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神木:一座西部貧困小縣如何登上全國“千億縣”榜單?-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31 16:16:06
來源:新華網

中國經濟樣本觀察·縣域樣本篇丨神木:一座西部貧困小縣如何登上全國“千億縣”榜單?

字體:

  新華社西安10月31日電 題:神木:一座西部貧困小縣如何登上全國“千億縣”榜單?

  新華社記者姜辰蓉、雷肖霄

  十五年免費教育、全民免費醫療、人均GDP名列前茅……令人驚訝的是,這些亮眼的成就,均來自一座西部縣城。

  神木,一座地處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交界地帶的偏遠小城,連續5年進入“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單。2023年,以地區生産總值2347.10億元的成績在全國百強縣中名列第七,成為名副其實的“西部第一縣”。

  神木因煤而興,從有名的貧困縣蝶變“西部煤都”,每年煤炭産量佔全國7%以上,是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産市(縣),煤炭探明儲量500多億噸。

  神木也曾因煤而困,“漫天煤灰”的環境污染備受質疑 。但如今,造訪這裡的人們都會被山青、水綠、業興的城市發展面貌深深打動。

  神木,如何脫胎換骨逆襲為“實力”與“顏值”皆具的“雙優生”?

  全方位顛覆刻板印象的“千億煤都”

  40多年前,位於陜北的神木還是風沙大、環境差、名不見經傳的窮鄉僻壤,多年戴着“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

  20世紀80年代,蘊藏在地下億萬年的煤炭資源,給予神木經濟第一次騰飛的契機。

  國能神東煤炭集團、陜煤集團、延長石油集團……眾多大型能源國企雲集,神木成為支撐西煤東運的重要節點。歷經多年發展,神木成為我國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2023年,神木市生産原煤3.31億噸,是全國産煤第一縣。

  因煤而富的地方,容易被貼上“老天爺賞飯吃”“土豪”的標籤。但神木的崛起,與自身的努力奮鬥與志存高遠密切相關。

  從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神木市就下決心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富有遠見地開始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煤礦智能化建設,構築起一個個能源的“國之重器”。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神東大柳塔煤礦由全自動液壓支架支撐的採煤工作面(2023年1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走進位於陜蒙交界的神木市大柳塔鎮,一座座龐大的現代化煤礦,徹底顛覆人們對煤炭行業“風險大”“污染強”“科技含金量不高”的刻板印象。

  在國家能源集團的神東大柳塔煤礦大柳塔井,記者坐上無軌膠輪車前往礦井深處。車輛在寬闊明亮的巷道上穩穩行駛,直達煤炭生産的工作面。全自動液壓支架、5G信號基站、工人驛站等現代化基礎設施,令人嘆為觀止。

  穿西服上班、用鼠標割煤,新質生産力推動産業升級,礦工化身“程序員”“工程師”。在神木,採煤已從傳統印象裏的“黑大粗”變為“高精尖”。

  在神木,每一塊煤炭都會被“吃幹榨盡”。

  這是陜西神木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2024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 攝

  “我們已建成以PVC産品為核心的‘煤、原鹽、蘭炭、電石、發電、聚氯乙烯、燒鹼、水泥’一體化循環經濟産業鏈和‘精細化工+綠色材料’的低碳、高效、綠色化工産品産業鏈。”位於神木市高新區的陜西北元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生智説。

  煤炭由“黑”變“白”,能源化工邁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神木經濟不斷實現新突破:2021年,在全國“千億縣”人均GDP排名中,神木人均GDP達32.3萬元,位居全國首位;2023年,神木GDP突破2000億大關,在百強縣中名列第七,成為全國十強縣中唯一的西部縣市;連續5年進入“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單,排名穩居全國百強縣第一方陣……

  這是位於陜西神木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的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 攝

  實力不凡的神木,“顏值”也不斷提升。滿目蔥鬱取代了昔日的處處荒沙。秋日的陽光中,遠眺神木市東山森林公園,茂盛的樹木映襯着高遠的藍天,令人陶醉。經過多年不懈治理,這裡的植被覆蓋率從1%提升到目前的97%。

  在持續不斷進行的生態綜合整理工程推動下,目前,神木林木保存面積達到495萬畝,森林覆蓋率從1950年的3%上升到現在的43.2%,獲評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森林城市。

  對“挖煤”“賣煤”模式的反思與突破

  早期的神木,也曾陷入單純“挖煤”“賣煤”的模式,經濟命脈被煤價的漲跌左右,“心憂炭賤”是許多神木人的苦惱。這種無法掌控發展主動權的無力感讓神木人警醒。同時,單純賣資源,處於産業鏈的初級階段,難以建立起完備的産業體系,經濟發展缺少韌性和進階空間。

