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爭做創新賦能發展的西部示範-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12/21 09:02:41
來源:《瞭望》

瞭望·治國理政紀事|爭做創新賦能發展的西部示範

字體:

  ◇2023年5月,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陜西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在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

  陜西持續加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科技創新上不斷“攀高”。

  以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為代表,大量由高校、開發區和企業深度參與、聯合運營的新型研發&&如雨後春筍般誕生。

  讓科技攻關奔着最緊要的問題,陜西製作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耦合對接圖譜,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步發力。

  2024年,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72.2%,較上年提升0.4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其中高新技術産業化效益指數兩年提升7位、躍升至全國第8位。

  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陜西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3177.68億元,其中就地轉化的合同成交額1191.21億元,佔比37.49%,較2023年同期提高5.13個百分點。

  “三項改革”參改單位達到201家,已有10.6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施單列管理、3.6萬項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067家、630名科研人員憑藉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陞。

  良好的生態孕育出磅礡的動力,産業創新的“小氣候”演變為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大生態”,帶動陜西以科技創新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024年前三季度,陜西34條重點産業鏈産值達1.6萬億元,代表新質生産力的工業産品保持較快增長。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會議在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時強調,要“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在確定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中要求,“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

  創新的號角,又一次在關鍵節點吹響。

  科技創新是産業創新的決定性前提和關鍵性支撐,産業創新是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

  2023年5月,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陜西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在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

  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陜西既是承東啟西的重要區域和戰略腹地,又是科教大省、人才大省,擁有堅實的産業基礎和豐富的科教資源。

  陜西迅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省委十四屆四次全會審議通過《關於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決定》。加快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修訂《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接續推出《陜西省培育千億級光子産業創新集群行動計劃》《秦創原創新驅動&&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關於全面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繼續全力建設西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西安區域科創中心建設的系列支持政策……以一系列舉措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努力在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

  三秦大地,“新”潮涌動。

  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阿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調試實驗設備(2024年3月11日攝) 張博文攝/本刊

  聚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1阿秒,是10的負18次方秒,也是人類迄今為止能夠掌握的最短時間單位。在阿秒時間尺度下,科研工作者才能探測到原子內部的電子運動,繼而有能力突破限制一些新興産業發展的底層科學難題。

  2024年11月,在中國科學院西安科學園,先進阿秒激光設施(西安部分)正式啟動建設,建設周期5年。項目建成後,將推動光子産業跨越升級和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突破,滿足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特種材料等創新發展需求。

  科技創新是現代生産力中最活躍的因素。陜西持續加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在科技創新上不斷“攀高”。

  加速提升基礎研究潛力。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陜西充分發揮基礎研究優勢,完善基礎研究創新體系,以多舉措提高科技支出用於基礎研究比重,加大對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強化“從0到1”的原創導向。

  “大科學裝置是前沿科學探索及技術創新突破的重要基礎支撐。先進阿秒激光設施(西安部分)建成後,綜合性能可達世界先進水平。”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西安光機所”)阿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先進阿秒激光設施(西安部分)副總指揮、總工程師付玉喜告訴記者,這一設施的工藝部分正加緊研製、優化,在西安光機所提前安裝調試,並開展部分實驗,爭取邊建設、邊運行、邊出成果。

  不只是先進阿秒激光設施,多個中國科學院重點項目均已簽署協議,即將入駐位於西安高新區的西安科學園,將有力推動陜西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突破、科技成果轉化和産業跨越升級。

  加快布局科創&&建設。作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融匯點,科技創新&&既決定了一項技術能否成功放大,也是未來實現産業化的序曲,是加速産業鏈創新鏈融合的關鍵中間環節。

  陜西建立“五個一批”高質量科技項目庫併入庫項目4113項,統籌實施省級科技重大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靶向部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542項,攻克重點産業鏈上技術難題700項,其中突破技術瓶頸61項、取得國際/國內領先80項、實現國産替代20項、填補國內空白37項。

  同時,根據産業領域發展特點和實際,陜西加快布局建設共性技術研發&&、産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製造業創新中心等,加強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供給。以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為代表,大量由高校、開發區和企業深度參與、聯合運營的新型研發&&如雨後春筍般誕生。

  在西安賽富樂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賽富樂斯”)寬敞明亮的潔凈車間中,身着無塵衣的技術人員正在儀器前查看著參數,先進光子器件工程創新&&上芯片的清洗、減薄、拋光、劃片等製造全流程依序完成。

  依託陜西光電子先導院的共性技術&&,賽富樂斯節約了購置大型設備的前期成本,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4英寸半極性氮化鎵材料的規模生産及銷售,良率達到95%以上,成為全球首家量産工業級半極性氮化鎵材料的企業。

