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祝福-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2/07 10:32: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八桂祝福

字體:

  請允許我把新春祝福送給你們。

  ——你們,是我在八桂大地的採訪對象。

  2024年春分時節,當南寧的葉子花火紅綻放時,我幸運來到這一塊山海相連、多姿多彩的土地工作,禁不住好奇地想象:

  我將會遇到什麼樣的人民,體驗到什麼樣的民風,感受到什麼樣的民性?

  ……

  一

  祝福你們,咖啡樹上結出更芳香的果實。

  2024年10月,我們隨機來到廣西最西部的鄉鎮——百色市西林縣馬蚌鎮。在這塊廣西、雲南、貴州交界之處,珠江上游的南盤江斜坡上,有一個漢、壯、苗等多民族聚居的平寨屯。不止於“三遷”的奮鬥經歷,令人動容。

  52歲的張春偉,高顴骨的臉龐上不時涌起真誠的笑意,瘦削的身材好像蘊藏着使不完的勁。

  1994年,下游不遠的隆林縣天生橋水電站截流,這項重點工程承擔着為廣西以及廣東發電的使命。

  時年20多歲的張春偉,扭頭看著世代居住的房屋和賴以為生的田野,即將淹沒於水中,擦乾淚水,向山坡上後靠“一遷”,和鄰居們苦幹建起了新的居住點。

  往後的日子怎麼過?村民們一度迷茫。精明的張春偉和一些鄰居在每年秋冬河水降低時,挖出河床下的樹根,用刻刀做成根雕賣錢。如今,他家的客廳還擺着一些捨不得賣的造型根雕。然而,河底的樹根很快挖光了。

  2000年後,他和30多戶村鄰把目光瞄準了山下的湖水,放下了460個網箱養魚,一年賺10多萬元的不在少數。這是“二遷”。

  然而,隨着像他一樣“靠水吃水”的沿岸村民以及企業越來越多,魚飼料一箱一箱甚至成車傾瀉入湖,過去清澈的江水到2017年居然成了劣Ⅴ類水。

  2018年以來,百色地區開始整治網箱養魚,相應&&了補償政策。畢竟這個行業利潤高,有的養殖戶利用三個省份交界的特殊地理,拖着網箱打起了“遊擊戰”。張春偉和平寨屯的村民們又帶了頭,不到半年就全部拆除了網箱,再一次洗腳上岸,通過種杉木、油菜、砂糖橘實現“三遷”。

  當我們到來的時候,張春偉和鄰居們已經開始勇敢地探索生産的“四遷”了。4年前,青年小夥農前朝扛着投影儀進屯宣傳咖啡種植,第一個“吃螃蟹”的張春偉率先試種了兩畝多。2024年挂果後由小農的公司保底收購,一家人發現收入高於傳統的杉木種植,勞動強度低於砂糖橘,決定爭取把其他杉木地改種咖啡。

  我們遇到了前來平寨屯夜訪指導督促咖啡管護的農前朝。這些年為咖啡歷經艱辛,年輕的他有着超出年齡的沉穩。

  小農非常感謝張春偉,正是因為他敢於冒險,配合自己開始“星星之火”般的最先種植,才吸引不少村民跟進,如今全縣咖啡種植發展到1000多畝。在自治區政府部門支持下,西林縣正通過建立苗圃、發放種植補貼、支持加工等方式,在廣西各縣市區當中領先培育咖啡産業。

  農前朝父子本身就是敢於創新的鄉土模範。他的父親是一位頭腦靈活的鄉村創業者,當前些年琢磨尋找新的致富門道時,他發現了馬蚌鎮一條小路旁的民房前,有兩棵中間結着一簇簇青果的樹。可是村民們誰都不認識,他的父親拍攝圖片求教,確認這竟是咖啡樹!

