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奇書傳四海,一部舞劇貫古今
“現代視聽+古代科技”,舞劇《天工開物》呈現中國氣派
一本奇書,貫通古今;一部舞劇,如夢似幻。
上海售罄、北京售罄、杭州售罄、南昌售罄……近期在全國巡演的舞劇《天工開物》好評如潮,受到觀眾熱捧。不少觀眾看完後感慨,“全員會飛、神仙打架”“震撼不已、滿是自豪”。
以文述典,以舞鑄魂。由知名導演陸川跨界執導的這部舞劇,以明代江西籍科學家宋應星的傳奇經歷為原型,用舞蹈形式展現《天工開物》記載的各種傳統工藝智慧,融合“電影+舞劇”方式將“明制美學”活化展現舞&上,激發出眾多觀眾和網友對中華民族科技基因的滿滿自豪。
均為舞&劇《天工開物》劇照。江西文演集團供圖
經世之書,如何在舞&上“復活”?
以書為帆,航及四海。雪鬢霜鬟的宋應星逐浪而去,帷幕款款而落,掌聲經久不息。
來自北京舞蹈學院的“全明星陣容”團隊,用輕盈飄逸、矯若游龍的靈動舞姿,演繹出《天工開物》的非凡魅力。尤其是謝幕時,三位飾演老中青宋應星的演員用騰空舞姿展示了高超的身體控制力,讓現場觀眾驚呼“感覺擺脫了地心引力”。
《天工開物》原著編寫於明末清初,是一本中國古代百科全書,共18卷,附有120多幅插圖,描繪了明代及以前的中國古代130多項生産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
令人稱奇的是,由於戰火連綿、改朝換代,這本書曾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兩百多年,到民國初期才在國內重新“問世”。《〈天工開物〉全新譯注》叢書主編邱尚仁説,書中記載的造船、打鐵、水利等很多技藝和工具延用至今。
全書沒有一個具體人物、一個故事衝突,如何進行舞&呈現?在導演陸川看來,百科全書看似冰冷、科學、理性,但其中蘊含着一種滾燙的精神。
“這是300多年前一個讀書人的時代擔當和民族使命,我們希望用舞蹈和影像,去展現那個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陸川解釋説。
在敘事架構上,主創團隊最終選擇以宋應星為原型,通過四個篇章,演繹宋應星考察和記錄明朝農業和手工業技藝,將中國智慧傳播四海的故事。
為感受宋應星著書時曾在田間野住、山林采風的經歷,主創團隊還多次回訪宋應星的家鄉和成書之地江西分宜,在史料中探尋,揣摩宋應星的心跡。
《天工開物》帶給觀眾有別於傳統舞劇的另類體驗:勞動人民赤腳向前的步履通過全息投影衝擊眼球,打鐵、稻浪、澆築、耕作等勞作聲效帶來立體環繞震撼,錯落有致的書頁在推移、旋轉、組合、分離之間變幻出極具張力的隱喻空間……“舞蹈+電影”的藝術融合,“現代視聽+古代科技”的聯袂呈現,一本書的內涵就此在舞&上豐滿。
跨界舞劇,何以引人入勝?
很多人初識《天工開物》,是在初中歷史課本上。舞劇《天工開物》如何能吸引觀眾走進劇院,感受藝術和歷史帶來的震撼?