  各類科技創新&&聚焦産業需求,創新體制機制,匯聚跨界研發合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高水平源頭技術供給。

  着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讓科技攻關奔着最緊要的問題,陜西製作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耦合對接圖譜,從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步發力。

  在供給側,全面梳理了各類創新主體擁有的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領先的技術成果,建立855項先進適用科技成果技術供給清單,加快成果轉化産業化;

  在需求側,圍繞重點産業發展需求凝練技術攻關方向,採取“揭榜挂帥”“賽馬制”等方式,每年靶向部署100項左右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分類實施政府主推的有組織創新、高校院所主導的原始創新、企業為主體的集成創新,加快破解一批“卡脖子”技術難題。

  改革成效不斷凸顯,2024年,陜西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達到72.2%,較上年提升0.4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0位,其中高新技術産業化效益指數兩年提升7位、躍升至全國第8位。

 在陜西蒲城國家民機試飛基地的機庫內,機務人員對AG600飛機進行檢查(2024年7月17日攝) 邵瑞攝/本刊

 深化改革釋放創新整體效能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發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點火器”。用制度創新解開科技創新的束縛後,陜西步履不停,構建起貫通“科研—中試驗證—孵化—産業應用”鏈條的産業創新“小氣候”,按下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鍵。

  放大重大創新&&溢出效應。三年多來,秦創原創新驅動&&打造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産業化的科創系統,重塑“熱帶雨林式”的創新生態,成為總攬陜西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

  近半年來,一輛搭載常溫常壓固態氫動力系統的自助體驗車不時出現在西安西鹹新區的一座園區內。“這輛車的動力來自固態氫能源電池,可以通過更換便攜的儲氫材料實現不間斷續航。”西安一九零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産品副總監張輝告訴記者。

  公司創始人、西安交通大學教授成永紅説,依託西安交通大學原創科技成果轉化,公司自主研發出技術領先全球的系列常溫常壓複雜金屬基複合固態儲氫材料,具備高安全性、高效率、低成本等優勢,可實現規模化生産,未來在國際市場也擁有競爭力。

  這家企業的發展之路,是陜西不少高校科研團隊在秦創原&&不斷攀高創新的縮影。在秦創原,不僅教授專家們的“金點子”實現了轉化落地,越來越多的現有技術也在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賦能下,從實驗室走向産線,從書架走向貨架。

  陜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冉淑青告訴記者,在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作用下,陜西發揮企業創新動力強、企業家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和市場脈絡較準等的優勢,更好牽引整合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提供更多的科研資金、科研需求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應用場景,更好地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

  暢通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如何破解高校院所科研産出多為論文和專利、科技成果技術成熟度不高的問題,陜西用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以建設驗證&&為抓手。

  2024年11月,陜西省首個汽車概念驗證中心獲得科技部門認定。該中心是解決汽車産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的概念驗證&&。

  概念驗證是將原始創新的想法變成“看得見摸得着”的樣品。中試驗證&&是判定樣品是否可以成為“用得着”的産品。兩者都是幫助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有效手段。

  陜西對於新認定的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驗證&&,分別給予最高200萬元和500萬元的資金支持;加大&&的開放共享、人才培育和資金投入,實施“先使用後付費”等創新措施,打通從實驗室,到概念驗證,到中試放大,再到産業化的創新鏈條。目前,陜西在光子航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産業鏈,布局建設了28家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驗證&&。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截至11月中旬,陜西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3177.68億元,其中就地轉化的合同成交額1191.21億元,佔比37.49%,較2023年同期提高5.13個百分點。

  “松綁”科技成果轉化。針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不敢轉”“不願轉”“缺錢轉”等難題,陜西自2022年3月正式推行以職務科技成果資産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和職稱評定制度、橫向科研項目結餘經費出資科技成果轉化為主要內容的“三項改革”及其相關政策。

  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冀峰告訴記者,通過修改《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條例》,陜西將“三項改革”經驗做法上升至法律制度層面,同時建立科技、教育、衛健、人社、財政、審計等部門的聯動機制,積極跟進服務,協調解決問題,確保各項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把“三項改革”引向擴展與深入。

  西安理工大學與秦創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建立“技術託管”&&,將早期的科技成果委託給技術託管&&轉化應用,享受&&提供的轉化孵化服務。

  西北工業大學聚焦新材料、航空航天等重點産業,新組建72家成果轉化參股公司,7家企業成為産業鏈鏈主企業,7家企業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西安鉑力特增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陜西華秦科技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創板上市,學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30.66億元,貢獻地方稅收4.25億元。