  原來,20多年前,村民到南盤江對面,撿了2棵據説是雲南保山帶回的種苗,就在門口栽種下來。

  難道我們這個地方適合種植咖啡?兩棵樹帶來靈光閃現後,父親從盛産咖啡的雲南保山市請來了一個師傅。沒想到過程如此艱難,在試種過程中,雲南師傅突發心肌梗塞走了,第二個師傅也得了大病,父親身體也亮了紅燈。接班的農前朝,自己也兩次暈倒在地裏。

  “我曾想放棄,後來看到老婦背種苗上山嶺,覺得不能對不起他們,於是又堅持下來了。”農前朝用手指着對面山坡上高過人頭的大片咖啡林,平靜而又堅定地告訴我們:

  為了咖啡,師傅“一條命搭進去了”,自己未來這條命,“也要係在咖啡樹上”。

  二

  祝福你們,回鄉就業不再品嘗離別之苦。

  從南寧往東,跨過北流河,在大容山腳下容縣十里鎮的一處普通廠房裏,我們如願找到了譚臘琴。她穿着紅色外衣,胸前係着藍色圍巾,正全神貫注地為工藝品上色。廠長誇她用心,手上的活細,因此産品品質更好。

  三個月前,我們在玉林市區“玉商玉工回歸”座談會上認識。2023年11月,在廣東打工多年的譚臘琴,回到了婆家十里鎮,在家門口的工藝品廠找到了工作。她出生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農村,我曾經去這個縣採訪過,大婁山脈與武陵山脈交錯地帶,烏江穿縣而過,脫貧之前曾屬於全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出生於1987年的她,初中沒讀完就坐長途客車到深圳打工。先是在鞋廠,後來在電飯鍋廠、電子信息廠。説起過往的艱辛,感性的她忍不住落淚,又接着笑了。也許是小時候經歷的艱難,使她特別珍惜家庭團聚的親情。

  她擦着眼角的淚花説,就近上班,可以顧家,彌補了多年在外的親情遺憾。

  回家不久,公公生病走了,她慶幸自己因為回鄉得以陪伴照顧了一段。“盡到了一點孝心。”她雙眼放光説,再也不用飽嘗過去常年與兩個孩子離別之苦,孩子們放暑假了,她不但教他們種菜,還帶到工廠來了解工藝——她掩飾不住回鄉務工的喜悅,深深感染了我們。

  還記得多年前,每年春節前夕從廣東返回廣西的“摩託大軍”嗎?近年來,這支隊伍越來越少,除了鐵路運力增加、自駕小車外,越來越多的人因為珠三角不少産業轉移到廣西而回鄉創業、就業,也是重要因素。

  她的工作是否穩定?是在一家什麼樣的工廠?帶着這些疑問,我們尋訪而來,她見到我們也很開心。在珠三角工廠相識成婚的老公,和她同時回鄉,在村裏的山上辦了一家養殖廠。

  廠長其實就是鄰居,是一位頭髮只留頭頂一截、向後鋼針般倒梳,顯得洋氣的壯年小夥。工廠在經歷疫情3年物流不暢、客戶流失的難關之後,如今業務恢復。

  他初中畢業就到珠三角闖蕩,憑着唱歌的技藝到酒吧駐唱。“客人點什麼歌就唱什麼,像點唱機。”從東莞、深圳,到珠海、汕頭、汕尾,廣東基本跑遍了。和銷售啤酒的湖南籍女友結婚後,他進了番禺一家工藝品廠。幾年後的2015年,他得到老闆的支持,將生産線遷到自己家鄉,入了股份負責生産管理。

  “那一個星期,我給家人和親戚一個一個打電話,我要回來了!我要回來了!”他滿臉含笑,雙眼放光,揮舞雙手,對當時的激動興奮仍然記憶猶新。

  建廠的這塊地是向左鄰右舍租來的。跟在廣東比,工廠運行的成本低了。“上有老,下有小。明顯的好處是大家可以照顧家庭。”他説,工廠管理更人性化,有一些婦女下午4點半回學校接完孩子再來工廠,“不回來也可以”。

