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風光秀美産業興——廣西邊境鄉村走訪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4 20:30:14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風光秀美産業興——廣西邊境鄉村走訪見聞

字體:

  新華社南寧11月4日電 題:風光秀美産業興——廣西邊境鄉村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山水小桂林,氣候小昆明”是人們對廣西靖西這個沿邊城市的盛讚。當游客驚嘆於喀斯特地貌的奇峰怪石時,季節性缺水曾一度困擾當地農業發展。

  引一泓山泉,缺水地塊就能變良田。在靖西市南坡鄉底定村,村民將山泉水引入稻田搞起了稻魚綜合種養,晚稻顆粒飽滿,靖西黑鯉魚在水稻田裏游動,一派豐收景象。“特色立體種養模式讓村民收入倍增。”底定村黨總支部書記黃振京説。

  山水靖西是很多河流的發源地,從靖西“鵝泉”流出的一江春水流經越南,在廣西大新縣的德天村復入,這就是中越兩國的界河歸春河,河流在德天村由於山勢落差形成的德天瀑布,如銀河倒挂,吸引着大批游客前來觀光。

  圖為10月30日拍攝的德天瀑布。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攝

  但多年前的景象並非如此,“這裡曾經農業凋敝,人口稀少,村民守着好山好水的‘金飯碗’卻過着‘窮日子’。”德天村黨總支部書記麻成武説。

  山水秘境揭開“面紗”,成了許多游客手機裏的留戀。從十幾年前幾名村民、幾隻竹排組成的排筏服務部發展到成立村集體旅游公司科學運營,德天村特色旅游産業搞得繪聲繪色。

  村民黃紹武轉身做竹排工已有16年。談及現在的生活,這個壯族漢子眼神裏難掩喜悅,“怎麼不幸福哩!以前在大山裏種玉米、八角,一年賺不到多少錢,後來這裡游客越來越多,竹排工很好做,現在一個月就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圖為竹排工黃紹武正操縱竹排靠岸。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攝

  旅游産業興旺,讓這個邊境小鎮引得更多“鳳凰”歸,當地青年呂大明就是其中之一。本在廣東打工的他敏銳地感知到家鄉旅游産業發展的蓬勃氣息,於是回到德天村開餐館、辦民宿。“現在我的客棧有24間房,旅游旺季幾乎天天爆滿,每年利潤可達三四十萬元。”呂大明説。

  以德天瀑布景區為核心,大新縣着力發展全域旅游。在碩龍鎮隘江村隴鑒古寨的廣場上,身着精美民族服飾的當地壯族村民正為遠道而來的游客表演歌舞。

  在隘江村隴鑒古寨,村民剛結束一場歌舞表演。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攝

  隘江村隴鑒屯原本是一個閉塞的壯族村落,隨着道路修通,這裡成了游客通往德天瀑布景區的必經之路。在一家來自南寧的文旅公司的管理下,屯內已有百年歷史的26座幹欄式古民居得到修繕,古寨經過風貌改造,村民在寨子裏做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現在,隴鑒古寨日接待游客超千人,每戶村民每月分紅400元。”隘江村駐村第一書記農志明説。

  從德天瀑布來到廣西寧明縣,明江穿城而過,澆灌了河谷數十萬畝甘蔗。但對於這個“甜蜜”邊城的百姓來説,種植星油藤還是一件新鮮事。

 村民在星油藤種植基地采收星油藤。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攝

  今年以來,寧明縣大力發展星油藤産業,目前全縣已完成種植3萬畝。在寧明縣城中鎮納利村的星油藤種植基地,村民黎羨迷正在采收星油藤,這份工作為她帶來每月四五千元的收入。“星油藤采收期和甘蔗砍收期在時間上形成互補,蔗農在農閒時種採星油藤是一條增收致富新路。”寧明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玨説,“同時我們也開發了星油藤茶、星油藤天然美容護膚品等産業鏈下游産品。”

  秋日暖陽映照出山水的五光十色。這裡的人們以“産業旺”促“鄉村興”,奮鬥在“希望的田野上”。

【糾錯】 【責任編輯:劉子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