看點一:“敢為不同”的抉擇。很多觀眾震撼於主角宋應星的人生抉擇。有杭州觀眾介紹,“趕考那一段舞&畫面很有衝擊力,讓我想起了自己的高考。多次落榜後,宋應星脫去白袍,告別趕考,讓我十分佩服他的勇氣。”
宋應星自幼機敏過人,精通經史子集,也涉獵天文地理、農業工藝,被族人評價為“才大而學博”。他28歲中舉,六試不第,而後立志為黎民百姓寫一部實用之書。受“士農工商”的傳統價值影響,當時著書立説多聚焦於經世理學、帝王將相,而宋應星卻把目光投向基層勞動人民,醉心於記錄農業、手工業技藝。
“這種淡泊功名、心繫蒼生、追求實學的情懷,最終造就了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思想家宋應星。”江西奉新縣宋應星紀念館館長許彬彬説,與原著一樣,舞劇《天工開物》把勞動人民作為歷史的真正主角,正是其中熠熠生輝之處。
看點二:沉浸舞劇的互動“生長”。舞劇中一個場景讓南昌市民胡永志印象深刻:各行業勞動者扛着各式手工器物和農作物,從觀眾席穿過走上舞&,“這種與演員近距離接觸的互動,讓我感覺自己也置身於舞&,內心對勞動創造的崇拜油然而生。”
類似的鋪墊從開場就已醞釀。舞劇開幕前,一排“雕塑”靜立於舞&之上,或採桑、或制瓷。等到觀眾走近才能發現,這些都是舞蹈演員扮演的明代勞動者,展示着書中對應的勞動發明創造。觀眾實地見證這幅生機勃勃的明代勞動生活場景,在與演員的互動、合影當中,時空的距離也被縮短。
更有意思的是,舞劇《天工開物》演出20多場後,舞劇結構和內容與首場相比,修改調整已超過三成。“舞劇有一個‘生長’的過程,我們會聽取觀眾的反饋、專業人士的判斷等,不斷地調整和修改舞劇的表演。”陸川説,從這個角度來説,每一場舞&表演都是獨一無二的。
看點三:“明制美學”的活化呈現。整齊的趕考隊列、素凈的棉麻服飾、潑墨的視覺寫意……觀眾全程沉浸在《天工開物》空間布局講究對稱、服飾材質凸顯肌理,布景線條流暢簡潔,簡約大氣卻又不失精緻的“明制美學”中。
在主創團隊眼中,質樸大氣的明代審美,對公眾而言相對陌生,因此更令人好奇。對此,他們參閱大量明代畫卷、建築、器物、服飾、傢具等史料研究,用“大、簡、巧”為基礎的“明制美學”,串聯起書中的白描繡像。舞美設計羅亞卓介紹,團隊嘗試用簡約、留白的東方美學,為《天工開物》打造精而合宜、簡約雅致的舞颱風格。
為了讓舞劇兼具原始的生命力與地域特點,大量農夫工匠的服裝設計靈感都源於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江西文演集團常務副總經理練紅梅説,主創團隊還原和呈現的“明制美學”,讓《天工開物》成為一部具有東方風格、中國氣派的舞劇,讓明代“古色”文化得以在當下“活化”展示。
跨越300多年時空對話,喚醒了什麼?
100位觀眾眼中,就有100部不同的《天工開物》。這部舞劇的張力和衝突,讓不少觀眾備受感動,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天工開物》這部書,重新理解埋在中華民族骨子深處的科技基因。
舞劇的結尾,由書頁構成的巨輪起航,象徵着《天工開物》原著的出海以及對世界進步作出的貢獻。
天工,即自然的力量;開物,指人力對自然的運用。造紙技藝、水力噴灌裝置、新結構紡織機械……《天工開物》書中記錄的中國古代裝置之美、技術之美和技藝之美,實證17世紀的中國在一些科技領域大幅領先於世界。同時,宋應星帶着猶如穿越時代般的眼光,在《天工開物》記錄下這些中國古代技藝,向世界開放中國科技的“源代碼”。
《天工開物》在全球發行了20個版本左右,印刷了近50次之多;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將宋應星稱為“中國的狄德羅”,認為《天工開物》可與狄德羅主編的18世紀法國百科全書匹敵;生物學家達爾文,充滿熱情地稱《天工開物》為“權威性著作”,並在生物進化論中直接引用。
“對於17世紀的歐洲而言,《天工開物》記載的工藝堪稱‘黑科技’。”邱尚仁説,《天工開物》中對物種變異雜交的記錄、第一台紡織機的發明都比西方更早,“書中介紹的養蠶防病流程,還直接幫助歐洲解決當時因蠶病引發生絲大量減産的危機。”
圖為《天工開物》中記載的“曲蘗製作”過程,“曲蘗”即酒曲。新華社記者袁慧晶攝
復原古代礱谷機、古法燒酒釀造、古法煉鐵……很多自媒體博主拍攝復原《天工開物》記錄的生産工具和生産技術視頻,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網友留言“喚醒了老祖宗傳下的科技基因”。
武漢觀眾段妮娜帶着孩子觀演回家後,10歲女兒提出想再聽《天工開物》的故事,讓她頗感意外,“舞劇展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的強大,也給孩子心裏埋下一粒科技啟蒙的種子。”
讓年輕人再識《天工開物》,也是導演陸川的心願。“現在特別需要年輕學子們用科技知識武裝自己,真正將國家的責任扛在肩膀上。”陸川希望,通過舞&劇展現宋應星靈魂深處的那股力量,激勵更多人,特別是青年和少年,對科學的熱情與追求。
據介紹,舞劇《天工開物》計劃3年內在國內外100余個城市,巡演約200場,將這份中國智慧繼續傳播四海。舞劇出品方、江西文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徐光華説,“觀眾看完之後的心潮澎湃和民族自豪,就是舞劇《天工開物》最大的價值體現。”(記者李勁峰 袁慧晶 陳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