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樹葉變得金黃,候鳥們開始踏上征程,越山川、跨河流,開啟周而復始的遷徙之旅。
每年10月中下旬,來自繁殖地蒙古國和西伯利亞的大天鵝開啟千里遷徙,奔赴河南省三門峽市,在黃河岸畔40余萬畝淺灘濕地棲息越冬。
10月末,本報記者與三門峽黃河天鵝湖濕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一起,沿着大天鵝南遷路線,途經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4省區,對大天鵝遷徙路線、棲息習慣、食物來源等進行追蹤,用筆和鏡頭記錄下天鵝的美麗身姿,通過“生態之鳥”反映“環境之變”。
“天鵝爸爸”的微笑
經過近兩個小時車程,透過車窗,記者終於看到了馬奶湖。深秋時節的馬奶湖,微風習習,水草豐茂,成群的鳥兒在蘆葦叢中棲息覓食。
馬奶湖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是中國沙漠淡水湖之一,涵蓋了濕地、草原、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相傳,當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路經此地,看到湖水清澈碧波蕩漾,就像聖潔的馬奶傾瀉在地,他流連了好久才離去。後世一位高僧聞聽此事,將這個地方稱作“柒蓋淖”,意思就是飄香的馬奶湖。
“你看這片水域生長着蘆葦、香蒲、狐尾藻等植物,都為天鵝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加上這裡地廣人稀,是非常適合做候鳥們遷徙路上的‘加油站’。”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三門峽天鵝湖鳥類環志站站長高如意説。
車剛停穩,高如意迫不及待地下車,拿起望遠鏡朝湖面觀望起來。高站長今年已年過六十,與天鵝打了四十年交道,被當地人稱為“天鵝爸爸”。聊起天鵝,他總有説不完的話。
“在我國能見到的野生天鵝有三種,分別是大天鵝、小天鵝和疣鼻天鵝,均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來河南三門峽越冬的是大天鵝,數量佔全國越冬大天鵝總數的三分之二左右。”
“每年秋天,大天鵝陸續從繁殖地開啟遷徙之旅,由北向南,一般三天左右可以飛抵三門峽。”
“大天鵝一般以家族為單位遷徙,白天休息,晚上飛行,最喜歡水深1米到1.5米的濕地,這樣天鵝彎下脖子正好能吃到食物……”高如意説。
“快來看!我們發現了大天鵝的身影!”正當記者聽得入神,突然被同行隊員的呼喊聲打斷。
白天鵝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馬奶湖棲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金鑫
記者跟隨着高站長一路小跑來到一片濕地前,拿起望遠鏡望去,上百隻天鵝正在水中優雅地游動,潔白如雪的羽毛如同雲朵飄落在湖面上,細長的脖頸不時地彎曲,將頭探入水中,尋找着可口的食物,不時發出滿足而愜意的叫聲。同行的所有人都被眼前美景所吸引。
“白天鵝如期赴約。”高如意微笑地説,“你看那些灰色羽毛的天鵝,它們是今年五六月份在繁殖地破殼而出的天鵝寶寶,這是它們的第一次遷徙之旅。”
“不要再往前走了。”看記者想離天鵝再近些,高站長立馬提醒,“天鵝喜歡安靜的環境,人離得太近,它們很警覺,就會飛走。”
就這樣,所有人在原地靜靜地欣賞着這群“白色精靈”……
飛在數字世界裏的天鵝
一路上,高站長總是不時翻看手機,這引起了記者的注意。
“高站長,手機裏有什麼新鮮東西,一起分享下。”記者好奇地問。
“你看,這張地圖上能實時顯示天鵝的飛行軌跡。”高站長介紹,從2014年開始,三門峽開展大天鵝環志工作,通過衛星跟蹤蒐集鳥類的遷徙、繁殖等信息。“目前,已為近600隻大天鵝佩戴頸環,其中有300多只大天鵝同時佩戴衛星跟蹤器。”
記者接過手機看到,地圖上自北向南佈滿五顏六色的線條。“你可別小瞧這些線條,每一個線條就是一隻大天鵝的飛行軌跡,通過衛星跟蹤器可以顯示它現在的位置、飛行速度、高度、當地的溫度等數據。”高如意説,一隻大天鵝的數據就能反映出與它同行天鵝的信息,這可比過去單靠人眼來觀測準確、高效多了,這次追天鵝主要就是依靠這些高科技。在一些保護區,還使用到了紅外觀測、AI識別等技術,為科學保護提供了高效、精準的數據支持。
高如意(右一)與本報記者在觀察白天鵝。(受訪者提供)
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們都在努力尋找這些帶有環志的天鵝。雖然有衛星定位,但是天鵝飛行速度快,怕驚擾,尋找起來還是費了一番力氣。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還是先後找到了多只環志大天鵝。
令人驚喜的是,在找到環志110號大天鵝時,我們發現另一隻天鵝形影不離地常伴在它身邊。兩隻天鵝時而一起覓食,時而一起在水面上悠閒地游來游去,時而交頸摩挲。“這只110號大天鵝是在2022年2月9日進行環志的,它當時就已經成年,今年應該至少5歲了。它身邊形影不離的那一隻天鵝,很有可能就是它的伴侶。”高如意一邊翻閱環志記錄,一邊推測道。
“天鵝一生通常只有一個伴侶,如果其中一隻不幸身亡或消失,另一隻往往會選擇孤獨終老,所以人們都把天鵝比喻成忠貞愛情的象徵。你看這一對還真令人羨慕!”同行的女隊員説。
天鵝移民
跟隨衛星定位一路向南,我們來到了紅鹼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紅鹼淖位於陜西省榆林市神木市與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之間,是我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也是大天鵝飛往三門峽路上最後一個大規模遷徙停歇地。
