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1月30日電 題:一碗酸辣粉嗦出“致富路”
新華社記者馬意翀
機聲隆隆,自動化流水線快速運轉。一袋袋紅薯澱粉經過制漿、真空增筋、涂布成形、蒸制、冷卻、粉絲切割等20多道工序後,最終變身成為一桶桶酸辣爽口、美味健康的酸辣粉……每天200多萬桶酸辣粉從這裡走向人們的餐桌。這是記者在河南通許縣的酸辣粉産業園區現代化生産車間內看到的一幕。
圖為在河南通許縣生産的酸辣粉等多種産品展示。(通許縣委宣傳部供圖)
“十桶酸辣粉,八桶河南造,六桶在通許。”記者春節前夕在河南通許縣採訪了解到,起源於川渝地區的傳統特色小吃——酸辣粉,近年來在豫東小縣通許落地生根,當地不斷將酸辣粉産業作為特色主導産業做大做強、做精做細。
“公司目前擁有包括紅薯酸辣粉、土豆酸辣粉等60多個單品。在涂布粉絲生産領域技術先進,目前國內眾多的涂布式酸辣粉生産線由我們提供。”陳華是位於通許縣的河南省麗星億源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他告訴記者,公司用工數量達1200人,目前自主産品和代工産品線上線下同步銷售,産品入駐全國各大商超,深受消費者青睞。
圖為在河南通許縣的酸辣粉生産車間,工人們正在將粉絲放入紙盒中。(通許縣委宣傳部供圖)
“僅2024年,通許縣以酸辣粉為代表的現代食品全産業鏈産值突破60億元。”通許縣酸辣粉産業發展專班負責人李振舉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全縣酸辣粉産業有規上企業23家、酸辣粉相關生産線76條,年産酸辣粉7.2億桶,帶動就業6.1萬人次,已建成了全國最大的酸辣粉生産加工基地。
記者了解到,為了引導産業集聚發展,更好地優化生産要素配置,通許縣規劃建設佔地2730畝的酸辣粉産業園區和佔地400余畝的澱粉産業園。
在酸辣粉産業園,一排排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運輸車輛往來不息。自動化生産車間內,通許縣西寨村村民秦小翠正忙着分裝粉餅。她已在這裡工作六年半。
“在這裡上班騎車到家只有十分鐘,方便照顧孩子。月薪能拿四千多元,企業還給繳納五險。相比之前在廣州打工好得多。”秦小翠笑着説。
圖為在河南通許縣的現代化酸辣粉生産車間,剛剛做好的粉絲。(通許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通許縣是紅薯、馬鈴薯種植主産區,全縣及周邊縣區紅薯、馬鈴薯及各類蔬菜種植面積達100余萬畝,為酸辣粉生産提供了充足原材料。當地積極利用片區沙質土壤,因地制宜為酸辣粉主導産業做配套,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通許縣馮莊鄉東雙溝村黨支書記劉傑告訴記者,2024年他們村種了800多畝紅薯,都是與酸辣粉企業簽訂供銷合同,銷路完全不愁。村集體發展紅薯大棚76座,其中育苗大棚30座,村兩委組織統一採購種苗,統一種植、統一收購,帶領種植戶一起增收。
“我流轉土地30多畝,種植的紅薯每畝地産量近萬斤,一斤銷售價格能達到八九毛錢,紅薯價格穩定,刨去成本預計每畝地一季紅薯可收入約五千元。”村民王兵告訴記者,近兩年他們村子和附近村子種植紅薯的村民越來越多。
“為了贏得市場的認可,我們引進培育了多個紅薯品種,它們不僅産量高,而且澱粉含量也相當可觀,方便農民種植與增收。”通許縣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紅軍告訴記者,通許縣積極對接中國農業大學等高校和國家甘薯産業技術體系、國家馬鈴薯産業技術體系鄭州綜合實驗站等科研院所,成立了通許縣紅薯、馬鈴薯育苗中心,建設了高澱粉甘薯組培室,探索成立了“中國酸辣粉之都”現代農業科技小院,為産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圖為通許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內正在繁育的紅薯苗。(通許縣委宣傳部供圖)
採訪中,通許縣委副書記、縣長憨振強&&,未來通許縣將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加快發展紅薯、馬鈴薯等酸辣粉原材料的育苗育種及訂單農業,推動農産品就地消化增值,帶動更多群眾增收,把“小粉條”做成強縣富民的“大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