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 創新性 國際范兒——在“農業奧林匹克”上觸摸中國農業發展“脈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28 17:17:43
來源:新華網

智能化 創新性 國際范兒——在“農業奧林匹克”上觸摸中國農業發展“脈動”

字體:

  新華社西安10月28日電 題:智能化 創新性 國際范兒——在“農業奧林匹克”上觸摸中國農業發展“脈動”

  新華社記者陳晨、姚友明、閆馨禾

  蔬菜不是種在大田裏,而是長在樓房裏;溫室大棚鋪上“地暖”;葡萄、番茄都能實現機器人採摘……這頗為奇妙的一幕幕,出現在第31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上,展現着科技賦能農業發展的生動圖景。

  這項展會有“農業奧林匹克”之稱,是觀察中國農業發展的一扇窗口。連日來,記者穿行在展館、論壇之間,切身感受到,中國農業向“新”生長、向“智”發力,連接世界的“脈動”強勁有力。

  10月25日,工作人員在楊凌農高會展示一台自動採摘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本屆農高會25日在“中國農科城”陜西楊凌舉辦。開幕首日,來自國內外的20餘款農業機器人登&比拼,智能採摘、自動播種、無人駕駛等技術讓人眼前一亮。

  由西安交通大學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研發的一款智能葡萄採摘機器人,每4秒鐘就能完整採下一串葡萄。“‘無人産品’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研發團隊成員殷玉涵説,他們研發出基於深度學習的智能感知技術,使這款機器人能在不規整的果園內使用,節省人力,提高採摘效率。

  本屆農高會主題為“新質生産力·農業新未來”,與會者普遍認為,科技創新正帶來農業生産方式的改變、市場格局的重塑和産業結構的升級。豐農控股集團首席人才官錢永華説,智能化決策、自動化生産和數字化轉型,將是未來農業發展的顯著特徵。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2%,農業科技整體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農高會上,不斷亮相的智慧農業發展成果,也將未來農業的圖景逐漸鋪展在人們眼前。

  10月26日,觀眾在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參觀植物工廠。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走進田間展區的植物工廠,綠油油的生菜被栽種在無土栽培床內,如貨架一般一層層疊放直逼天花板。在這裡,從播種到催芽、分栽、收穫,蔬菜生長全程自動化,且環境和營養精準可控。以生菜為例,只需42天便可收穫,比傳統大田種植縮短一半時間,還節能環保、避免了對土壤的破壞。

  無獨有偶。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發的“棚掌櫃·小棚”設施園藝智能體,則將高校科研成果、農民實踐經驗和田間設備採集的海量數據相結合,可以解答設施大棚管理中的各種疑問。“既教你幹、又幫你幹,農戶當‘甩手掌櫃’已不再遙遠。”研發團隊成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副教授孫先鵬説。

  既有科技感,又有國際范兒。作為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所在地,本次活動楊凌吸引了上合組織10個成員國、2個觀察員國和14個對話夥伴國全部參展,“中國農科城”正成為國際農業交流合作的新高地。

  首次來到楊凌的斯裏蘭卡客商傑瑞此行收穫滿滿。在遼寧營口經營一家貿易公司的他,看中了多款農用無人機,準備將其出口到斯裏蘭卡。“中國農業的發展經驗、技術路線對發展中國家很有 啟發,這些産品也是我們國內所急需的。”他説。

  10月25日,觀眾在楊凌農高會了解伊朗藏紅花。新華社記者 鄒競一 攝

  貿易往來、技術交流、培訓示範,中外農業交流合作的形式愈發多元,路子越走越寬。據上合組織農業技術交流培訓示範基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馬靜介紹,截至目前,基地已在上合組織國家建成10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完成110多個優良作物品種的品比試驗和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農業技術累計輻射面積達200多萬公頃。

  中國農業快速發展的成果正惠及世界。本屆農高會上,巴基斯坦駐華大使卡裏爾·哈什米&&,未來,巴基斯坦會積極借鑒中國的經驗與智慧,構建連接兩國的綠色創新走廊,引入最前沿的農業技術,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增強農業發展韌性。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