  “隨着改革紅利進一步釋放,一大批科技企業拔節生長,它們脫胎於高校、科研院所,憑藉突出的技術創新優勢,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穩,也更有底氣、更顯擔當。”中科創星創始合夥人米磊説。

  截至目前,“三項改革”參改單位達到201家,已有10.6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施單列管理、3.6萬項科技成果實現轉移轉化、新成立科技成果轉化企業2067家、630名科研人員憑藉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實現了職稱晉陞。

  “‘三項改革’是陜西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的階段性成效。”陜西省科技廳廳長姜建春説,通過一系列支持與“松綁”相結合的激勵手段,陜西促成果轉化,育創新主體,強産業體系,推區域協同,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不斷見效成勢。未來還將繼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推進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工作人員在位於陜西西安的隆基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工廠內調試設備(資料照片) 張博文攝/本刊

  加速産業體系優化煥新

  良好的生態孕育出磅礡的動力,産業創新的“小氣候”演變為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大生態”,帶動陜西以科技創新不斷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主導産業“智”造升級。傳統産業優化升級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支撐和途徑。在陜西經濟版圖中,傳統製造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不僅在經濟運行中發揮着“穩定器”作用,而且是産業升級和科技創新的“先鋒”。陜西堅持製造業“當家”,加快推動製造業提質升級,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道路上加速前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能源領域,陜西堅持穩煤、擴油、增氣並舉,釋放優質産能,加快煤化工産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把傳統能源掙來的“本錢”通過市場化、專業化手段,投入新能源和非能産業培育發展上。

  記者在榆林中科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實驗室內看到,自動機械臂、數字倣真系統、智能感應裝置等搭載前沿科技的裝置與深埋於地下的古老能源蘊藏碰撞,催化劑、燃料電池、儲能技術等一批能源領域科技創新成果開花結果。

  在智能製造領域,陜西充分把握數實融合發展趨勢,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主導産業加速“煥新”。以陜汽、法士特、中國西電、陜鼓動力等為代表的企業,加快數字化生産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帶動陜西智能製造“多點開花”,産業數字化轉型初顯成效。

  2024年前三季度,陜西34條重點産業鏈産值達1.6萬億元,代表新質生産力的工業産品保持較快增長。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高的産業在三秦大地茁壯成長,製造強省的基礎更加牢固。

  新興産業牽手“硬科技”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知識技術密集、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引領帶動作用,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主陣地。作為陜西省重點打造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光子産業正向着千億級目標邁進。

  2024年上半年,陜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陜西省培育千億級光子産業集群行動計劃》,加快構建“一核兩翼”産業空間布局,按照“六個1”工作機制,組織實施光子産業創新體系建設等七大工程,推進光電子先導院先進硅光集成技術創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着力培育壯大光子産業創新集群。

  以先進阿秒激光設施為代表的一大批重要設施、&&,正是陜西光子産業在未來實現大跨步發展的重要支撐。“以光子産業為引領的‘硬科技’正成為陜西科技創新引領産業創新的生力軍。”米磊説。

  從依託西安光機所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光子技術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到建設光電子共性技術&&“築巢引鳳”,再到推動“追光計劃”,陜西光子産業不斷補鏈、強鏈,已實現聚鏈成群效應。

  2024年前三季度,陜西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5%,其中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1%,節能環保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9%。

  未來産業因地制宜超前布局。依託前瞻謀劃和政策引導,陜西前瞻性布局處於孕育孵化階段的原始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024年7月,西安發布《西安市促進未來産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確定了包括人形機器人、AI大模型、量子、先進核能、低空利用、商業航天、類腦科學等24個細分領域作為發力方向,提出到2026年,建成3個人工智能産業集聚區,打造智能算力、智能機器人、智能無人機、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軟硬體等5個産業集群。

  作為西安“雙中心”建設重要承載區和未來産業創新高地,西安高新區在2024年發布《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將前瞻布局“六大領域”,實施“六大任務”,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建設未來産業承載空間,打造未來産業應用場景,打造未來産業人才高地,努力創建成為國家未來産業先導區。

  同時,陜西強化對未來産業的金融支撐,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基金作用,發展專注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耐心資本,打造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科技金融生態,扶持未來産業“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從古而來,向新而進。西部大省陜西,正經歷着一場前所未有的産業變革:從工廠到車間、從地面到天空、從高校到企業……求新的渴望、創新的探索、追新的步伐,悉數刻映在這塊有着厚重歷史積澱的土地上。

  陜西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改革牽引,全力打通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堵點卡點,加快構建具有陜西特質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采寫記者:沈虹冰 賀佔軍 鄭昕 林勝概)

【糾錯】 【責任編輯:張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