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9月28日電(記者張哲)漫步於青石甬道,街角盆景與開放綠地相伴兩側,一株株“市樹”國槐映入眼簾,為行人撐起一道道綠蔭。清風拂過,蕩漾起太原市民對迎澤大街的別樣情懷。
圖為翻新改造完成後的迎澤大街。新華社發(太原市檔案館供圖)
迎澤大街的前身,可溯源自600多年前的明太原城南城垣外一條連接“迎澤”“承恩”兩座城門的環城土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太原市提出修建70米寬的迎澤大街。而在當時,太原城市道路最寬僅有6.7米,因此70米的規劃寬度也使迎澤大街成為“三晉第一街”,並成為太原市的標誌性街道。今年國慶節前夕,這條歷史悠久的街道完成全新改造,正式竣工通車。
晚清時期的迎澤門。新華社發(太原市檔案館供圖)
圖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與近日迎澤大橋的對比照片。(上圖為太原市檔案館供圖,下圖為新華社記者張哲攝)
“出門可見景,抬腳即進園。在太原生活了四十餘年,親眼看著迎澤大街的綠化越來越好,以前只有封閉的幾塊小綠地,這次全新改造讓街角空間都變成可以供市民休閒娛樂的游園了。”市民陳穎蘭指着迎澤大街新修建的“口袋公園”感慨道。
“口袋公園”因其規模較小、形狀多樣的特點,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好去處”。迎澤大街“青年園”的設計,將入口進行提升改造,在入口設置了景墻,同時搭配造型松等植物做景觀點綴。太原市園林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二所所長閻敏説:“經常會有行人來翻轉這個景墻的球狀裝飾物,讓景墻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城市的景觀和市民産生了互動,景墻的作用不僅僅是‘被觀看’,更多的則是與市民、行人形成了聯結。”口袋公園建設通過“鏈結·重構”的方式,打造有溫度的街區空間,構建人、場所和交通的和諧關係。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游客加入到這場説走就走的“口袋公園City Walk”當中。
圖為迎澤大街街角“互動”景墻。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凌霄、巽水煙波、崛圍紅葉、土堂神柏、天山積雪、蒙山曉月……迎澤大橋的漢白玉欄杆以浮雕的形式展現了“晉陽八景”文化;以“蓮花燈”和“棉桃燈”為造型的華燈點亮夜幕低垂的迎澤大街;將“迎澤門”LOGO、“祥雲”圖案、“如意”紋路運用到沿線布設的交通牌、座椅等城市傢具中……將三晉文化符號嵌入迎澤大街及周邊,城市文化和歷史記憶的深度挖掘與再造,使迎澤大街實現“古今交融、生生不息”的氣派。
圖為漢白玉欄杆上“晉陽八景”文化浮雕。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圖為印有“迎澤門”LOGO的城市傢具。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迎澤大橋是太原迎澤大街上橫跨汾河的一座標誌性橋梁,其“橋頭堡”建築引得市民紛紛“打卡”。“橋頭堡以太原火車站‘鐘樓’造型為設計靈感,方正的基座與挺拔的豎向元素,形成具有時代特徵的經典造型。”太原市建築設計研究院規劃方案研究中心副所長梁煜説,橋頭堡建造時保留原有的步行樓梯,內部設置無障礙電梯滿足市民無障礙通行的需求。同時,在迎澤大橋兩側建設觀景&&,豐富市民觀景拍照、休憩打卡等多元化使用場景。
“此次翻新改造工程,堅持的首要理念就是‘以人為本’,滿足群眾需求,加強人性化、人文性,建設有品質、有溫度的城市街道。”太原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交通二所副所長牛振龍説。
圖為迎澤大街橋頭堡。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市民游客在迎澤大橋上“打卡”留念。新華社記者 張哲 攝
“煥然一新的大橋上人來人往,看著拍照的人群,想起上一次和迎澤大橋合影已然是二十多年前。看著從前的老照片,不禁感慨時間都去哪兒了。”市民王熙走在迎澤大橋上講道。
市民王熙與家人在迎澤大橋二十年前後的對比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時光荏苒,迎澤大街鐫刻進一代代太原人的記憶中,並不斷刷新着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感受。