學術的象牙塔,但內心深處更渴望這些凝聚心血的非遺影像作品能走進尋常百姓家。
2025年,他計劃攜三部有關春節的紀錄電影開啟全國多地巡展之旅,期望借此激發更多城市去挖掘、傳承本土城市民俗,緊密結合當下蓬勃發展的文旅融合大勢與産業升級浪潮,打造一張張獨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名片。
深耕非遺影像領域十余載,在劉廣宇看來,在數字化浪潮奔涌的當下,生動鮮活的非遺影像可以被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諸多關鍵環節,無疑是保護非遺的重要手段;而以影像留存非遺更是為非遺的多元化傳播插上了翅膀。借助紀錄片、動漫乃至VR、AR等前沿技術,非遺能夠突破時空限制,觸達最廣泛的受眾群體,實現影響力的最大化。
劉廣宇的心中有個宏偉的理想——用影像調查勾勒出中國非遺的版圖,讓世界透過這一版圖,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認識和理解中國,對此他滿懷信心。 (記者沈伯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