  和容縣相鄰的北流市,是廣西縣域經濟總量最大之地,自古以民營經濟活躍著稱。在一家大卡車排隊運貨的工廠,我們見到了儒雅的顧和。學外語、做外貿起家的他,前些年離開多年打拼的廣東,回到家鄉辦起了節能建築材料廠。2023年,他還利用人脈引進了8個上下游相關項目,延長産業鏈條。

  他感到特別幸福的是,回家創業不但可以和父母團圓,還可以隨時眺望工廠背後的一座山峰,那是中學春游時登臨之地。

  三

  祝福你們,靠靈活的頭腦拿到海內外訂單。

  容縣是中國有名的“沙田柚之鄉”,柚子以脆嫩清甜著稱。容縣萬畝沙田柚種植有限公司是當地一家知名農業企業,2024年12月,我們在寬闊的倉儲物流車間,第一次看到如此多的柚子,堆成一座座青色、黃色的小山。它們經過機器區分個頭、顏色、甜度的篩選,裝箱打包寄往各地。

  創始人彭遠,説話不緊不慢,但是腦袋轉得很快。他自稱年輕時在廣東打工“敲螺絲釘”,後來賣農機,8年前帶着所有積累回家鄉種沙田柚。這些年,他從泰國引進新品種青柚、紅柚試種。為了改良土壤的有機品質,他還從內蒙古運來羊糞。在政府支持下,他開發出品了柚子汁飲料,還將柚子皮加工成柚子幹。為了推廣銷售,他從玉林本地請來主播網絡直播,計劃2025年春天面向社會開展認養柚子樹以增強消費黏性的推廣計劃。

  讓他講起來樂呵呵的是,他又開發了柚子的“新功能”——他得知廣東一家餐館做鮑魚用上了柚子皮,於是送貨上門推薦容縣柚子皮脆、綿的優勢,拿到了訂單。一斤柚子皮賣15元錢,可分割成多片,餐館一份鮑魚菜只用三四片,就能夠賣貴一些。

  柚子薄皮可以美容,柚子花還可提取精油……彭遠對柚子事業充滿了希望。

  和彭遠搭檔把柚子産業做大的封家海,個子不高,頭腦靈泛,其實他的主業是辦工廠。

  1995年從容縣家鄉前往廣東打工的他,很快掌握了一流的集成電路板鑽孔技術。鑽孔時下面要墊一塊薄薄的木板,由於電路板精度高,對墊板的質量也有精細要求。他想到家鄉盛産木材,而且工業園就有知名板材企業,於是回來在板材企業旁開了一家墊板廠,為大批知名電子行業品牌企業服務,如今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子線路板專用墊板供貨商。

  2024年,他的公司在越南建立了海外倉,産品運到越南後可以放存海外倉分銷,有利於提高物流效率,降低運輸成本。

  比封家海“出海”還要早很多年,壯族女性黃連將將編織品賣到歐美。博白縣是戶籍人口過190萬的廣西人口大縣、客家人大縣,博白人靠着一雙靈巧的手,將編織工藝品銷往世界上60多個國家和地區,編織成為全縣的支柱産業之一。

  在一家陳列着千姿百態手工編織品的工藝品公司,我們見到了一身西服、正接待廣州來的外貿客商的黃連將。當年23歲的她,從廣西西部的百色山區來到廣西東南部靠海的博白,第一次在編織行業務工,如今成了全縣同行的領軍人物。

  她拿起一隻碗形的小巧編制籃告訴我們,這就是疫情期間拯救了公司的一款産品。2020年疫情發生後,海外很多商場、超市關閉,導致公司訂單劇減,危急之中,黃連將判斷居家時間較長的外國人會多做麵食,安排設計後抓緊組織農民生産麵包籃。這款産品成為使公司轉危為安的主打産品,如今仍然有相當的市場。

  她坦言出口之路並不平坦。前不久有一批編織輔助用的金屬材料在出廠環節質檢並沒有問題,後來在運輸路上出現檢測指標超標,導致公司受到損失。

  我們現場見到了從家裏騎着電動車馱着幾十個編織籃前來送貨驗收的大姐。“公司聯結着21個鄉鎮900多戶農民,有50多名固定員工。”黃連將説,不管將來有多少不確定因素,自己會“堅持編籃子”,把鄉親們帶入更美好的生活。

