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如何回歸“質優價宜”——透視第三批全國中成藥聯盟集採
新華社記者
近期,國家醫保局指導湖北省醫保局牽頭的全國中成藥採購聯盟集中帶量採購擬中選結果公示,共涉及兩個批次37個採購組54個品種,共373個代表品中選。
如何促進中成藥價差合理化?如何助力中成藥回歸“簡便廉驗”?如何倒逼行業自律、促進高質量發展?新華社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怎樣擠出不合理的價格水分
數據顯示,全國省級&&採購的中成藥有3000多個品種,涉及5000余個通用名、7800多個品規、2萬多個産品。
針對近年來群眾反映同一名稱的中成藥價格差異較大的問題,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分析了原因。
首先,同一名稱的中成藥成分可能不同。如具有益氣養陰功能的生脈飲口服液,有的用黨參做原料,有的用人參加工後形成的紅參做原料。從飲片價格看,紅參的價格是黨參的2倍,所以用紅參做的生脈飲成本會更高。但是,有些含紅參的生脈飲價格卻是含黨參的價格的10倍,顯然存在價格水分。
其次,同種藥品劑型不同導致價格差異,如滴丸、軟膠囊的價格會比普通膠囊貴一些。但有些同一種中成藥的滴丸比普通膠囊貴6至7倍,也不合理。
此外,不同企業的質量標準可能有差異。有的企業質量標準高於其他企業,其産品價格也會高一些。但有的中成藥名稱、選材、劑型、質量標準均相同,卻出現十幾倍甚至數十倍的價差,説明存在明顯的價格水分。
中成藥品類多、用途廣,不能成為虛高藥價“避風港”。在國家醫保局指導下,湖北省繼牽頭19省份聯採、30省份聯採後,今年牽頭所有省份組成全國聯採。
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中成藥集採通過以量換價,一方面一定程度認可同類中成藥的初始價格差異,另一方面多措並舉壓縮同類藥品之間的價差,擠掉不合理水分,減輕患者負擔。
怎樣實現“質優價宜”
中成藥長期以來缺乏質量統一認定標準,是制約發展的瓶頸。
據介紹,中成藥聯盟集採建立起科學的評價體系,不僅考慮價格降幅,還對醫療機構認可度、企業排名、創新能力、藥材品質、供應保障、信用評價、質量安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綜合考量。其中,將上萬家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的選擇作為指標,反映藥品臨床療效及受歡迎程度。
為促進市場競爭公平公正,中成藥聯盟集採為企業報價的區間分別設置“起跑線”和“終點線”:在承認每個企業現有價格基礎上,調整每家企業産品的基準價,對高價藥品進行一定幅度調低;開展以降幅為主的競爭,將降幅得分與醫療機構認可度等其他技術得分相加,得到綜合得分,綜合得分高的企業勝出。
為防止同一産品組內不同企業間價差過大,中成藥聯盟集採設置了3倍“熔斷線”。即使某企業的産品在綜合評分競爭中勝出,其價格還要與用量較大産品組的最低價比較,如價差超過3倍則需進一步降價才能中選。
怎樣促進中成藥高質量發展
藥品質量直接關係着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降價不降質”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們堅持‘零容忍’的態度,若産品存在質量抽檢不合格的情況,其技術評價得分將全部扣減,實行一票否決。”湖北省醫保局有關負責人&&,此外,聯盟地區醫保部門協同藥監、經信、衛健等多部門,保障中選藥品能夠保質保量落地。
據悉,藥監部門將加強對中選藥品生産、流通、使用全鏈條質量監管,不定期對中選品種、中選企業原料採購與生産質量進行抽檢或飛行檢查,加大違法違規企業追責力度。
“從長遠看,中成藥聯盟集採倒逼行業自律、統一規範標準,對於中成藥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國家醫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