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詩意節令|寒露:最是橙黃橘綠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0/08 10:02:41
來源:新華網

文化中國行·詩意節令|寒露:最是橙黃橘綠時

字體:

  新華社上海10月8日電 題:寒露:最是橙黃橘綠時

  新華社記者楊金志、郭慕清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秋寒初臨,不動聲色間,寒露送來了五彩斑斕、如詩如畫的深秋。如果説“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那“寒露”就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正如元代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所言:“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這之後,寒氣漸生,晝夜溫差較大,早晚會感到寒意。

  古人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所謂“鴻雁來賓”指的是,鴻雁飛往南方,此時應為最後一批,古人稱後至者為“賓”;“雀入大水為蛤”是説,天漸寒,雀鳥都不見了,而海中的蚌蛤産出變多,就好像雀變成蛤似的;“菊有黃華”是説,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

  一直以來,寒露時節,傳統習俗也是豐富多彩的。比如有登高、賞紅葉、飲菊花酒、吃芝麻、吃花糕、吃秋菜、鬥蟋蟀等。這些習俗不僅反映了人們對節氣變化的適應,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寒露還是秋收、秋種、秋管和秋耕的關鍵時期,農諺有“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晚種一天,少收一擔”“寒露到立冬,翻地凍死蟲”等説法。

  寒露時節,萬物枯榮相間,山川大地景色各異:有寒樹棲鴉涼風動、草木零落、蟬噤荷殘,也有楓葉漸漸由綠變紅、籬邊菊花開始綻放、十里丹桂飄香……在歷史的長河裏,這些觸目所及的景致和變化,曾讓很多文人墨客思緒飄飛、靈感泉涌,留下無數佳句名篇。

  比如, 唐代詩人元稹的《咏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寫道:“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里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蒼蒼。”詩中通過對寒露時節自然景觀的描繪,如“菊漸黃”“風掃葉”“雁隨陽”,字裏行間表達了對季節變化的敏感、自然規律的敬畏、堅韌品質的讚美,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生活的深刻感悟。

  再如,李清照的《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運用白描手法,描寫了寧靜深遠的秋日之美,筆觸如行雲流水般清新靈動,流露出詞人對這一片大好秋色的熱愛。詞曰:“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水光山色與人親,説不盡、無窮好。蓮子已成荷葉老。青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深秋時節,湖上風輕浪細,波光粼粼。花兒都凋謝了,可眼前的水光山色卻讓人感到十分親切,有種説不盡的美好。且看那蓮蓬裏的蓮子圓潤如珠,雖説碧綠的荷葉已枯萎泛黃,但是岸邊的野花雜草被清新的露水洗滌,顯得生機勃勃……這種對比,不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秋日湖景圖,也反映了詞人對生活細節的深刻觀察。

  一夜涼寒,一夜秋。寒露時節,窗外那華葉焜黃、柿紅菊華,像是在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把握當下。心若向陽,何懼寒涼,趁着秋風正好,不如努力去奔赴自己的詩與遠方。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