  四

  祝福你們,在南疆的打拼順利豐碩。

  在廣西,我不止一次遇到了前來打拼的外省人。他們常常讓我聯想到歷史上遷徙到廣西的客家人,聯想到他們祖先的勵志之語:“只要有一抔土,一瓢水,我們就能活下來。”

  在博白一個正在由梅州企業家建設、承接珠三角紡織産業轉移的産業園。寬闊的廠房裏,一條生産線正在機器聲中運轉,年輕的廠長吳鴻旺比陽光還燦爛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們。

  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對比外地環境逼仄的舊址,現在廠房寬了,可以集中生産,另外,新園區統一供熱供水,容易形成一支因靠近家鄉務工從而穩定的工人隊伍。“對比可降3到5個百分點的成本。”

  雖然物流不大方便,但他相信隨着園區的企業越來越多,問題肯定可以解決。

  他的信心,還來自玉林正在加速成為國內牛仔褲中心基地的趨勢。

  牛仔褲這個行業做加工和貿易的,很多是潮汕普寧人,在普寧又主要集中於佔隴、湯坑一帶,吳鴻旺是佔隴人,妻子則是湯坑人。

  “吃苦耐勞,敢拼肯幹,是大部分潮汕人的品質特質。”2008年從廣東工業大學畢業後,吳鴻旺就進入佛山大瀝鎮的平地市場,試水牛仔面料銷售。三年後,創立紡織有限公司,打造自己的品牌,2023年在博白新建工廠。

  他是一個熱心的人,兼任了紹興柯橋區牛仔面料流通協會名譽會長、廣東工業大學創業創新學院導師和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法院人民陪審員。

  他沒有跟隨一些同行把企業轉移到越南,信心來自腳下的土地:“中國國內的市場足夠大。”而且,在廣西“打開門就是越南,走兩步就到東盟”,為將來企業拓展東盟市場也創造了地利。

  巧的是,在離博白不遠的玉林市福綿區生態紡織服裝産業園,我們走訪的一家紡織有限公司的老總方涌冰,也是潮汕普寧人。

  一棟安置着多樓層現代化紡紗機器的新廠房門口,我們見到了方涌冰,56歲的他有着與年齡不相稱的古銅色臉龐,額頭上密布着與年齡不相稱的波浪形皺紋,每一條皺紋裏似乎都隱藏着奮鬥拼搏的故事。

  從2015年進入紡織行業,先後在湖北、東莞辦廠的他,將打拼所得全部投入了這個全新工廠。相比在東莞的老工廠,如今的工廠設備更現代化、産業鏈條更長,利潤也更高。

  近10年前,玉林市福綿區緊抓承接廣東轉移而來的紡織企業機遇,又配套治污、供熱等公共設施,成為企業家集聚的樂園,超過10萬人就業,有“世界牛仔褲之都”稱號。牛仔布生産主要有三個環節:漿染——織造——後整。如今,玉林不僅在第一個環節密布工廠,在織造環節也在加強,産業鏈越來越完整。

  “一年365天,我355天在這裡。”方涌冰用手指着腳下工廠的土地,回應我們每年休假情況的提問。他過着外人看來苦行僧式的生活,每天基本7:50到辦公室,晚上11:30前才回到宿舍。平常沒有什麼娛樂活動,全部的精力都在工作上。然而你從他身上,感覺不到抱怨和勞累,因為他全身散發着創業的拼勁和堅韌。

  他説,自己這麼拼命幹,是因為能夠為500個工人提供穩定的就業,為社會提供稅收,為兒女、孫輩創造更好的條件。

  “沒想過什麼時間退休,打算幹到不能幹為止。”老方渾身是勁。

  五

  祝福你們,從心靈流淌出的歌聲更加動聽。

  2024年的春天,在南寧青秀山公園,我曾現場邂逅了“廣西三月三·八桂嘉年華”的啟動儀式。在漫山遍野紅彤彤盛開的葉子花海洋中,穿着各式民族服裝的人們站在一層層花海中間,放聲歌唱《我和我的祖國》,深受感染的游人們情不自禁地拍照、錄像,並且一起歡快地歌唱。