  痛定思痛,神木自我加壓,自我革新,牢牢抓住發展主動權。

  圍繞煤,但不止於煤。

  在國家能源集團神東大柳塔煤礦,礦井工作人員展示可通過手機實時查看的井中各項指標(2023年11月30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多年來,神木抓住煤炭分質利用和煤基精細化工、終端産品兩大主攻方向,圍繞現代煤化工産業體系建設和高新技術創新&&打造,大力發展以煤為基礎的高端能化産業項目。

  “煤炭是神木最大的資源優勢,我們不能放棄這個優勢。要做的是走出賣資源的單一發展模式,要依靠煤、而不依賴煤,不做‘賣炭翁’。”神木市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建平説。

  隨着神信6萬噸高純晶硅綠色基材、榆能50萬噸環氧樹脂等一大批高端能源化工項目落地,在行業龍頭企業牽引下,神木市經濟增長實現量質齊飛。數據顯示,2023年神木市規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産值3654.53億元。

  跳出煤,盤活閒置資源。

  神木市委、市政府清醒意識到,單一的煤炭、煤化工産業短期內可能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能耗、水、土地等環境容量也在不斷逼近上限,神木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多元化道路。

  這是陜西神木普天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光伏發電區(2024年10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 攝

  神木充分利用採煤沉陷區和南部閒置土地,大力推進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着力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讓新型能源産業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在神木市錦界鎮,佔地約1萬畝的光伏發電園區總裝機容量達300兆瓦。“園區每年可減少多種有害氣體和廢氣排放,其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為34.91萬噸。”神木市晶元控股集團工作人員説。

  “十四五”以來,神木積極布局發展新能源項目,共獲批新能源項目指標6110兆瓦,建成投産風電、光伏項目總裝機容量2460兆瓦。一個龐大的多能互補融合網絡,推動能源工業安全穩定地向綠色低碳轉型。

  真金白銀,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政府的歸政府,企業的歸企業。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引導、服務監督,企業負責積極發展、創新搞活市場——這是神木的成功之道。

  神木歷來對民營經濟發展十分重視,政府全力做好企業服務保障。多年來,神木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2023年底,神木市“五上”非公企業752戶,佔全部“五上”企業的85.8%。

  “我們不斷降低企業運行負擔,建立扶持民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庫,給予企業實實在在的支持措施。”神木市發展和改革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説。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神木市屬國企向民營企業貸款擔保3.7億元,神木國資集團發行30億元公司債券,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累計兌現各類獎補資金5000余萬元。

  未雨綢繆擺脫“資源詛咒”

  許多資源型城市,都難以避免“資源詛咒”。神木,這個正在蓬勃發展的資源型城市,未來之路在何方?

  未雨綢繆提前布局,培育梯度接續産業,是神木的應對之策。

  ——抓住風口,布局新興産業。

  神木面積廣大,凈空條件優越,隨着低空經濟日漸升溫,一條符合新質生産力的發展路徑也展現在神木面前。抓住這一新風口,神木着力打造低空經濟産業集群。

  2022年投入使用的神木通用機場採用“機場+産業園”的運營模式,構建起以航空培訓、短途運輸、無人機測試和應急救援為核心業務的“4+N”模式,吸引諸多企業單位駐場合作。

  在陜西神木通用機場,航校學員在飛行結束後進行航後工作(2024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愛平 攝

  ——深挖潛力,文旅服務業突破式發展。

  神木不僅有豐富的煤炭和礦産資源,還有獨特的自然風光。九曲黃河與萬里長城在此交匯,黃土高原、茫茫大漠與蒼茫草原在此共存;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就坐落於此;楊家將的傳奇曾在這裡上演。另外,這裡也是國內唯一同時遺存秦長城、魏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的地方。

  位於陜西神木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2023年11月2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近年來,神木將文旅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數據顯示,2023年,神木市游客接待量達100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益40億元。

  游客在位於陜西神木的石峁博物館參觀(2023年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

  ——統籌城鄉,布局現代農業。

  生態持續治理為神木農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在此基礎上,神木將規模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作為發展方向。

  不依賴土壤,自動配比施肥澆水,自動調節溫度、光照、水分、氣體,不論春夏秋冬,植物在一座玻璃“大房子”就可以舒適自在地成長。在神木市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園區,這樣的現代化農業企業共有16家。目前,神木農業生産託管服務面積超過6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接近70%。

  規劃清晰,動能十足。神木,這座西北小城的未來,擁有廣闊的想象空間。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