正值秋末,遼闊的沙漠草甸深處,一望無際的水面上,數千隻天鵝猶如繁星點點。陜西紅鹼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賀和平説,近10天,每天監測到的大天鵝都在1000隻以上,最多的一天超過了3000隻。
白天鵝在紅鹼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金鑫
“每年遷徙季,在紅鹼淖停留生活的鳥類超過5萬隻,並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紅鹼淖已經成為候鳥遷徙途中的重要‘中轉站’。”賀和平説。
可曾經,這裡的湖區面積一度面臨萎縮。紅鹼淖處於乾旱半乾旱地區,每年的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同時,因為流入湖區的水源不穩定,來水不足曾是長期面臨的難題。
2016年開始,通過人工增雨、河道疏浚、生態補水等措施,紅鹼淖水域面積從2015年的31.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37.1平方公里。
從2020年開始,保護區對沿湖500米以內區域,實施湖濱濕地治理和陸域緩衝帶建設。栽植蘆葦、鹼蓬等耐鹽鹼的植物,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為鳥類提供棲息地和覓食地。
“濕地保護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記者問道。
“易地搬遷,讓農民離開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賀和平脫口而出,搬遷工作從2016年開始,目前完成了480多戶生態移民,8處規模養殖場搬遷,26處天然氣井退出。
“剛開始老百姓肯定有抵觸情緒,工作人員就挨家挨戶做宣傳,更重要的是充分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損。為此集中建設了移民新村,讓大家住上新房的同時還有活幹。”
“現在大家愛鳥護鳥的意識增強了,明白了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我們的工作也輕鬆了許多。”賀和平説。
目前,紅鹼淖棲息的鳥類由原來的175種增加至19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二級保護鳥類33種。
黃河之戀
行程最後一站,是黃河之畔的河南省三門峽市。
初冬時節,記者和高如意漫步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湖面上,經過一路南遷陸續到達的大天鵝,正在湖光山色間戲水高歌,怡然自得。湖岸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正忙着拍照,定格美麗瞬間。
白天鵝在三門峽市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內棲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楊金鑫
“上世紀90年代,天鵝湖就是一個臭水溝,臭氣熏天、污水橫流,有人路過都必須掩鼻。通過治理,現在成了一個美麗的天鵝湖。”高如意笑着説,環境好不好,天鵝是會用翅膀來投票的。
良好的生態、適宜的氣候、安全的環境、充足的食物,三門峽黃河濕地已由原來的天鵝遷徙停歇地變為越冬地。天鵝棲息地由4處增加至9處,越冬大天鵝數量從10年前的2000余只增加至1.6萬餘只,成為全國最大的白天鵝棲息地和觀賞區,三門峽因此有了“天鵝之城”的美譽。
“在繁殖地,大天鵝要進行築巢、交尾、産卵、孵化、育雛,是非常忙碌的。而每年11月份到次年3月份,在三門峽棲息越冬的時間裏,大天鵝可以‘談戀愛’,休養生息。可以説,大天鵝一年中最愜意的時光是在三門峽度過的。”高如意説。
在三門峽,這裡不僅上演着天鵝之間的“約會”,同樣也有着人與天鵝的“約會”。每年霜降前後,三門峽進入“大天鵝時間”。在全市天鵝重點棲息地設置提醒警示牌、警示帶,並安排專職巡護員在天鵝季加大對棲息地巡護頻次;提前籌備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動物救護物資;組織人員對天鵝主要棲息地進行全面消殺……
2017年,中國第一部以保護天鵝為主的地方性法規——《三門峽市白天鵝及其棲息地保護條例》&&,當地把每年11月22日設立為“白天鵝保護日”。
“別看我現在退休了,但還能發揮餘熱。”高如意和志願者們專門成立了“天鵝巡邏隊”,分4班實施24小時不間斷看護,防止有人對大天鵝造成驚嚇和傷害。
現在,保護和宣傳白天鵝已成為三門峽人的行為自覺,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天鵝媽媽”“天鵝爸爸”,他們救治受傷的大天鵝,傳播保護大天鵝的知識。
“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事情就是救治和保護過不少天鵝,讓它們能重回藍天。能與這些天使般的生靈相伴,值了!”高如意感慨。
“白天鵝落腳的地方,是我們心中光明的河。”詩人舒婷來三門峽觀賞天鵝時寫下這樣的詩句。夕陽西下,連片的湖泊泛着粼粼金光,潔白的天鵝在水面上或嬉戲打鬧、或悠然游弋、或相擁而眠……(記者楊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