  如果你去柳州,去了竹筍一樣挺拔豎立在市中心、可以360度環看美麗柳州城景的魚峰山腳下,你會見到四面八方而來的山歌手、歌隊在這裡獨唱、對唱,並通過立在架子上的手機直播,將歌聲傳到各地。

  如果你稍微停頓下來,和一位大姐聊幾句,她可能馬上現編一首為你“量身定制”的歌,並且當場唱給你,讓你感受到歌聲中的熱情、歡快。

  山下的湖中根據傳説佇立着歌仙劉三姐在此騎魚升天的雕塑。當地舉辦多屆“魚峰歌圩”全國山歌邀請賽,培育了柳州“魚峰歌圩”非遺傳承人7人、“柳州山歌”非遺傳承人14人。

  2024年10月,我們來到桂西百色市區出差,夜宿之地就在右江河畔,晚上11點沿着河岸漫步,夜色漸深,路人稀少,我們被一陣一陣低沉卻極具穿透力的歌聲吸引到了一個亭子裏。

  亭子裏並沒有燈光,藉&朦朧的夜色,我們意外發現,原來有這麼多人聚集在這裡。他們大部分是中年人,有男有女,有的圍坐在石桌子旁邊,有的坐在長廊上。獨有3個人站立,倚着柱子,面對面,表情嚴肅,一人好像經過思考唱出幾句後,稍緩,另一個人引吭高歌,再稍緩,人群中爆發出低沉有力的伴唱……

  我們聽不懂他們的歌聲,卻能感受到他們的投入和歡喜。悄悄地一旁小聲打探到,他們大多是近年來進到百色城裏居住的周邊縣少數民族群眾,原來在家鄉就喜歡唱歌,後來有人發現這個亭子離居住區比較遠,唱歌不擾民,於是一帶二,二帶三,白天各忙各的活,晚上就相約一起來唱歌。他們圍成不同的圓圈,一圈人是一組,每一組根據上一組人的唱詞對歌。

  “我們唱上癮了,有時夜深都不願回家。”其中一位小聲微笑地相告。

  流行於右江流域,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為襯詞拖腔而得名的千年壯族“嘹歌”,記錄了壯族耕種、婚戀、歷史等風俗,成為平果市等地的文化名片,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以歌為樂,在廣西很多地方,歌唱如同餐飲是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在西林縣馬蚌鎮平寨屯,我們遇到的村民不分男女,大都像“劉三姐”張口能唱,《西林是個好地方》就是經常縱情合唱的一首:

  “好山好水好風光哎,砂糖橘甜(來)茶葉香,這裡的妹子喲是好姑娘,西林是個好地方咧,這裡的人們熱心腸哎……”

  ——歌聲讚美家鄉,歌聲化解辛勞,歌聲抒發情感,歌聲愉悅生活。歌聲是理解這裡人心靈的一扇窗戶。

  歷經夏的短暫沉寂,葉子花在秋冬又鮮艷地裝點南寧的大街小巷。

  2023年末,廣西常住人口為5027萬。有幸遇到的你們,僅僅是其中微小的部分。但是我不能否認,我認為已經感悟到了開篇三問的一些答案了。

  ——這裡的故事是多麼生動、鮮活、有趣,這裡的民風是多麼的淳樸、勤勞、樂觀,這裡的民性又是怎樣的聰慧、堅韌、開放!

  想到他們,你難道不感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敬重,一種克服困難的信心,一種勇往前進的力量?這樣平凡卻又深深觸動激發你的人民,在祖國各地何嘗不處處皆是?

  請允許我把葉子花一樣絢爛而長久的新春祝福,獻給採訪路上遇到的你,獻給大地上的你們吧。(記者 段羨菊)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