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12月12日電(記者劉海)《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正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在中國館邊會活動中,寧夏代表推介了荒漠化防治成果和技術措施,用“寧夏經驗”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在中國館展示區,水分傳導式精準型沙漠植苗工具和電動馬達式沙漠植苗工具引起與會者的關注。它們是由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總工程師唐希明發明的治沙“利器”。
5月30日,治沙工人在寧夏中衛市境內的騰格裏沙漠鋪設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萬里之外,在寧夏治沙一線的唐希明對自己的工作成果能展現在大會上,倍感榮幸。“過去用鐵鍬造林效率很低,我們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終於發明了這個‘幹’字形沙漠造林工具。有了它,造林成活率比傳統的鐵鍬挖坑造林成活率提高了很多。”唐希明説。
寧夏地處西北內陸,三面環沙,曾是中國荒漠化和沙化最嚴重的省區之一。根據第六次和第五次中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對比,寧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15.39萬公頃和12.14萬公頃,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
在人與沙的長期較量中,不少治沙“土發明”和“黑科技”得以研發應用並不斷迭代升級,讓更多荒漠變綠洲。
20世紀50年代,為保障中國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行車安全,寧夏中衛市人民探索創造了被譽為“治沙魔方”的草方格治沙技術和“五帶一體”鐵路防風固沙體系,開創了中國沙化土地治理的先河。
借助“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中衛市累計治理沙漠10萬公頃,“逼退”騰格裏沙漠25公里,創造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奇蹟,包蘭鐵路也得以暢行至今。
烏瑪高速青銅峽至中衛段穿越騰格裏沙漠的路段,兩側設置了生態防護帶(無人機照片)。(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如今,“治沙魔方”已有了“升級版”——科研人員研發的“刷狀網繩式草方格沙障”,將草方格使用壽命由2—3年提高到5—6年,裝置工作效率比人工扎設草方格工作效率提高60%。藍藻沙結皮技術的研究應用使草方格內流動沙地結皮時間由原來的10—20年縮短至2年。
科學治沙的同時,寧夏創新實施了林光互補、草光互補、藤灌草等一批治沙用沙新模式,開展“光伏+生態治理”26300公頃,新能源裝機突破3600萬千瓦,騰格裏沙漠南緣已成為寧夏太陽能“硅谷”。
此外,寧夏將防沙治沙與産業發展、生態保護、群眾增收緊密結合,利用沙區獨特的光熱資源優勢,培育發展枸杞、葡萄酒、沙漠旅游等特色沙産業,實現“綠富同興”。
在寧夏賀蘭山東麓,昔日戈壁荒灘進行生態修復後,已發展釀酒葡萄4萬公頃,提供就業崗位13萬個,工資收入達12.24億元;在寧夏中部乾旱帶,被譽為“東方神果”的枸杞讓荒漠披綠又生金——枸杞産業帶來27萬個就業崗位,綜合産值達290億元……
7月5日,游客在中衛市沙坡頭旅游景區體驗大漠飛天項目和騎駱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
騰格裏沙漠腹地,游客們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美景中體驗沙漠特色游樂項目。如今,寧夏已開發沙漠旅游12000公頃,入選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沙坡頭景區成為寧夏旅游的金字招牌。
“以前人們提到沙漠,常常‘談沙色變’;現在沙漠卻成了很多人嚮往的‘詩與遠方’,變成了我們的‘金色銀行’。”在沙坡頭當了12年導游的中衛姑娘王莉感慨地説。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寧夏積極向國際社會分享荒漠化防治經驗和成果,與《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共建國際荒漠化防治知識管理中心,已有72個國家及地區和國際組織的262名學員來到寧夏學習荒漠化防治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