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訪談|對話宮希成:揭開武王墩大墓之謎-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0 11:17:30
來源:新華社

權威訪談|對話宮希成:揭開武王墩大墓之謎

字體:

  如果文物有記憶,安徽淮南武王墩墓中的大鼎、龜甲、琴瑟和魚鉤,一定記得2000多年前它們隨楚考烈王下葬時的情景;如果文物有記憶,它們也一定會記得公元2025年的今天。

  記者1月9日從安徽省文物局獲悉,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的田野考古發掘工作日前已全部結束,共出土各類文物1萬餘件(組)。根據墓葬規模和結構形制、出土文物及文字材料,對照歷史文獻綜合分析,可以確定墓主人身份為戰國楚考烈王。武王墩一號墓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楚王墓。

  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為避強秦遷都壽春(今安徽淮南市壽縣),這是楚國“七都六遷”中的最後一次。三年後,楚考烈王熊元(熊完)在壽春離世。又過了15年,秦滅楚,800多年的楚國,在此落幕。武王墩大墓把人們帶回到大一統前曾多民族交融、文化璀璨絢麗的楚國,埋藏在墓中2000多年的謎題,浮現在世人面前。

  從淮南武王墩墓科學考古發掘開始,新華社一直跟蹤拍攝,並對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領隊宮希成進行了專訪。

  武王墩墓地是一座帶圍壕的大型獨立陵園,面積約150萬平方米。墓坑中部用枋木構築“亞”字形槨室。槨室分為九室,槨室所用木材上均寫有墨書文字及與之對應的刻鑿符號,標示槨板方位和側室名稱,是目前發現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的楚國墨書文字。

  這是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木槨室布局(周邊蓋板揭取後)。

  這是安徽淮南武王墩主墓蓋板上發現的部分墨書文字。

  武王墩一號墓出土最高等級的禮器組合,包括基本完整的禮容器、禮樂器組合,是討論楚國喪葬禮制中“器用制度”的重要資料。禮樂器包括編鐘、編磬、瑟、鼓、竽等,樂器面貌與戰國早中期高等級楚墓相比變化較大,大型組合編鐘被絲竹類樂器取代,生動呈現了戰國時期楚國禮樂文化的發展演變。

  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瑟(2024年5月15日攝)。

  武王墩一號墓還發現“以俑代人”的殉葬系統,西室是兩座基本完整的“木俑坑”,分室內陳列共超過280個木俑,另有漆木模型車、木模型劍、竽、瑟等,木俑規模大、種類多、保存完好。

  武王墩墓出土的木俑(2024年5月14日攝)。

  “武王墩一號墓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座經科學考古發掘的楚王墓,同時還是兩周時期保存最完好的王墓。”宮希成&&,其出土文物及其所蘊含的制度內涵,對研究周、秦、楚、漢曆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策劃:孫志平、劉菁、李亞彪

  統籌:楊玉華、劉佩

  製片人:李姝莛

  編導:陳夢

  記者:李姝莛、劉春暉、楊志剛、陳夢、劉美子、金劍

  攝像:汪剛、陳良皖、李亭

  包裝:夏勇、史凱麗、胡心懿

  鳴謝:中共淮南市委宣傳部、武王墩考古隊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新華通訊社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