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千年大運河畔的耕讀新聲-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2/07 10:32: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千年大運河畔的耕讀新聲

字體:

  晨光熹微,透過輕搖的蘆葦叢,露出斑駁的陽光,灑落在大運河淺淺的冰面上。

  與大運河的寧靜不同,新春將至,相距不遠一處別致的民居前,或長輩懷抱幼兒,或學童攜手並肩,紛紛推門而入,這裡便是天津市靜海區陳官屯鎮呂官屯村最新開闢的家風家訓館。

  “春節前回鄉的人多,看到家史家訓也能多一分念想。”門前,不時招呼鄉里鄉親進館參觀的“鄉賢”胡毅念叨着。

  胡毅在自家書房查閱村史資料。毛振華攝

  家風家訓館內,村中各家的姓氏、家史與家訓懸挂在墻上,供後輩參悟。“勤儉持家、積善行德;讀書明理,耕讀傳家……”步入知天命之年的馮寶春仰頭,嘴裏默念家訓,眼中閃着淚花。

  家史家訓是呂官屯村幾百年來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的縮影。這處大運河畔的村莊將本鄉本土特色耕讀文化嵌入鄉村治理,助推鄉村振興。

  呂官屯村坐落在京杭大運河南運河沿岸。距今600多年前的明永樂年間,呂官屯村有了雛形。清朝中葉,呂官屯建立了成熟的私塾教育,白天耕種、夜裏讀書,蔚然成風。

  “村辦中學在全國都很稀罕。你知道嗎?在1968年到1994年的26年間,呂官屯村辦中學培養出1500餘人,他們中有醫學博士、化工博士、經濟學者、工程技術人才、企業家等。”胡毅回憶。

  村委會對面是村藝術陳列館。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朱傑指着墻上的“狀元榜”自豪地説,村裏出了約60名碩士博士、600多名本科生,對一個僅有760多戶村民的村莊殊為不易。

  呂官屯形成了獨有的耕讀文化氛圍。作為側面印證,村裏男女老少大都會寫寫畫畫。“記得很小的時候,總看爺爺在家寫書法,大一點兒了,就跟着爺爺學。”大學生王春雪説。

  耕讀文化成就了呂官屯。村藝術陳列館、“耕讀之家”、農家書屋等文化陣地先後建成,作為傳承傳統文化、培育時代新風的載體。

 “耕讀之家”展示了當年村裏人耕閒飯後在家讀書的場景。毛振華攝

  “耕讀之家”是以實景與壁畫相結合的方式,展現歷史上的耕讀場景,反映呂官屯人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歷史。屋內陳設的老物件,大半是胡毅“撿”來的。

  “村裏誰家收拾出老物件了,都先給我打電話,問我要不要。”胡毅説。

  村藝術陳列館內,不但有村史介紹、文物展示,還有200多幅書畫作品,都由村裏人農閒時完成,詩詞歌賦、筆墨山水,樣樣不缺。

  受村裏委託,胡毅帶人根據口述歷史,整理出版了《呂官屯村史》《呂官屯民間傳説故事集》等。有書在手,文脈傳承更加有序。

  留住了文化內核,就留住了鄉愁。村道整潔、書畫上墻、與鄰為善、不憂瑣事……呂官屯村近10年來持續開展“美好家庭”“美麗庭院”評選表彰,舉行金秋助學表彰大會,促成了耕讀文化與鄉村治理的良性互動。呂官屯村獨特的故土鄉愁、耕讀文化、運河風光,成為村裏的金字招牌,文化旅游乘風而起,每年吸引大批游客來此尋求“詩和遠方”。

  雖從語文教師崗位上退休多年,可胡毅一直閒不下來。這幾日家風家訓館開館,他忙前忙後張羅。回到家中的“工作室”,他又支棱起手機支架,在短視頻&&上向網友講述鄉村新事,吸引了2700多位粉絲的“圍觀”。

  不遠處,大運河冰面下河水依舊緩緩流淌,仿佛訴説着千年過往。(毛振華)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